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综合运用micaps、自动站等气象资料,以及环境监测污染浓度AQI指数等资料,对2013—2015年廊坊市连续重污染天气进行了分析,并细致分析探讨了在空气达到重污染背景下,气温、风向、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多种空气污染指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连续重污染具有明显季节特点,秋季开始出现,冬季达到顶峰,随着次年春季到来逐渐减少至消失;(2)连续重污染出现将导致气温升高,此时风向多为西南风—西风和偏东风,平均风速以0.3~1.5m·s~(-1)为主,最大风速多在1.6~3.3m·s~(-1)之间,相对湿度以60%~70%为最高发区间;(3)连续重污染天气首要污染为PM_(2.5)或PM_(10),其中以PM_(2.5)为主,比例高达94.3%,且呈逐年小幅下降趋势;(4)COSO_2浓度变化与采暖期污染物排放关系密切;(5)5月出现连续重污染较少,且由大风沙尘天气造成。

  • 标签: 重污染 气象要素 污染物浓度
  • 简介:混合云天观测姚新琪(张家川县气象局741500)在夏秋季,稳定性云层中混有Cb云情况较多见。但由于处在稳定性云层之中,同时多受降水等天气现象影响,通常Cb云所特有的砧状底部悬球状结构无法直接观测到,尤其在无雷情况下或闻雷之前要对天空状况有一...

  • 标签: 气象要素 混合性 稳定性降水 降水特征 要素变化 层状云
  • 简介:提出了一个三维大气层核试验放射碎片长距离输送沉降Euler模型,用一个烟团模式对源项进行了初始化,以适应1°×1°网格;模型考虑了干、湿沉降、垂直扩散以及放射衰变;利用中国某次大气层核试验空中烟云及地面放射沉降数据对模式进行了检验,初步得出了核烟云在对流层及平流层输送及扩散规律。

  • 标签: 大气层 长距离输送 平流层 对流层 放射性 三维
  • 简介:应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模拟研究了兰州市2006年12月大气污染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兰州城区冬季大气污染日变化呈现白天高、夜晚低、峰值在中午特点,NAQPMS较为合理地再现了这一特征。分析表明,在兰州冬季低风速情况下,逆温出现频次日变化特征与污染日变化特征保持一致,说明逆温在冬季大气污染日变化中作用显著。

  • 标签: 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 兰州 日变化 逆温层
  • 简介:大气稳定度方法主要分为2大类:第一类是基于常规气象资料,利用地面风速、云量、日照强度等资料对大气稳定度进行判定,此种方法主要针对开阔平坦乡村地区,资料采用城郊气象站或飞机场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并未考虑特殊下垫面,如城市、山地、水面等动力热力因子对稳定度影响,只是半定量地给出稳定度扩散级别。第二类是基于高空气象资料,利用温度和风速垂直分布情况,综合考虑动力因子热力因子对稳定度作用,更好地反映出风、温度等气象要素对大气稳定度影响。

  • 标签: 大气稳定度 温度 风速
  • 简介:AERMOD模型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中推荐模式。为了更好地验证颗粒干沉降作用对该模型预测结果影响,选取福州市煤堆场作为面源污染源,对预测范围内所有网格点PM10、TSP最大地面浓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所有网格点TSP地面浓度考虑干沉降时,约为不考虑干沉降时0.13;PM10地面浓度考虑干沉降时,约为不考虑干沉降时0.70,干沉降对TSP影响大于PM10。同一粒径分布下,密度对颗粒干沉降影响较大,密度增加对可吸入颗粒干沉降影响大于总悬浮颗粒,当密度大于3g.cm-3时,所有网格点PM10与TSP地面浓度比值平均值接近于0.98,认为粒径大于10μm颗粒基本完全沉降。此后,随着密度增加网格点处地面浓度减小主要由PM10沉降引起。AERMOD考虑干沉降时,距离污染源中心500m外网格点处地面浓度,PM10/TSP〉0.98,大于10μm粗颗粒几乎完全沉降。

