学科分类
/ 17
34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一个全球海洋动力学环流模式所模拟的海洋环流场,建立了一个全面的二维海洋碳循环模式。此模式摒弃了传统箱模式的缺陷,充分考虑了诸如大气与海洋间的碳交换、光合作用和氧化分解、碳酸钙的产生和溶解、悬浮颗粒物的下沉等过程,尤其是在模式中耦合进了以往甚少考虑的海洋生物过程对碳循环的影响,引入了详尽合理的参数化方案。通过模拟发现:在稳定状态下,大气和海洋中总碳含量分布依赖于发生在海洋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及边界条件,水平扩散系数和光合作用常数率对各化学量的分布有很大影响。

  • 标签: 海洋动力学 环流模式 参数化方案 海洋环流 碳循环 大气
  • 简介:通过项目组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长江三角洲地区低层大气物理化学及其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历时6年,圆满完成。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生态系统近期变化的动态、大气环境物理化学特征及有关痕量气体源汇分布;进行了水、热与物质(C、N)通量输送与转化的综合观测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就大气环境变化对典型农业生态系统影响进行了实验与评估;完成区域气候空气质量一地表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式研究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生态系统变化趋势及调控对策的分析等研究任务。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 标签: 长江三角洲地区 农业生态系统 物理化学过程 低层大气 相互作用 项目组
  • 简介:碳循环不仅是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综合表现,还直接和大气CO2浓度的变化相关,从而影响到全球气候的稳定,因而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碳循环研究已逐渐从人类CO2排放到海洋与陆地全球分布的基本问题,转变为区域碳收支的确定,

  • 标签: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碳循环 评估报告 IPCC 大气CO2浓度 全球变化
  • 简介:1大雾过程2018年1—3月,江西省区域性大雾频繁出现,共16d,其中3月为11d,较历史同期略偏多(表1)。全省单日出现40站以上大雾有3d,分别是2月23日、26日和3月27日;连续3d出现大雾2次,分别为3月14—16日和25—27日。

  • 标签: 天气过程 大雾 区域性 江西省
  • 简介:1暴雨过程2017年4—6月10站以上暴雨日数共9d(表1)。4—5月区域暴雨日数仅1d。4月8—9日出现首场区域性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共有50个县(市)出现雷电;赣东北有10个县(市)出现短时8—9级雷雨大风天气,风速以乐平24m/s为最大。有25县(市、区)的64个测站出现30mm/h以上强降水。强降雨过程主要集中在6月(共6次),其中6月10—16日、20—29日先后出现连续暴雨过程,

  • 标签: 暴雨天气过程 暴雨日数 暴雨过程 大风天气 降雨过程 强对流
  • 简介:世界上有1/6的人口和1/4以上的全球GDP依靠季节性积雪和冰川提供的水源。饮用水主要源自融雪,融雪也是灌溉用水、能源生产用水、运输和娱乐用水的主要来源。在美国西部,70%以上的河水源自融雪,因此,理解季节性积雪场蓄水量的动态对于有效管理美国和全球的水资源动态非常重要。

  • 标签: 冻土过程 积雪 美国西部 水资源动态 灌溉用水 生产用水
  • 简介:利用2007年和2008年16d合成的250mMODIS植被指数产品和地面调查资料,分析了甘南草地地上部生物量同光谱信息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建立了甘南草地地上部生物量遥感监测模型,继而估算了2007年和2008年甘南州及各县草地地上部生物量。结果表明:在牧草生长的主要时间里,草地地上部生物量同植被指数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尤其与地面调查同期(8月中下旬)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达到0.782。利用EVI建立的三次多项式模型模拟结果明显优于其它植被指数,能较好地模拟草地地上部生物量。2007年甘南草地地上部生物量平均为5610kg/hm2,2008年为5605kg/hm2。与2007年相比,临潭、卓尼和迭部县地上部生物量略有增加,而合作、玛曲、碌曲、夏河和舟曲县则有所下降,以舟曲县下降最为明显。

  • 标签: 甘南草地 地上部生物量 遥感 模型
  • 简介:基于2005年4~9月盘锦湿地芦苇生态系统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盘锦湿地优势植物芦苇的群落学特性。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峰值出现在7月,4~7月茎重与叶重呈显著的正相关;地下生物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和垂直变化,其中0~30cm的芦苇须根最大值出现在7月,根茎最大值出现在6月,30~40cm深度为生物量变化在垂直剖面的分界线;根冠比以7月为最低。分层营养物质在30cm以下积累。

