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1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利用中国热带气旋年鉴统计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1949—2012影响山东地区热带气旋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1949—2012平均有2个热带气旋影响山东地区,其中1985和2012均有7个热带气旋影响山东地区,为热带气旋影响山东地区最多年份;热带气旋影响山东地区最早时间为5月,最晚时间为11月,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出现在7—9月;8月影响山东地区热带气旋最多,占影响山东地区热带气旋总数46.3%。影响山东地区热带气旋路径多以抛物线形为主,多数热带气旋在菲律宾附近洋面生成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至中高纬地区转向东北方向移动,个别热带气旋则在高纬地区向西北方向移动深入内陆地区,热带气旋影响山东地区时多处于强度衰减期;登陆山东地区热带气旋集中分布在鲁东南和山东半岛南部沿海地区。不同路径热带气旋造成山东地区降水和大风分布也不同,热带气旋降水多集中出现在山东中东部地区,暴雨高值区则主要集中出现在鲁东南、山东半岛南部和半岛东部地区。影响山东地区热带气旋变性率为58.2%,远高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平均变性率,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特征显著。

  • 标签: 热带气旋 气候统计 路径 变性
  • 简介:2015玉树州平均气温以偏高为主,除夏季气温偏低外其余三季均偏高且秋季大部气温特高;降水量大部偏少,尤其夏秋季降水量偏少明显,冬春季偏多;日照时数偏多,四季日照时数基本持平或略偏多。气候条件对畜牧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行业都有较大影响,2015玉树州各地牧草产量长势普遍偏差,牧草年景综合评价为“欠”。玉树州总体温度正常偏高、降水偏少,气候干燥,气象条件对牧草生长及产量产生了极为不利影响。

  • 标签: 玉树州 气候条件 牧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基本气候概况1.1气温3月,全省月平均气温-0.2℃,较常年偏高1.7℃。各地平均气温在-8.8~7.0℃之间,玉树气温较常年偏低0.6℃,青南牧区中东部少数地区及西宁气温较常年偏高0.4—0.9℃,省内其余地区气温偏高1.0-3.1℃.其中祁连野牛沟列历史第1高,

  • 标签: 气候概况 青海省 月平均气温 青南牧区 偏高 中东部
  • 简介:利用1960~2013安徽21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分布规律及区域性极端日降水环流异常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安徽近54a持续干燥指数(CDD)呈微弱下降趋势,其余指数呈上升趋势,其中淮北持续干燥指数(CDD)下降显著,江南极端降水量(R95p)、5d最大降水量(RX5day)、日降水强度(SDII)上升显著,而江淮之间各指数变化趋势较弱;(2)空间尺度上,极端降水量(R95p)由北向南逐渐增大,5d最大降水量(RX5day)除蒙城和滁州外分布情况与R95p相似,持续干燥指数(CDD)则相反,平均日降水强度(SDII)在安徽北部和西南部较大,中部较小;(3)安徽极端降水量主要空间分布类型为整体一致型、南北差异型和淮北、淮南与江淮差异型;(4)安徽省极端日降水量95%和99%分位阈值分别为25.52mm/d和39.06mm/d,际变化呈微弱上升趋势,5~8月是极端日降水多发期,尤其是6月下旬至7月中旬;(5)春季,安徽极端日降水事件发生受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活动影响;夏季,副高较强,低层安徽处于上升运动区,南海、孟加拉湾水汽由西南气流输送至安徽上空,同时,在北方冷空气南下配合下,形成极端日降水。

  • 标签: 安徽 极端降水指数 极端日降水 环流异常
  • 简介:利用1951—2014丹东地区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对丹东地区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4a丹东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高于全国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5℃;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暖最明显;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增暖幅度明显大于最高气温,呈非对称增长;平均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冬季下降幅度最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其中夏季减少趋势明显,春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

  • 标签: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 简介:1730(清雍正八)7—8月,我国黄淮地区连续暴雨17d,引起黄河、大运河和淮河暴涨、决堤大范围洪涝灾害。这是小冰期中相对温暖时段气候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本文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复原了1730夏季暴雨时段天气实况,绘制了暴雨区域图显示强降雨中心移动动态和水灾地域分布图,概述当年气候特点,指出暴雨事件与台风活动关联。1730是太阳活动周极小年前3、有重大火山活动,是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后第2。这些天气特点和背景条件与现代罕见1975河南“75·8暴雨”相似。