  • 标签: AERMOD 环境影响评价 颗粒物 干沉降 密度 TSP
  • 简介:大气颗粒一直是西安市主要污染,多年监测TSP日均浓度值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限值150pg/m^3。1996年夏季在西安市南郊陕西省委党校设立监测点,使用步进式时间序列自动采样仪对当地空气颗粒进行了4天24小时连续采样,使用PIXE对采到32个样品进行元素分析,每个样品分析出14~16种元素。各种元素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主要受气象条件影响,降雨对空气颗粒各元素浓度有明显抑制作用。富集因子分析表明,西安市空气颗粒不仅受地壳物质影响,还受到一定程度人为污染影响。元素浓度因子分析表明,西安市夏季颗粒物主要有4种来源:地壳物质、有色治炼、燃煤排放源化工制药业。

  • 标签: 空气颗粒物 污染特征 主要污染物 来源分析 大气颗粒物 元素浓度
  • 简介:利用城市区域大气空间分布大气污染以及健康状况资料,分析了城市区域风状况大气污染时间变化、地域变化及其对城市人们健康影响,得出目前城市区域不断扩大,所引起大气空间结构改变,导致了大气环境不断恶化已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了不可忽视影响。结果可为城市区域医疗保健、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 标签: 城市大气 环境污染 人体健康
  • 简介:加拿大国家气象局前局长写道:“由于气候是对天气进行统计”,“气候变化正在改变各种天气灾害及其利益”,这包括饮用灌溉所需雨水、滑雪所用雪、以及娱乐休闲所需温暖而舒适天气。戈登·麦克宾补充说:“与天气有关灾害性事件对加拿大总是具有重大影响,其产生影响越来越大。”这些灾害所产生影响将随全球变暖而加大。麦克宾向联邦政府省政府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以应对日益增多天气灾害产生影响。

  • 标签: 天气灾害 气候变化 空气污染 娱乐休闲 全球变暖 联邦政府
  • 简介:针对2014年8月南京国际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周边地区污染减排控制研究,将2010--2012年8月NCEP/NCAR6h再分析资料作为驱动场,利用WRF模式处理得到时空尺度更为精细风场资料,结合南京奥体中心观测点颗粒及气体污染浓度资料,通过相关分析以及合成分析,诊断得到了8月影响南京地区主要污染周边源区及其关键输送通道。结果表明:尽管8月青奥会时段南京地区主导风为海洋吹向大陆东南风,但影响南京地区主要污染(SO2,NO2,PM10)浓度外源及其主要输送路径各有不同。来自于南京西南部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较远距离输送是对南京地区SO2浓度影响关键通道;来自于南京正南方向(安徽、浙江一带)近距离输送是对南京地区NO2浓度影响关键通道;来自于南京西南部(湖北一带)中远距离输送是对南京地区PM10浓度影响关键通道。

  • 标签: 污染物外源 气象条件 输送通道
  • 简介:根据福州站探空地面资料,们福州市1995~1997年SO2、NOx、进行回代以检验其预报准确度。计算出九个影响污染浓度大气层结参量,将它TSP浓度建立一系列回归方程,并用1997年资料

  • 标签: 污染物 大气层结参量 回归方程
  • 简介:对兰州市太阳辐射空气污染年季变化规律分析表明:太阳直接辐射、总辐射及大气透明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散射辐射晴天大气混浊因子呈逐年增加趋势,且从70年代后期开始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冬季大气污染最严重,夏季较其他季节轻,春季污染高于秋季。总悬浮微粒年、季变化与太阳辐射混浊因子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 标签: 太阳辐射 空气污染 变化规律
  • 简介:沿海附近人口数量增加给沿海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渔场在减少、有害海藻爆发富养化,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死区”世界上其它20多个持续死区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影响。气候变化沿海地区不断增加的人口数量使我们不得不监控近海变化,主要包括预报捕捞、沿海滩涂管理、气候变化以及极端天气事件对经济上重要海产物种综合影响。

