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高原冬天,一向是变化无常的,正如青海气象谚所说的那样:“天是娃娃们的脸,一日变三变。”刚才还是红日灿灿,长空湛蓝的艳阳天,没过一顿饭的工夫,又朔风呼啸,彤云飞驰,厚厚的云层压住了山头,四周里像拉上了夜幕,顿时灰暗下来。

  • 标签: 冬天 高原 气象
  • 简介:青藏高原,神州大地上这个地球之巅,炎黄子孙之骄傲,世界人民之神往。藏语为“女神第三”的译音——珠穆朗玛峰(中尼边境处),更受到探险家的青睐。至于她的“故乡”,多年来,吸引着不少科学工作者为此而献出心血。

  • 标签: 高原隆起 大陆漂移学说 劳亚古陆 魏格纳 冈瓦纳古陆 欧亚大陆
  • 简介:近年来,黄南州气象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创“四个一流”作为既定目标,把发展黄南气象事业作为第一要务,树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准确及时、科学高效”的气象人精神,促进了气象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州气象部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2006年全州气象部门100%创建单位建成州级以上文明单位。其中,黄南州局、尖扎、泽库、河南县局先后被州委、州政府命名为州级“文明单位”。

  • 标签: 精神文明建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高原 文明单位 气象事业 气象部门
  • 简介:对1970~1990年共21年41次川西高原雪灾天气过程的分析研究,从气候分布、大气环流特征、影响天气系统等方面探求川西高原雪灾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对提高雪灾天气预报准确率,做好为畜牧业生产的气象服务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川西高原 雪灾 天气研究
  • 简介:80年代后期青海南部牧区冬、春季降水量明显增多,雪害、冻害发生的机率增大,利用过去总结的雪灾指标评估历史上雪害、冻害,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在翻阅大量原始资料、灾情档案、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利用降雪、降温、积雪及天气过程等因子,初步建立了青南地区的雪冻灾害标准。

  • 标签: 青南地区 雪冻灾害 标准
  • 简介:草场是牲畜活动和采食物的场所,是发展畜牧生产的物质基础。由于本省草场辽阔,自然条件各不相同,特别是水热条件的明显差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草场和同一类型草场的不同分布。同时,由于年内四季水热组合差异很大,牧草生长的季节变化也十分明显。因此,气候不仅是影响牧草生长发育、牧草产量与牧草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划分季节性草场类型的主要指标。可见,分析牧草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从气候条件分析各地的牧草情况,对合理安排载畜量,防止草场退化,提高草原生产力有现实意义。

  • 标签: 年降水量 气候条件分析 草场类型 牧草产量 牧草品质 牧草生长
  • 简介:本文根据青海高原温室增施CO2技术试验结果,阐述了CO2施肥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适宜高原温室农业特点的基本技术、施肥方式及注意事项,分析了温室增施CO2所产生的功效,可供地方政府发展"菜篮子"工程时参考。

  • 标签: 温室 CO2
  • 简介:我国西部降雹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表明,青藏高原上的降雹高频带及其高频中心季节性移动最有规律。由春至夏自东南向西北移动,4月开始进入高原东南缘,7、8月达到全年最北。化于高原中部32—35°N附近,以后顺原路向东南撒退,10月后撒出高原高原年降雹日数的主要多雹带沿32—33°N大致

  • 标签: 局地环境 条件分析 环境条件
  • 简介:厄尼诺事件常伴随着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异常和短期气候的变化,特别是最近两次厄尼诺(1991—1992年、93年),使全球许多地方发生了气候灾害。本文用中国科学院厄尼诺事件监测小组的标准分析了厄尼诺事件与青南高原冬季降水的关系,并用谱分析、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太平洋月平均海温存在持续性升温(或降温)的一些特征,用代表性好、持续性强、稳定可靠、相对独立、物理意义明确的海温月、季、年的气候因子建立雪灾短期气候预测方程,并对预测方程进行了验证。

  • 标签: 厄尼诺 雪灾 短期气候预测 气候因子
  • 简介:通过对臭氧卫星观测资料及大气环流资料的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通过分析青藏高原地区臭氧准两年振荡(QBO),并与同纬度无山区及赤道地区臭氧QBO进行比较,指出:青藏高原臭氧QBO的平均周期为29个月,平均振幅为8DU.青藏高原臭氧QBO变化位相与热带平流层纬向风场QBO相反,即热带平流层纬向西风时,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偏小,东风时臭氧总量偏大.还讨论了与青藏高原臭氧QBO相关的大气环流物质输送理论.

  • 标签: 臭氧 准两年振荡 年际变化 物质输送 大气 青藏高原
  • 简介:本文利用探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配置和卫星云图的演变特征等方面对2003年7月29日夜间到30日白天青海境内的大到暴雨降水天气过程和预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部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与西风带低槽分裂东移的冷空气在青海东北部交绥是造成这次大到暴雨的主要原因,西宁单站高空特性层层数持续增多、大多数等压面层湿度显著增加是这次大到暴雨天气产生的前兆。

  • 标签: 青藏高原 暴雨 天气过程分析 数值预报 天气形势 冷空气
  • 简介:对1995-2004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温度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近10年来多年冻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活动层厚度有明显的增大趋势,且高温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增大趋势大于低温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上限温度和6m深度多年冻土温度均有明显的升温趋势,低温多年冻土区升温速率要大于高温多年冻土.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变化对气候变暖有明显的响应关系.

