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该激光多普勒雷达系统主要用来探测大气晴空三维风场。晴空大气风场精细结构的探测对灾害性天气的临近预报、边界层结构研究、城市环境监测和预报、大型活动特种气象保障、飞行安全等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气象局的支持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研制探测大气三维精细结构的小型化移动非相干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实现了车载小型化,将现有的风场一维探测扩展为二维、三维探测,提高了探测精度和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满足气象业务观测的需要。该系统将用于2008年奥运会的气象保障,提高海面风场的监测和临近预报能力。

  • 标签: 激光多普勒 多普勒雷达 激光雷达系统 可移式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08年奥运会
  • 简介:日本和法国合作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约一年前,印度洋表层水温会出现变化。研究人员因此认为,如果利用人造卫星监测印度洋表层水温和其上空云团的变化,提早一年就可预报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 标签: 厄尔尼诺现象 预报 表层水温 研究人员 卫星监测 印度洋
  • 简介:手抓”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方针,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具体体现.完整、准确地学习邓小平同志有关“手抓.手硬”的论述.不仅对当前的改革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坚持手抓手都要硬是社会主义本质

  • 标签: 党的基本路线 现代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政治局面 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领域
  • 简介:处于黄土高原中心地区的庆阳市水资源十分缺乏,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现有的水资源在开采方面又存在很大的难度,可利用水资源极其缺乏,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该水资源总量、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研究,结合当地的地理和经济特点,分析水资源在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根本对策.

  • 标签: 黄土高原中心地区 水资源利用现状 可持续利用
  • 简介:气象专业有偿服务要过关胡鹤林(河北省霸州市气象局302750)气象专业有偿服务的大关口,一是收订合同,二是开展服务。闯过这关,就能够巩固阵地,开拓新领域。下面谈一点体会。1收订服务合同1.1吃苦耐劳,全方位进行收订收订服务合同要腿快、嘴勤。骑自...

  • 标签: 有偿服务 气象专业 巩固阵地 服务合同 订合同 气象服务
  • 简介:应用GPS探测的大气降水量(PWV)对2010年大连地区降水过程中的水汽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PS/PWV资料能反映大气中水汽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其变化特征与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性质的降水过程PWV变化特征明显不同,稳定性降水过程PWV变化较为平缓,呈明显的单峰结构,对流性降水过程水汽变化程度剧烈,呈震荡趋势,而混合型降水具有种性质降水的共同特征;降水过程中的GPS/PWV阈值表明,GPS/PWV资料在降水天气预报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大气可降水量 稳定性降水 对流性降水 混合型降水
  • 简介:通过对臭氧卫星观测资料及大气环流资料的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通过分析青藏高原地区臭氧准年振荡(QBO),并与同纬度无山区及赤道地区臭氧QBO进行比较,指出:青藏高原臭氧QBO的平均周期为29个月,平均振幅为8DU.青藏高原臭氧QBO变化位相与热带平流层纬向风场QBO相反,即热带平流层纬向西风时,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偏小,东风时臭氧总量偏大.还讨论了与青藏高原臭氧QBO相关的大气环流物质输送理论.

  • 标签: 臭氧 准两年振荡 年际变化 物质输送 大气 青藏高原
  • 简介:利用1981—2015年黄河上游河曲地区5个气象站的水汽压和降水量月资料,运用整层大气降水量经验公式,计算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大气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并对大气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大气降水量呈单峰形态分布,而降水转化率呈双峰分布。1981—2015年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平均大气降水量为3315.5mm,其间呈显著增加趋势,而降水和降水转化率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根据突变检验,黄河上游河曲地区春、夏季和年大气降水量发生突变,突变时间分别为1985年、1995年和1996年。气温是影响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大气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其次为相对湿度。

  • 标签: 大气可降水量 降水转化率 气候突变 黄河上游河曲地区
  • 简介:雷电危险度是反映雷电灾害危害程度的综合指标,本文利用大连地区ADTD型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雷暴日观测资料、雷电灾害调查资料、1679个防雷被检单位的检测数据及地形地貌等资料,基于拓学综合评估方法对大连地区雷电灾害危险度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从影响雷电危险度等级的雷电活动特征、防灾减灾能力及待评估现状3个方面选取了12个评估指标,基于现场调查建立了大连地区雷电危险度拓学综合评估体系。利用关联函数和物元理论判定了雷电危险度的经典域与节域,基于熵值赋权法确定了各评估指标的权重系数,对大连地区雷电危险度进行了等级划分,并通过实例验证雷电危险度等级综合评估方法的合理性。