  • 标签: 极端气候事件 暴雨洪涝 气候灾害 历史气候 1730年
  • 简介:20152月6日,受民航青海空管分局气象台邀请,省气象学会秘书长、《青海气象》副主编、高级工程师罗生洲为分局气象台业务人员作题为“科技论文写作知识”讲座。从“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科技论文撰写格式”等方面进行了讲解。

  • 标签: 气象学会 青海省 科技论文写作 高级工程师 业务人员 论文撰写
  • 简介:2016秋季我国主要有2大干旱区,分别是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江淮、江汉以及江南东北部组成中东部旱区和江南西部、西南地区东部以及华南地区中西部组成南部旱区。其中,中东部区域旱情主要发生在9月,10月旱情基本解除;而南部旱区旱情主要发生在10月。2大旱区发生发展主要原因都是降水异常偏少,且秋季气温较常年偏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干旱。贝加尔湖—中西伯利亚地区异常高压与其东南部异常低压中心相互配置加深槽脊结构和东亚副热带急流偏北偏弱是造成我国中东部和南部降水减少主要原因。

  • 标签: 2016年秋季 干旱状况 干旱演变 影响 成因
  • 简介:利用197012月至20142月内蒙古呼伦贝尔市16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对全市及其3个分区冬季气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冬季气温增温速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近44a全市冬季气温总体以0.2℃/10a幅度上升,1990代以后气温波动加大,1990代为最暖期,2000代中期以后进入变暖趋缓阶段。其中,农区增温幅度略大于牧区和林区;全市及其林区、牧区冬季气温在1986发生显著突变,由偏冷期转为偏暖期,而农区冬季气温并未发生明显突变;全市及3个分区冬季气温存在5~6a、11~13a及18~23a变化周期;全市冬季气温变化具有同步性,但又存在岭东南和岭西北相反分布形式。

  • 标签: 年际及年代际变化 气候突变 振荡周期 EOF 大兴安岭
  • 简介:对2006以来《气象与减灾研究》多项期刊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期刊稿源及网站建设情况进行细致调查.结果表明:)自2006更名以来,期刊发展较快,然而期刊进一步发展已经遇到“瓶颈”,即缺乏长期稳定优质稿源;2)拓宽优质稿源是期刊进一步发展首要任务;)编辑部须重视期刊网站建设、维护及更新,为读者、作者提供优质服务,以利期刊更好发展.

  • 标签: 科技期刊 评价指标 稿源 发展策略 建议
  • 简介:利用1981—2013湖南省9个地面气象站0—320cm地面温度和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湖南省地温变化特征,并与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981—2013湖南省各层地温均呈东南高、西北低及东南高、西北和东北低两种典型分布。月地温变化在一定深度后与月气温变化由同步转为不同步,转折层为40cm层;40cm层以上月地温最低值均出现在1月,月地温最高值均出现在7月,与月气温最低值和最高值出现时间相同;40cm层以下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月地温最低值和最高值出现时间后推,320cm月地温最低值出现在4月,320cm月地温最高值出现在10月。浅层地温与气温相关系数为0.97以上,自40cm层地温开始,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地温与气温相关系数减小。冬季浅层地温际变化最大,春季次之;冬季和春季深层地温际变化明显大于夏季和秋季;春季和夏季地温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秋季和冬季地温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升高,导致冬季深层地温明显高于气温,夏季深层地温明显低于气温。1981—2013湖南省各层年平均地温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除0cm地温外,各层地温升温速率均低于气温;四季各层地温与气温升温趋势一致,其中春季升温速率最大,秋季次之,冬季升温不明显。各层年平均地温在1993—1995出现了增温突变现象,冬季地温突变时间最早,春季和秋季次之,夏季地温突变时间较晚;各层年平均地温均存在2—3a、3—4a和6—9a周期变化。

