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1962—2013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辽宁省53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辽宁省夏季典型旱涝年降水低频的特征。结果表明:1962—2013年辽宁省夏季旱年降水的30—60d振荡显著,涝年低频振荡不显著,以小于10d的高频振荡为主。旱涝年低频涡度和散度的传播方向明显不同。辽宁省夏季干旱的发生与低频涡度和散度自低纬度北传及中高纬度南传并同位相汇合于辽宁地区有关,高低层低频涡度和散度在动力上表现出协调一致性。小于10d高频振荡的累积效应使辽宁地区夏季易发生洪涝,30—60d振荡叠加高频过程,易使辽宁地区夏季发生干旱。

  • 标签: 夏季降水 旱年 涝年 低频特征
  • 简介:选择天津市秋季典型PM10污染过程2010年10月3—12日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资料,研究大气环境天气背景场、大气层结稳定度的特征及其对污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低空环流背景场与污染过程密切相关。在污染上升阶段,层结稳定度迅速增加,500hPa高空处于槽前,地面在华北地形槽中,高低空风速辐合;在污染峰值阶段,层结稳定,逆温层加强,环流场稳定少变,地面风力微弱;在污染下降阶段,层结稳定程度骤降,地面冷锋和高空槽过境,降水出现,高低空偏北风增大。同时,PM10污染过程与多项层结稳定度参数显著相关,与对流凝结高度单相关系数为0.84,因此,高低空环流背景场的配置和层结稳定度变化是PM10污染出现的主要原因。

  • 标签: PM10 天气背景场 层结稳定度 温度 气压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结合卫星云图和诊断物理量场,对东北低压冷锋、高低空急流及中尺度辐合线形成的西北雨带与华北气旋、暖锋及切变线形成的东南雨带的双雨带暴雨影响系统、降水性质和形成机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北雨带是东北低压冷锋前对流发展造成的强雷雨及华北气旋西北部辐合线强降水共同形成的。高低空急流耦合动力作用和中空干冷空气侵入触发大气能量释放,是冷锋前强对流降水的形成机制;中β尺度云团是强降水的主体,发生在地面三角形或梯形偏南风场中,由辐合切变线、辐合线和雷暴出流边界触发。东南部雨带为华北气旋暖锋形成的混合型强降水,气旋的发展及移动路径决定雨带位置和降水强度,由气旋暖锋和气旋西北部切变的中β尺度云团造成强降水;湿层深厚且垂直运动强盛是东南雨带降水形成机制的特点。

  • 标签: 双雨带 抽吸作用 中β尺度云团 露点锋
  • 简介:高空槽配合低空切变线和地面低压,在渤海水汽通道建立,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下,使锡林郭勒盟南部产生大雨天气。

  • 标签: 切变线 大气层结 不稳定
  • 简介:2005年和2008年湖南出现了2次典型的冰冻灾害天气,造成的损失都相当严重,2008年出现的特大冰冻灾害天气更是百年一遇。通过对这2次典型冰冻灾害性天气的成因、特征对比分析,指出了湖南冰冻灾害性天气的形成与发展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判别因子,对进一步提高湖南省冰冻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能力有指示作用。

  • 标签: 冰冻 暖湿气流 逆温层
  • 简介:多站点多种大气污染物的同步在线观测对深入剖析大气污染的成因和演变机制有重要意义。以龙潭湖、北京325m塔、双清路和阳坊4监测站点实时NOx、SO2、O3、PM2.5和PM10浓度观测数据为基础,介绍了北京地区2010年10月3~11日发生的一次典型污染过程。不同污染物在污染过程中变化特征不一致,表现为NOx、SO2、O3浓度有明显日变化,而PM浓度升高后一直维持在高值,日变化幅度很小。通过分析不同站点、相同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和变异系数发现,4站点间一次污染物NO和SO2空间浓度差别大,变异系数分别为77%和70%,相关系数低于0.44;而二次污染物NO2、PM2.5、O3空间浓度差别较小,变异系数分别为34%、36%和29%,相关系数均超过0.54。结合中尺度气象模式研究发现,该污染过程中,850hPa高空持续的西南暖平流造成华北地区显著平流逆温,与近地层辐射逆温共同作用,使北京地区混合层高度维持在1200m以下。低混合层高度和低风速限制了大气垂直和水平扩散,造成北京地区近地层污染物累积,形成重度污染。