  • 标签: 可拓学 熵值赋权法 雷电危险度 评估
  • 简介:通过对包头地区1971—2000年整编资料的计算,分析出包头市近30a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解释了包头地区气候变化的突变现象,得出气候突变对包头地区引起的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简要分析了气候突变后的稳定性及其耗散结构特征,利用包头月平均气温的时间序列,求得包头地区吸引子的维数,表明了包头地区气候具有的混沌行为。通过累积分布函数对包头地区混沌行为做出定量估计,求出了系统混沌的定量程度,找到了包头地区可以预报天气的平均时间尺度。

  • 标签: 气候突变 耗散结构 吸引子 混沌行为
  • 简介:简要回顾了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预报性研究的若干动力学方法,包括用于研究第一类预报性问题的线性奇异向量(LSV)和条件非线性最优初始扰动(CNOP-I)方法,以及Lyapunov指数和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方法。前种方法用于研究预报或预测的预报误差问题,可以用于估计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最大预报误差,而且根据导致最大预报误差的初始误差结构的信息,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确定预报或预测的初值敏感区。应该指出的是,LSV是基于线性化模式,对于描述非线性大气和海洋的运动具有局限性。因而,对于非线性模式,应该选择使用CNOP-I估计最大预报误差。Lyapunov指数和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可以用于研究第一类预报性问题中的预报时限问题,前者是基于线性模式,不能解释非线性对预报时限的影响,而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方法则考虑了非线性的影响,能够较好地估计实际天气和气候的预报时限。第二类预报性问题的研究方法相对较少,本文仅介绍了由我国科学家提出的关于模式参数扰动的条件非线性最优参数扰动(CNOP—P)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寻找到对预报有最大影响的参数扰动,并可以进一步确定哪些参数最应该利用观测资料进行校准。另一方面,通过对比CNOP—I和CNOP-P对预报误差的影响,可以判断导致预报不确定性的主要误差因子,进而指导人们着力改进模式或者初始场。

  • 标签: 天气 气候 可预报性 最优扰动 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
  • 简介:作者通过多年试验与栽培实践,将我国北方一季粳稻种植区归纳、划分成稀栽稳长、密植稳长大生育表现类型,并由此研制出一整套生育模式,用于指导水稻生产(见本刊1990年3期).本文继续描述型栽培水稻生育特点及田间小气候变化规律,以便改进栽培工艺,调整冠层结构,取得高效、低耗和稳产高产.

  • 标签: 生育特点 田间小气候 冠层结构 栽培工艺 颖花数 日温差
  • 简介: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山东省123个自动站1h降雨量资料和25个地基GPS反演的大气降水量资料,对比分析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典型强降雨过程中的大气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降雨开始前水汽累积时间与天气系统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尺度越大,水汽积累时间越长,低槽冷锋强降雨前大气降水量的积累时长可达约26h,副高边缘强降雨发生前水汽积累时间仅5~6h;(2)水汽增速与天气系统尺度密切相关。天气系统尺度越小增速越快,低槽冷锋强降雨发生前水汽增速小于2.0mm·h~(-1),副高边缘强降雨发生前水汽增速可达3.1mm·h~(-1);(3)短时强降雨发生前,水汽累积时间与积累速度呈反相关,即水汽增速越快,强降雨发生越快,当水汽增速大于2.0mm·h~(-1),降水量经历5~6h积累即可产生短时强降雨;(4)一般强降雨时段多数在降水量峰区时段,而副高边缘型短时强降雨和冷式切变线第1阶段强降雨均发生在降水量增长时段。降雨过程结束后,一般情况下降水量锐减,而副高边缘型和冷式切变线第1阶段强降雨结束后降水量继续增长。冷式切变线第2阶段降雨结束后降水量出现持续小幅减小,数小时后,降水量再次增长。