  • 标签: 沿海生态系统 地球静止卫星 空气污染 探测 极端天气事件 人口数量
  • 简介:京津冀大气灰霾污染严重,天津市作为其核心组成之一其污染形势亦严峻。选取2013年2月20~28日天津重霾污染时段7站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颗粒,即细颗粒)和气态污染数据,结合北京污染数据、地面气象要素、能见度、边界层温湿和风廓线、后向轨迹,深入分析重霾污染过程特征及气象边界层成因。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天津PM2.5、SO2、NO2、COO3浓度均值为150、87、56、2.422μgm-3,气态污染各站差异显著,但仅有SO2全面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50μgm-3),而PM2.5具有区域同步变化特征,且严重超标,是一级标准(35μgm-3)2~8倍,最高小时均值高达364μgm-3;高浓度PM2.5是导致低能见度主因,能见度小于10km对应PM2.5阈值为50μgm-3。弱风和高湿度导致局地排放累积,PM2.5始增,在高湿度条件下,持续偏南风促使其稳步增加,配合弱北风和弱东风PM2.5震荡上扬,污染高值阶段,南北气流短时迅速切换,区域污染传输叠加污染循环累积,PM2.5浓度峰值达到最高;除因边界层强东风导致平流逆温外,高浓度PM2.5与平流逆温密切相关;高污染时段高湿主要集中在500m以下,且随高度递减幅度较大;位于200~600m低空急流一定程度抑制污染上升,尤其持续强东风使PM2.5浓度稳步降低到二级水平,污染迅速有效清除最终依赖整层强西北风。北京、环绕天津河北中部西南部地区对天津重污染有显著贡献。

  • 标签: 天津 PM2.5 能见度 气象要素 廓线
  • 简介:文章对GB50057--2010(建筑防雷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关于间隔距离、过渡电阻及跨接、电缆埋地敷设时装设SPD及SPD冲击电流值等方面的规定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规范》规定及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间隔距离公式中所引用击穿电压值并非定值,而是与其它参数有关变量,按实际情况考虑计算出间隔距离与利用规范公式计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规范》关于跨接规定没有考虑到螺栓大小对过渡电阻影响;在审查第一类防雷建筑防闪电电涌侵入措施时,以单体为考虑对象,容易忽略审查全线埋地电缆另一端配电箱内是否安装SPD;安装有独立接闪器第一类防雷建筑接闪器直接安装在建筑上两种情况下,《规范》中SPD每一保护模式冲击电流值因引用了不同规范规定而略有差异,且采用公式计算得出Iimp会因不同防雷分类所致雷电流取值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当无法计算时均规定Iimp取12.5kA,这不符合《规范》分类原则及相关规定。

  • 标签: 规范 间隔距离 击穿场强 过渡电阻 冲击电流值
  • 简介:根据天气形势、本地气象要素等分析易于产生泉州沿海区域污染气象条件,重点从干湿条件、相对湿度及无雨日数等与湿度相关要素方面探讨泉州沿海区域污染干湿污染特点。结果表明:泉州沿海区域空气污染产生天气系统主要有地面高压(高压底部、后部或高压脊)、地面倒槽、低涡锋面锋前暖区等形势;地面气象要素多为升温降压、日风向及风速存在海陆风变换、夜晨有雾霾现象;相对湿度在70%-80%时,易造成区域空气污染

  • 标签: 天气形势 气象要素 相对湿度
  • 简介:计算、分析了户县热电厂地区污染气象条件特征SO_2浓度,为该地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气象条件 SO_2浓度
  • 简介:本文首先对中国PM2.5近地面臭氧浓度观测进行了简要综述;并利用2010-2013年全球对流层臭氧卫星观测数据给出了对流层臭氧浓度在全球中国地区分布特征,其平均值分别为29.78DU33.97DU.然后,利用一个气溶胶大气化学-全球气候双向耦合模式模拟了中国地区PM2.5浓度分布季节变化,其年平均值为0.51×10^-8kg/m^3.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5种典型气溶胶对PM2.5总浓度在不同季节贡献.结合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讨论了气溶胶温室气体及其前体排放与辐射强迫联系,以及减排大气臭氧前体和气溶胶颗粒物质(PM)对气候变化可能影响.指出减排臭氧前体对气候影响还不完全清楚,对短寿命温室气体黑碳气溶胶减排是一种短期(未来50年)辅助措施;为了保证全球平均温度增长不超过2℃,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仍是我们需要坚持长期战略.短期长期减排战略对于保护环境减缓气候变化都是至关重要.

  • 标签: 对流层臭氧 PM2 5 温室气体 大气污染 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