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基于30省区CGE模型,模拟分析了碳排放许可的强度分配标准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按行业属性设定强度分配标准会加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设定强度分配标准,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较小,但会对高排放行业造成较大的冲击。中央政府基于强度分配标准,参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将碳排放许可分配到各个省份,然后各个省份再参考行业特点将碳排放许可分配给机制覆盖行业的实体或排放源,这样的两阶段分配结构是较为现实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选择。

  • 标签: 碳排放许可 强度分配标准 区域平衡发展 30省区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
  • 简介:宁波港是中国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为了气象更好地服务于港口生产建设,通过对港口从业者——宁波港集团公司,港口管理部门——宁波海事局,展开问卷、座谈、现场走访、电话等调查,从而对港口气象服务内容方式等做出建议,进而使气象服务产生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 标签: 港口气象 服务评估 需求调查
  • 简介:气候变化情景在全球区域气候变化预估中得到广泛应用,温室气体排放情景是气候模拟的基础,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环境条件、社会管理等假设组成了社会经济情景。IPCC先后发展了SA90、IS92、SRES等情景,应用于历次评估报告。随着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发展,SRES情景的不足逐步显现,为此,IPCC调整了情景的发展方法过程,发展了新的情景框架[1-2],于2007年发布典型

  • 标签: 社会经济 IPCC 影响评估 区域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 气候变化情景
  • 简介:利用1960—2009年辽宁58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区域性暴雪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区域性暴雪主要出现在每年11月下旬至翌年3月15日,2月为最多月。近50a区域性暴雪过程次数呈上升趋势,并且存在9、5a3a的周期变化;9a的周期变化信号一直存在,但强度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增强,70—80年代最强;5a的周期变化信号自7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强度在70年代中期开始增强;3a的变化信号一直存在,强度在70年代中期、80年代最强。区域性暴雪过程次数暴雪总量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空间分布有3个中心,分别为:沈阳—抚顺—本溪一带、鞍山附近丹东凤城地区。辽宁区域性暴雪落区主要有4种分布,分别为中东部暴雪型、东部暴雪型、南部暴雪型西部暴雪型。

  • 标签: 辽宁区域性暴雪 气候特征 小波分析 M-K突变检验 EOF分解
  • 简介:区域自动气象站是精细化天气预报服务的重要基础,由于野外工作条件复杂恶劣,,区域自动气象站多见各种故障,其数据对天气预报分析造成一定困扰,也影响气象资料准确性完整性。本文主要针对自动气象站的常见的仪器故障,从实践经验中介绍仪器日常维护故障排除中累积的一些经验。供日常工作中参考,以提高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数据完整性。

  • 标签: 自动站 常见故障 日常维护
  • 简介:采用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客观识别技术对1960—2009年的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进行检测,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指标中最低温度几何中心纬度的频次分布为双峰特征,发生频次较高的纬度主要位于30°N42°N附近,且1980年代中期以前南北两个带并存,之后则以30°N附近为主;1960—2009年事件的发生频次、强度最大覆盖面积等呈总体减弱趋势,在1980年代后期存在显著的转折,1990年代后期变化逐渐趋于平缓,并且这种变化主要是由占总数10%的持续时间长空间范围广的事件作用的结果。此外,对体现事件多方面影响的综合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并分析其变化特征。

  • 标签: 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 时空演变 转折 频次 强度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对2011年8月14-15日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水汽输送、对流有效位能、云图演变特征等方面,对此次区域性暴雨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系统的合理配置,副高西北侧β尺度对流云团发展是造成暴雨的主要原因;暴雨区出现在低对流有效位能区。

  • 标签: 暴雨 高空急流 水汽输送 对流有效位能 中尺度对流云团
  • 简介:2012年5月中旬至9月底,大气探测研究所在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开展了第7年的广东闪电综合观测试验(GCOELD)。该试验在人工引雷试验场、从化市气象局广东省气象局3个观测点实施。人工引雷试验场主要围绕人工引雷开展闪电光电磁综合测量,通信基站、风力发电机防护试验,高压输电线感应过电压特征观测以及闪电化学效应的测量,同时兼顾对自然闪电的观测;