  • 标签: 地温 转折层 相关分析 周期
  • 简介:利用1952—2012潍坊地区9个气象站冰雹观测资料和冰雹气象灾害资料,对潍坊地区冰雹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52—2012潍坊地区大冰雹出现较多,降雹持续时间大于20min以上冰雹所占比例最大,灾害相对较重。潍坊发生冰雹天气局地性较强,地形及地理位置对潍坊地区局地降雹起很重要作用。冰雹日数地理分布与地形相关,呈山区多、平原少特点。6月是潍坊地区降雹主要月份,其中6月中旬冰雹出现频率最高。冰雹日数月变化呈先增后减趋势。午后14—16时潍坊市降雹概率最大。潍坊市冰雹日数具有明显年代际变化,并存在显著16a和2a左右周期变化。1970是冰雹日数气候突变年份,自1970后冰雹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74后尤其显著。潍坊地区冰雹日数与同年份冷空气活动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冷空气活动指数对潍坊地区冰雹日数影响较大。

  • 标签: 冰雹 年际变化 周期变化 气候突变
  • 简介:根据博州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81—2010逐日降水量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对新疆博州近30a各量级降水量及其雨雪日数气候特征和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博州地区夏半年降雨量占降水量81%,其中5—8月占降水量近60%,而小雨(雪)量占降水量近50%,夏、冬半年及降水量均自西向东随海拔降低而减少。降水量总体以0.76mm/a速率呈不明显增多趋势;年有效降水日数中以小雨(雪)日数为最多,有效降水日长期变化呈明显增多趋势;降水量增加主要由有效降水日数增加和降水强度增强造成。

  • 标签: 降水量 降水日 趋势系数 气候变化
  • 简介:利用1960~2013中国6~8月无缺测571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7个极端降水指数,研究中国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特征。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事件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表现为增加趋势,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部分地区表现为减少趋势;时间分布表现出具有显著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极端降水事件有增加趋势,在20世纪90代初期有明显转折。(2)M-K检验表现出极端降水事件在20世纪90代初发生突变,突变前(后)偏弱(强)。(3)极端降水指数周期振荡不完全一致,准15周期振荡为主,其次是准7周期,最强振动出现在1998。(4)除持续干期指数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间存在较好相关性。

  • 标签: 中国 极端降水事件 气候变率 时空特征
  • 简介:基于1980—2014中国670站日最大风速资料,利用改进客观天气图分析法(OSAT)分离出中国陆地台风大风(6级以上,≥10.8m/s),并定义了台风极端大风,进而研究了台风大风和台风极端大风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在地理分布上,台风大风年均日数和占比均自海岸线向内陆迅速减小,在海南、华南和东南沿海省份以及江苏南部,台风大风占比一般为30%-70%台风极端大风年均日数大值主要分布在沿海省市(除河北和天津),特别是华东和华南沿海,局部地区台风极端大风日数占比达100%。从季节变化看,在台风活跃7—9月,中国台风极端大风频次总体上超过了季风极端大风;就全国而言,当阈值从最低值(11.5m/s)提升至12级(32.7m/s)时,台风极端大风频数占比则从12%急剧攀升至77%。1980—2014,中国台风大风和台风极端大风日数均显著减少,而台风极端大风年平均强度增强;这期间引起中国台风大风和台风极端大风台风频数均显著减少,但引起台风极端大风台风在生命期和影响期平均强度均显著增强,这可能是上述显著变化特征主要原因。

  • 标签: 台风大风 台风极端大风 OSAT
  • 简介:研究海洋波候变化是了解海洋动力过程对气候变迁响应关键。渤海所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波候在长期风场变化影响下存在阶段性变化特征。文章采用1950~2011NCEP再分析资料中渤海海域10m风场资料,利用SWAN模式模拟逐月渤海波浪有效波高、波向、波周期,分析该海区波候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950~2011期间渤海海域有效波高呈现下降趋势;波向角度均呈现上升趋势,波周期相对平稳,略有上升;有效波高平均下降0.3cm/a,波向角度平均增加0.12°/a。有效波高在1968前后显现突变点,波向角度约在1960突变,波周期在1965左右出现突变点。渤海波候变化与海气振荡密切相关,是大尺度大气环流变异导致结果,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东亚环流天气系统长期变化(包括东亚季风强度、夏季风北界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与强度变化、脊点位置西伸与北进,以及西风指数强弱变化等),是影响和控制渤海海域波气长期变化主要原因。

  • 标签: 波候 有效波高 西太平洋副高 西风环流 东亚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