  • 标签: 典型强降雨 大气可降水量 演变特征 对比分析
  • 简介:将时间滑动相关方法STC(slidingtemporalcorrelation)用于研究混沌系统和海洋环流模式的可信计算时间RCT(reliablecomputationtime),Lorenz混沌系统的数值试验表明用STC求得的预报时间和可信计算时间,与使用传统误差限方法所得结果一致,证明了其有效性。对海洋环流模式LICOM和NEMO的研究发现:1.当海洋模式以非耦合的方式运行时,试验的结果表明其海表温度SST的可信计算时间较长,平均达到6个月以上,这主要是由于海洋模式的运行过程中,采用恢复性边界条件使模拟结果不会太过偏离观测值。对于强迫场从1月开始的试验,LICOM模式的SST可信计算时间在赤道东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地区存在RCT低值区,其数值不超过2个月。而NEMO模式在赤道太平洋地区全是RCT高值区,NEMO模式的RCT低值区域出现在赤道外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中纬度地区,强迫场从7月开始的试验,RCT纬向平均分布与1月有相反的形式。2.海洋模式以耦合方式运行时,由于去掉了恢复边界条件作用,海洋模式预报的SST可信计算时间明显减小,年平均RCT为1个月左右。按季节平均得到的RCT变化不大,在30~40天之间,RCT的大值区春季位于南半球,而秋季位于北半球,可达2个月以上。耦合模式中所模拟的500hPa高度场的RCT与单独运行的大气模式所得结果相差不大,仍在2周以内。3.无论是按季节平均还是按海区平均所得到的RCT分布,都在30~60天左右,只有极少数区域在特定季节可以达到80天以上,这说明在海气耦合模式中,由于计算不确定造成的预报上限一般不超过2~3个月,这比使用资料分析得到预报期限短很多,因此根据木桶原理,RCT可能是制约海气耦合模式SST预报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可信计算时间 木桶原理 混沌动力系统 海洋环流模式
  • 简介:对2011年冬季陕西次降雪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特征对比分析,研究表明:2012年1月19—21日稳定的乌拉尔山阻塞形势为陕西降雪提供了充分的冷空气条件.2012年2月23—25日降雪冷空气来自我国西北地区的弱高压脊前输送,这是引起次降雪过程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f次降雪过程都有700hPa西南气流和850hPa偏东气流条水汽输送通道以及明显的大气垂直上升运动,其中,1月19—21日850hPa偏东干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相遇形成切变辐合,且对暖湿空气有很好的抬升作用,促进了大到暴雪天气的发生;2月23—25日850hPa偏东气流位置偏南,使得水汽难以在陕西境内汇聚,大气湿度层浅薄,不利于降雪强度的增大。另外,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下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高低空配置以及850hPa西北干冷空气、偏东暖湿空气和东北冷湿气流在延安南部和关中西部地区交汇,为1月20~21日大到暴雪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850hPa相对湿度大于90%的高湿区对大到暴雪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 标签: 降雪 冷空气 水汽输送条件 动力条件 陕西
  • 简介:2006年5月8日和5月11—12日呼和浩特地区连续出现了次关键性的中雨、局部大雨的天气过程。次降水过后,连旱个月的呼和浩特地区彻底解除了旱情。为了弄清楚间隔2d出现的场较大降水的物理原因,利用MICAPS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这次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表明,源源不断的大、中尺度水汽输送是这次降水的主要原因。而大、中尺度急流间的风向辐合加强了垂直上升运动,这是形成次降水的关键所在。另外,通过分析发现5月8日的降水为混合性降水,而5月11—12日的降水则为稳定性降水。

  • 标签: 春季 关键性降水 对比分析 急流
  • 简介:内蒙古自治区气象部门在“个体系”建设中,紧密结合地方实际,通过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着力建设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综合业务服务平台等途径,强化了“个体系”建设的科技支撑和业务内涵,为提升基层气象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内蒙古的经验启示我们,在开展“个体系”建设工作中,一是要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引领的理念,开发“适销对路”的服务产品,创新服务方式;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提升业务服务核心能力;三是要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推进与保障机制。

  • 标签: 内蒙古自治区 个体 气象部门 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服务平台
  • 简介:利用常规实测资料和T213模式输出产品,对2009年春季发生在青南高原的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分别与中尺度切变线和低涡的发展东移直接关联。相对湿度、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诊断表明,在中低层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使水汽不断从孟加拉湾向青南高原输送,有利于暴雪天气形成。涡度、散度和垂直速度等动力条件物理量在中低层具有强降水特征,其空间配置极有利于切变线和低涡发展及大到暴雪形成与维持。

  • 标签: 青南高原 大到暴雪 T213物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