  • 标签: 数值模式 MM5模式 气象条件 天气型
  • 简介:到目前为止,EL型风向风速计仍为气象台、站普遍使用的仪器,且使用的年限都较长,容易出故障。本人搞维修工作多年,现将碰到的风速部分的典型故障及处理情况作如下交流。1一套新安装的EL型电接仪,指示器风速表头有指示,但记录拉平线。用替换法换指示器、记录器后,故障依旧,说明故障在感应器的风速表内。风速表提供记录部分的工作原理是:当风杯转动时,风杯轴带动蜗轮,并通过拨钩推动凸轮一起转动,风速电接簧片沿着凸轮表面滑动,风杯转过80圈后,上簧片先从凸轮上最高点跌下来与下簧片接触,紧跟着下簧片又从凸轮上最高点落下,使上下簧片又分开,完成一次电接。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使上下簧片不接触或无效接触,造成此故障现象。以此分析该风速表,用手快速拨动风杯,风速电接簧片接触正常。慢速拨动风杯就发现风轴在转而蜗轮不转。原来是厂家出厂前安装失误,使风轴齿与蜗轮齿似联非联。风速快,能勉强带动蜗轮转;风速慢,蜗轮就与风轴齿离开不转,致使电接簧片不接触。调整风轴与蜗轮两齿的间隙后,故障消除。

  • 标签: 风向风速计 典型故障 瞬时风速 风速表 中间继电器 簧片接触
  • 简介:利用京津冀地区80个环境监测站PM_(2.5)浓度的逐时监测资料和常规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1月京津冀地区3次典型重污染天气过程PM_(2.5)浓度的分布和演变特征,选取PM_(2.5)浓度快速增长时段的风场特征分析外来源对北京地区污染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1月京津冀地区存在3个PM_(2.5)浓度高值中心,分别位于石家庄—保定、廊坊和唐山地区。北京地区外来源主要来自河北省中南部的石家庄—保定及廊坊一带,主要通过边界层偏南风远距离输送影响北京地区,边界层辐合线和逆温结构加剧了污染物在北京地区的累积。随着静稳时间的增长,PM_(2.5)污染物向燕山和太行山前输送堆积,造成北京地区PM_(2.5)浓度高于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北京市郊区PM_(2.5)浓度高于城区。

  • 标签: PM2.5浓度 污染输送 地形辐合 外来源
  • 简介:利用彩南、沙漠一站、乌鲁木齐实测辐射资料分析典型天气的辐射特征。结果表明:各站阴天和雨天地表辐射明显不如晴天规则;总辐射和反射辐射日总量晴天最大,阴天次之,雨天最小;阴天和雨天的大气长波辐射均大于晴天。彩南晴天、阴天和雨天的净辐射日总量只有总辐射日总量的46.9%、37.6%、41.9%,沙漠一站为31.3%、41.5%、37.7%;乌鲁木齐为46.8%、41.4%、45.4%。地面长波辐射对辐射平衡贡献最大,大气长波辐射次之,总辐射第三,反射辐射最小。早晚反照率较大,其余时间反照率较小且变化平缓。沙漠反照率高于绿洲。

  • 标签: 绿洲 沙漠 地表辐射 不同天气背景
  • 简介:1雷达天线正北的标定雷达天线未正北的原因雷达系统在经历了大的震动后,天线座水平、方位、俯仰均产生了变化;“天线座动态故障”报警引起的雷达停机,天线未回归正北;其它报警导致雷达停机,天线未回归正北。

  • 标签: 雷达天线 典型故障 CINRAD CB 雷达系统 天线座
  • 简介:为了探索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对2005-2009年能见度的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能见度年均值为10.17km,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增长率为0.69km·a-1(决定系数R2=0.99,显著性水平p〈0.01),同时霾天数则逐年下降,细颗粒物浓度的降低是能见度好转的主要原因。能见度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季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能见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和偏相关关系表明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地面风速的相关关系时正时负,表明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大气颗粒物(PM2.5)的快速累积增长是造成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的重要原因,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幂指数关系(R2=0.93,p〈0.01);要保持较高的能见度(〉10km),北京需将PM2.5控制在30μg·m-3以内,而PM2.5质量浓度的进一步降低将大幅度提高能见度。天气形势分析显示当华北地区处于锋后的高压控制时,北京地区受偏北风影响,地面风速较大,大气扩散条件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致使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较低,大气能见度较高;而当华北地区处于高压均压场时,地面风速较小,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局地源累积以及区域输送的共同影响,PM2.5逐渐累积,浓度持续上升,导致大气能见度持续降低。研究的结果提示提高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需要控制的首要污染物为PM2.5。

  • 标签: 大气能见度 气象要素 PM2.5 天气形势
  • 简介:1前言2007年7月13日午后17时前后,南安市蓬华镇蓬岛村一民房遭遇雷电袭击,损失严重。之后,泉州市气象局组织防雷专家抵达雷击现场,对受灾民房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勘察调查,并作出该雷击个案的调查分析报告。