  • 标签: 大气探测 雷电 观测试验 人工引雷 综合测量 风力发电机
  • 简介:选取一组气象要素为数据源,分别利用Excel2007SPSS17.0进行通径分析计算显著性检验。分析结果表明:Excel2007通径分析实现步骤较为复杂,SPSS17.0实现通径分析简单快捷,且可直接得到最优回归方程直接通径系数。两者在作统计分析前都要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分析结果要进行显著性检验,直至回归方程中各变量检验均为显著水平为止,最优的路径选择由决策系数决定。

  • 标签: 通径分析 回归分析 EXCEL2007 SPSS17.0
  • 简介:气象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009年起,陕西省气象局在全省气象部门组织实施"文化助推行动",此举促使陕西省气象事业健康蓬勃发展,也使各级气象部门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将部门形象识别系统()这一理念引入

  • 标签: 气象部门 识别系统 形象 文化建设 系统工程 气象事业
  • 简介:利用日本气象厅热带气旋年鉴资料JRA-25再分析资料,对0509号台风Matsa0712号台风Wipha变性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台风MatsaWipha均是在我国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运动过程中发生变性,但Matsa嵌入中纬度高空锋区,变性为温带气旋后有再加强过程,而Wipha仅外围环流与锋区接触,变性为温带气旋后无再加强过程。通过等熵面位涡分析进一步表明,Matsa变性加强表现为高层正位涡与低层暖平流的耦合,以及高层正位涡下传至中低层;Wipha的变性过程中,高层正位涡并未与低层暖平流耦合,高层正位涡无明显的下传。

  • 标签: 台风 变性 强度 位涡
  • 简介:碳捕获封存技术正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很多国家通过立法推动碳捕获封存技术的发展。其中,陆上碳捕获封存的发展较为引人注目。陆上碳捕获封存涉及CO2的捕获、运输、注入封存4个流程,其中捕获运输可以由各国现行的法律加以规范,而注入封存则需要新的法律予以制约。根据国外陆上碳捕获封存技术的立法经验,以及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来看,为了推动陆上碳捕获封存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应当构建注重监管的公法体系注重救济的私法体系。

  • 标签: 碳捕获和封存 监管性公法 救济性私法
  • 简介:1概况由美国气象学会法国气象局联合举办的第10次南半球气象海洋“变化中的南半球气候”国际大会(10ICSHM0)于2012年4月23—27日在地处大洋洲的法属新喀里多尼亚(NewCaledonia)首都努美阿市(Nou—mea)召开。

  • 标签: 南半球 气象局 海洋 美国气象学会 国际大会 大洋洲
  • 简介: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影响十分显著,尤其对西北地区粮食食品安全带来的风险正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本文在总结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西北地区旱作农业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研究"、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西北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评价方法"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甘肃干旱生态环境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减灾技术的研究"等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粮食食品安全带来的风险性,归纳了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粮食食品安全的主要影响方面,初步提出了西北地区在粮食食品安全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对策技术方法,从而为西北地区应对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 标签: 气候变化 西北地区 粮食和食品安全 应对措施 科学依据
  • 简介:IPCC发布的《管理极端事件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SREX)指出,极端事件灾害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系统的风险暴露程度及其脆弱性特征.这意味着,不合理的发展过程将加剧灾害风险及其损失,另一方面,采取积极的减灾适应行动,能够减小灾害风险并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SREX报告有助于启发决策者与社会公众,为充满不确定风险的未来进行合理规划,包括关注未来因人口社会财富增长导致的暴露度脆弱性增加,在国家和部门层面整合适应、减灾与发展政策,利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强决策的科学性灵活性,发挥不同主体在适应治理与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等等.