  • 标签: 青藏高原 多年冻土 活动层厚度 监测及变化
  • 简介:本文通过对1996年1月青藏高原牧区大雪期间的水汽和热量收支的计算,分析了大雪期间对流活动的作用和贡献,并与其他地区夏季暴雨期间的能量平衡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二者都只有一个无辐散层和整层维持上升运动,不同的是降雪期间:1)视水汽汇气柱平均潜热加热率要小得多;2)视水汽汇和视热源的垂直分布差异较大;3)次网格尺度涡动垂直输送主要发生在对流层顶附近

  • 标签: 大雪 水汽平衡 热量平衡
  • 简介:利用1998年5月-7月在改则、当雄和昌都三测站获得的近地面层气象要素变化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近地面层风速、温度和湿度日变化特征及廓线规律,发现高原近地面层微气象学特征具有其自己的特点;同时还讨论了高原近地面层白天出现的逆湿现象.

  • 标签: 气象要素日变化 廓线 青藏高原 近地面层 风速 温度
  • 简介:本文主要是利用水汽图像研究1995年冬青藏高原大雪的水汽源。指出影响青藏高原大雪的水汽通道有三条,第一条自里海到高原;第二条自阿拉伯海到高原;第三条自孟加拉湾到高原。文章还指出影响高原上一次大雪过程可有一条水汽通道,也可有二条或三条同时出现,并且在水汽的输送过程中,其强度、速度和路径都在不断变化。

  • 标签: 高原大雪 水汽通道 水汽源 水汽图像 孟加拉湾 阿拉伯海
  • 简介:本文从中短期角度出发对雪灾形成特点及成因作了分析,并给出了雪灾指标,利用10月和元月的500hPa环流特征做为中期预报的主要背景,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做为短期预报的着眼点对青南高原雪灾中短期预报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力求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 标签: 青南高原 雪灾 中短期天气
  • 简介:根据当前国内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地质时期第四纪(距今250多万a)以来黄土高原演变与气候变迁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关系可归纳为:①第三纪以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引起的中国大陆一系列差异性升降构造变化是黄土高原形成的决定性因素;②更新世时期青藏高原隆起所引起的强西风气流把中亚内陆沙漠地区的大量粉尘带到今天的黄土高原地区,形成了黄土高原;③现代季风是更新世时期青藏高原上升到某个高度之后的产物,但随着青藏高原高度不断增长,它对湿润夏季风的屏障作用越来越强,黄土高原气候开始由温暖湿润向干冷和干旱化方向发展,相应地植被种类和分布发生调整;④黄土高原植被对气候波动的适应具有重复性,即植物随着气候冷暖干湿的波动,生长区域南北移动;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在更新世时期主要是自然侵蚀造成的,全新世时期在遵循自然规律继续进行的基础上,又叠加了人类活动影响,使之呈现加速发展的特点;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受地质、降水、植被与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空间差异极其显著.

  • 标签: 第四纪 黄土高原 演变 气候变迁
  • 简介:对青藏高原东部牧区1967~1996年30a中春季发生的成灾性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发现有45%的成灾性降雪过程与该地区的低涡天气系统有关。在归纳总结高原春季降雪天气形成的3种环流模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通常情况下高原切变线对高原低涡发生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即高原切变线西南段区域内为上升运动区且气流的气旋性涡旋处于发展阶段,切变线东北段区域内为下沉运动区且气流的反气旋性涡旋处于发展阶段,是低涡形成的前期条件;高原切变线附近的流场有利于将周围水汽聚拢,使低涡系统得到持续不断的水汽供给,其中负的水汽通量散度扰动中心位于切变线中段南侧,形成水汽汇,正的水汽通量散度扰动最大值部分位于切变线西南段南侧,是低涡水汽的主要来源。文中还给出了高原部分测站降雪量、最低气温的预报方程,可供有关预报人员参考。

  • 标签: 春季雪灾 雪灾预报 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青藏高原 牧区
  • 简介:采用MM5非静力原始方程中尺度模式模拟了1995年7月26日发生在高原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1)模式基本上模拟出26日高原上MCS发生发展的大尺度背景场,它们是强大的对流层高层青藏高原反气旋高压和强的低层热力强迫.模式还得到了与MCS相联的α中尺度涡旋,它能在500hPa实测风场中得到反映,而且,模式模拟的400hPa雨水混合比场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MCS在Tbb图上反映的β中尺度次级结构特征.另一方面,模拟存在的差异也是明显的,例如:时间上有3小时滞后;模拟的MCSα中尺度涡旋位置偏西3-5个经度.(2)模拟的α中尺度气旋性涡旋的结构和演变是高原上探空资料难于描述的.模拟的结果表明,它只限于高原上在450hPa以下的对流层中低层,范围向上减小,在500hPa直径约4个经纬度.这个中低层涡旋对应上升运动区,但它的上方是反气旋涡度,对应下沉运动.该涡旋是在高原上从无到有发展出来的,出现在MCS成熟阶段和之后,持续3-6个小时.在它的形成和消亡时都是位势高度场的变化先于风场的变化,这表明该涡旋与高原上的热力作用密切相联.(3)一系列模式敏感性试验考察了不同的物理过程和高原地表热力强迫对高原上MCS的影响.结果表明,文中的高原上MCS在高层青藏高原反气旋高压的大尺度背景下主要受中低层热力强迫的支配.这些模拟结果暗示出一定的高层大尺度背景下适当的低层热力效应就有可能在高原上形成MCS的可能性.

  • 标签: 青藏高原 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 数值模拟 反气旋 中尺度涡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