  • 标签: 湿地 芦苇 群落生物量 根冠比 动态特征
  • 简介:基于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芦苇群落生长季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不同层次上的比率变化。结果表明:在0-0,10-20cm和20-30cm的3个层次上及微生物总数中土壤的细菌所占比率最大,而且在3个层次上的比率自上至下逐渐增大;其次是放线菌,且在3个层次上的比率逐渐减少;最少的是真菌,在3个层次上相差不大接近为零,在整个微生物中所占比率为最少的。这是由于盘锦芦苇湿地的土壤偏盐碱性,有利于细菌和放线菌繁殖,抑制了真菌的繁殖;而且季节性积水导致通气状况不良也抑制了真茵的生存。在盘锦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垂直梯度的比率中,细菌垂直梯度变化比较明显,基本上是下面2个层次所占比率比表层大一些;放线菌垂直梯度变化明显,一般表层比率最大,下面2层比率较小;真菌垂直梯度上所占的比率没有明显变化,接近为零。

  • 标签: 芦苇湿地 细菌比率 放线菌比率 真菌比率 土壤微生物
  • 简介:基于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芦苇群落生长季6-9月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季节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盘锦芦苇湿地的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以及微生物的总数在生长季节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湿地的土壤细菌、放线菌以及微生物的总数在8月达到最小,而真菌数量在7月达到最小。湿地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大,其次是放线菌,最少的是真菌。对细菌、放线菌、真菌以及微生物总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细菌、放线菌与微生物总数主要受水分影响,而真菌则受水分与气温的协同作用影响。

  • 标签: 芦苇 湿地 细菌 放线茵 真菌 微生物总数
  • 简介:利用NCEP的1°×1°资料,分析飓风"桑迪"温带变性前后物理量的特征和变化。结果表明:利用对流层低层、中层及高层的厚度场可立体直观地展现热带气旋中心热力结构的对称性,便于进行飓风温带变性的诊断分析。涡度场可诊断高空槽和飓风耦合的情况,两者的正涡度场连接后使热带气旋受到高空槽的影响开始变性。厚度变形场动力强迫上升、低层锋区抬升、强降水区凝结潜热正反馈作用和高空辐散加强等有利于飓风"桑迪"变性过程中深对流的维持及发展,并导致强上升区域向西偏离。飓风"桑迪"变性后暖心结构下降至对流层中低层,与强上升运动中心下降有关。适度的冷空气强度对飓风"桑迪"的加强有利,冷空气较弱飓风加强较慢,冷空气过强易破坏飓风的暖心结构,导致中心填塞。850hPa温度平流对变性后飓风"桑迪"的移动路径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飓风基本朝着冷平流中心指向暖平流中心的方向移动。

  • 标签: 飓风 温带变性 高空槽 物理量特征
  • 简介:本文根据高空500hPa、700hPa天气形势,配合卫星云图和地面要素及能量场等,对海南地区1995年1月18日的大一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总结出了海南地区冬季出现大降水天气的基本特点和预报思路。

  • 标签: 大-暴雪 天气形势 分析
  • 简介:1996-07-16银川地区发生了一次较强烈的雷暴天气,20时左右位于银川机场以西10km的贺兰山上乌云翻滚,发展旺盛的对流云向东而来。此时传来“2582号航班20∶55到达本场”的通知,在这紧急关头,雷达站雷达回波显示,雷暴主体向东偏南方向移动,移...

  • 标签: 雷暴天气 过程分析 不稳定能量 气旋性曲率 气象要素 卫星云图
  • 简介:1 基本情况  1.1 卫星遥感监测结果  据2000年5月9日监测,全省小麦平均绿度指数普遍低于上年同期。  1.2 农业气象条件

  • 标签: 2000年 小麦 产量预报 精度 农业气象条件
  • 简介:1.973项目“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主要进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在2010年年底完成,并顺利通过了项目验收。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如下: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大气化学 大气成分 大气气溶胶 服务 观测
  • 简介:对2006年呼和浩特市降水离子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呈碱性,季节分布明显,夏季降水集中且pH值为全年最低,冬季降水量少,pH值较高;SO42-离子为主要致酸离子,阳离子中Ca2+,Mg2+离子的浓度很高;降水中主要成分之间相关性显著,Ca2+的中和作用较强;降水气团的后向轨迹分析表明蒙古国的沙漠地区是呼和浩特冬春季碱性降水的主要来源,夏季较低的pH值降水则部分源于我国的华中、华北地区的酸性污染物中长距离输送。

  • 标签: 大气降水 PH值 化学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