  • 标签: 极端气候事件 灾害风险管理 适应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利用民意调查数据,以相关研究作为补充,分析美国公众对全球变暖的认知、减缓行为和气候政策的支持等。分析表明,大部分美国民众认为全球在变暖,但很多人不了解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的关系,把全球变暖混为大气污染臭氧层耗竭等;不到一半的公众认为全球变暖对个人和美国是现实威胁,更多的公众认为全球变暖对后代发展中国家是严重威胁;大部分公众认为减缓全球变暖需要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行为,他们愿意选择较容易从事成本低的行为减少碳排放,但不愿意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方式,改变自驾车、乘飞机长途旅游这些碳排放量更大的行为;公众普遍支持政府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但不希望所采取的措施对就业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支持通过技术进步减免税收等措施提高能效,减少碳排放,但大部分反对为节能而提高能源税收。

  • 标签: 美国 全球变暖 气候政策 民意调查
  • 简介: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各类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开发、建设、运行过程,也会带来一定的温室气体排放,这引发了人们对于新能源发电技术"低碳"属性的担忧。遵循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对国内外大量资料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火电主要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根据国家发展规划目标,对新能源发电替代火电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进行了估算。分析结果表明,即使考虑生命周期内的排放,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仍远远低于火电,新能源发电技术替代火电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巨大。

  • 标签: 生命周期评价 温室气体减排 新能源发电
  • 简介:文章对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关于间隔距离、过渡电阻及跨接、电缆埋地敷设时装设SPD及SPD冲击电流值等方面的规定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规范》的规定及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间隔距离公式中所引用的击穿电压值并非定值,而是与其它参数有关的变量,按实际情况考虑计算出的间隔距离与利用规范公式计算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规范》关于跨接的规定没有考虑到螺栓大小对过渡电阻的影响;在审查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闪电电涌侵入措施时,以单体为考虑对象,容易忽略审查全线埋地电缆的另一端配电箱内是否安装SPD;安装有独立接闪器的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接闪器直接安装在建筑物上两种情况下,《规范》中SPD每一保护模式的冲击电流值因引用了不同规范的规定而略有差异,且采用公式计算得出的Iimp会因不同防雷分类所致雷电流取值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当无法计算时均规定Iimp取12.5kA,这不符合《规范》的分类原则及相关规定。

  • 标签: 规范 间隔距离 击穿场强 过渡电阻 冲击电流值
  • 简介:利用2004-2009年秋季臭氧监测仪的3级观测资料,分析了华北及周边地区的气溶胶光学性质。结果表明:大部分区域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OpticalDepth,AOD)和气溶胶紫外吸收指数(UltraVioletAerosolIndex,UVAI)平均值分别高于0.80.75;高气溶胶事件发生频次统计表明,AOD高值(〉0.4)频发于北京及其周边地区,UVAI高值(〉1.0)频发于河北中部及南部地区;华北及其周边地区绝大多数城市平均AODUVAl分别高于0.70.60,而张家口、承德阳泉3个城市的平均AODUVAI值分别低于0.60.65。作者进一步研究了2006年10月30日的一次霾事件中气溶胶的光学性质以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霾由华北地区输送至渤海海域,并向东北方向输送;香河地基EZlidar激光雷达的垂直观测结果进一步表明,工业城市型气溶胶主要集中在1500m以下,其中高浓度部分集中于650m以下,平均峰值位于285m,平均消光系数达2.15km^-1;CALIOP卫星观测资料结合后向轨迹分析表明,大气低层气溶胶类型以工业城市型气溶胶为主,而高层则由于上游大气输送沙尘粒予的混入使气溶胶类型转变为污染一沙尘型。霾事件期间,香河站CE-318太阳光度计观测的AOD平均值(标准差)从背景值0.08(0.04)升高至1.17(0.14);Angstrom指数平均值(标准差)从背景值0.90(0.10)升拿1.12(0.09);核模态、积聚模态粗模态的气溶胶粒子数柱总量均增加,其中细粒子所占比例明显升高。

  • 标签: 气溶胶光学参数 华北地区 臭氧监测仪 激光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