  • 标签: 农村建设 灾害分析 雷击 雷电袭击 周边环境 南安市
  • 简介:选取国际上四大典型碳数据库——国际能源署(IEA)数据库、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CO2信息分析中心(CDIAC)数据库、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EDGAR)以及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数据库,对中国碳排放核算进行了参数级层面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整体来看,IEA和EDGAR的核算更深入;(2)活动水平数据分类方式差异较大,各数据库将煤基燃料分别分为8、4、8、5类,油基燃料分为15、10、14、13类,气体燃料分为4、1、4、2类;(3)各类燃料碳排放因子选用原则不一,有的选用所在机构的特有中国参数,有的选用IPCC缺省因子。

  • 标签: 碳数据库 对比分析 中国碳排放 燃料分类
  • 简介:网络作为信息传输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各级气象台重要的基础设施,随着网络技术和业务的发展,高效实时的传输网络是气象业务发展的有力保证.提供可靠、高速和易于管理的网络平台是网络管理的重要职责.作者在网络管理实践中将所遇到的典型故障进行分析并查阅相关资料,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更好地使用和维护网络.

  • 标签: 局域网 故障 排除方法 网卡 集线器 传输介质
  • 简介: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与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不少新的农业气象问题,因此,中国气象局批准实施了“中国农业气象服务典型案例总结”业务建设项目,旨在系统收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农业气象服务的典型案例,总结农业气象服务的经验和不足,探求可拓展的农业气象服务新领域,

  • 标签: 农业气象服务 中国气象局 典型案例 极端气候事件 农业产业结构 气候变化
  • 简介:文章通过统计承德市9个气象站2006-2015年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承德市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承德市雾空间分布南多北少,滦平出现最多,时间分布特点多出现在夏、秋季节;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个例诊断分析方法,将承德市出现的区域雾(单雾日3站及以上)分为平流雾、辐射雾及锋面雾3种类型,并分析典型环流背景,为以后承德市大雾预报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分布特征 类型 环流背景
  • 简介:利用中国太阳分光观测网的观测资料结合MODI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的气溶胶产品分析了北京、兰州、上海3个典型区域城市的气溶胶光学特性。结果表明:北京AOD(气溶胶光学厚度)年平均为0.41±0.35,春夏高,秋冬低,Angstrom波长指数a年平均为1.40±0.85表现为细模态粒子,MODIS的光学厚度为0.52±0.39与地面观测相关系数为0.91,存在系统性高估;兰州AOD年平均为0.55±0.21,夏季最低,秋冬较高,a年平均为0.95±0.20表现为粗模态粒子,MODIS光学厚度为0.43±0.21与地面观测相关系数仅为0.07,存在系统性低估;上海AOD年平均为0.55±0.21,无明显季节变化,a平均为1.03±0.25,MODIS光学厚度为0.74±0.30与地面观测相关系数为0.75,存在系统性高估。城市地理位置和复杂地表等原因造成反照率的不确定,MODIS气溶胶产品在这3个城市的反演效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 标签: 中国太阳分光观测网(CSHNET)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Angstrm波长指数(α)中分辨率 成像光谱仪(MODIS)
  • 简介:利用2006~2014年鲁西南地区菏泽、曹县和济宁3个国家级农业气象观测站气象及物候观测资料,采用国际上流行的ForcTT积温模型模拟了当地常见、广泛分布的9种木本植物和4种草本植物展叶始期和开花始期的最佳积温开始日期和基础温度。结果表明:(1)模拟的木本植物展叶始期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主要为1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主要为1℃。开花始期模拟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不同木本物种差异较大,开花期较早(3月)的毛白杨、旱柳和榆树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2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为3℃,开花期集中在4~6月的物种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3月1日,基础温度在3~5℃之间,开花期最晚(7月)的槐树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4月1日,基础温度为4℃;(2)就草本植物而言,展叶期较早(2~3月)的车前、苍耳和芦苇模拟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1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为1~2℃,展叶较晚(4月)的莲模拟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2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为3℃。开花期较早(4~6月)的车前和苍耳其开花始期模拟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2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为3℃,开花较晚(7~9月)的莲和芦苇模拟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4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分别为-1℃和2℃;(3)展叶始期和开花始期模拟的平均误差在2d左右。由此可知,无论是木本植物还是草本植物,ForcTT积温模型对展叶和开花始期的模拟效果均较好,预测值和观测值间的相关系数普遍在0.90以上,达高度相关

  • 标签: 物候期 模拟 Forc TT模型 鲁西南
  • 简介:九仙山气象站始建于1955年,位于海拔1653.5米的九仙山顶峰,是国家基本站和参加亚洲气象情报交流的台站,也是我省唯一的高山天气预报指标站.该站除了负责每天气象记录观测外。还担负着为军航和民航部门拍发天气报和航空报、不定时拍发危险报的任务。

  • 标签: 气象站 先进集体 事迹 气象情报 气象记录 预报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