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天气预报质量评定及统计多年来一直为基层台站预报员的一项繁琐工作,仅其内容既包括:三个时段的降水预报,24小时的风力、最高、最低温度预报的评定,要评定台站集体的质量,还要评定每个预报员的个人质量,尤其近年来随着天气预报业务的改革,省、地台除额报评定本台站的质量外,还要对其所辖台站作的指导预报进行评定,

  • 标签: 预报评分 降水预报 基层台站 地台 实况资料 预报业务
  • 简介:2003年,陕西省率先开展了精细化预报,为了及时评定各台精细化预报成绩,2005年省气象局立项开发了精细化预报评分系统。该系统开发采用CS结构和网络编成技术,实现了客观化、自动化、网络化运行。经过2006年试用,操作方便,结果可信,适合地市气象台和业务管理人员使用。

  • 标签: 精细化 预报评分 软件
  • 简介:通过干旱灾情资料和有关气象资料的统计,构设干旱综合指数E、干旱指标F和7~8月平均雨日数DDr来估计严重干旱出现的情况,有较高的正确率,为灾情评估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灾情评估 干旱指标 雨日 气象资料 旱灾 估计
  • 简介:1引言长期以来,我市基层台站的预报评分主要是人工评分。人工评分在具体操作时受人为因素影响,计算误差有大有小,影响预报质量的客观评价。为此,我们用Excel2000及内置的VB6.0开发了适用于县(市)局的《短期天气预报自动评分系统》。其特点是:操作简单,评分客观,不需人工输入,实现评分的自动化。

  • 标签: 自动评分系统 短期天气预报 EXCEL2000 设计 县站 VB6.0
  • 简介:根据《气象部门城市紫外线预报质量考核和管理暂行办法》中的方法,采用VB6.0语言编程技术,提取紫外线预报质量考核数据,建立紫外线预报质量考核自动评分系统,并投入业务使用。结果表明该评分系统科学有效,操作简单,运行稳定。

  • 标签: 紫外线预报质量考核 自动评分 系统设计 程序制作
  • 简介:由于气候异常而出现的特大旱,涝灾害,它不仅使农业歉收,而且对经济建设有着严重的影响,同时它还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还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本文首先引用古今中外严重旱、涝灾害发生和损失实例,看其危害性,并且从1600多年的余姚县志中摘出余姚历史上严重旱、涝记载,进一步分析旱、涝对余姚的严重影响。本文资料来源选取余姚县志中较为系统记载的540年,分别组合统计旱、涝出现年数,并按年代(0—9)十年为单位进行组合,共获得54个样本。通过方差周期分析与逐步回归相结合的数理统计方法,经微机处理,分别得出旱,涝年数的数学表达式:1.干旱

  • 标签: 周期分析 数理统计方法 余姚县 微机处理 旱涝规律 气候异常
  • 简介:1995年4~6月我省北部降水异常偏多,部分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的严重洪涝,我省南部降水基本正常;但时间分布极不均匀,4~5月偏少,6月雨量明显偏多,部分地方暴雨成灾。1天气概况1.1降水情况:从图1和图2我们可以看出,1995年4~6月降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赣北异常偏多,雨量在1000~1900mm,其中赣西北、赣东北大部分县市雨量在1400mm以上,以万年县1942mm为最大。中部800~1000mm南部600~800mm,与常年同期相比,我省27°N以南大部地区偏少1~2成,

  • 标签: 天气评述 1995年 乌拉尔山 能量锋区 汛后期 连续性暴雨
  • 简介:为了定量评估社会对冰雪灾害的应急响应程度,以湖北省某一影响较大媒体2008年1月9日~2月5日每天刊载相关文章的版面位置、版面数、专版数等基础数据构成一个综合指标,研究其动态变化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建立综合指标的气象评估(预测)方程,划分了灾害等级及对应的气象指标,可供今后防灾工作借鉴。结果表明:1)该指标能较好反映社会对冰雪灾害的应急响应程度,其峰谷变化与积雪深度变化一致,并能反映灾害逐步加重以及认识逐步加深的3次过程;2)该指标与积雪深度正相关且最显著,与低温负相关、与日雨雪量或雪量不相关,但与前2—3天的雪量正相关,与雪量累积以及低温累积的相关性显著提高,说明短期的降雪和低温对社会危害有限,只有持续较长时的降雪、深厚积雪、低温才会对社会产生严重危害;3)建立了社会应急响应程度的气象因子预测(评估)模型,划分了灾害等级及对应的气象指标,当积雪深度超过8.0(19.0)cm,或者累积最低气温低于-7.0(-43.0)℃,或者累积雪量超过24.0(54.0)cm时,就会开始产生严重(极其严重)危害,社会关注度和响应度就会开始(明显)提高。

  • 标签: 社会危害 极端低温 定量评估 应急响应 冰雪灾害 积雪深度
  • 简介:2004年夏季,全省气温偏高,降水偏少.继2003年遭遇高温干旱后,2004年夏季又遭遇严重的大范围高温干旱.梅雨期雨季不明显,梅汛期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属不典型的梅雨年.夏季共遭受4次热带风暴影响,其中第14号台风"云娜"给浙江省造成严重损失.热带风暴影响带来的强降水,以及通过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旱情,但浙西与浙北干旱仍较严重.雷暴、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也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 标签: 台风 热带风暴 强降水 气温 梅雨期 梅汛期
  • 简介:利用地面气象要素、火点信息及污染物资料,研究了2014年6月12~13日湖北省中东部地区一次重度霾天气的成因及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导致此次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安徽省北部大面积秸秆焚烧所形成污染气团受偏东北气流输送的影响,12日在湖北中东部形成了两条"带状"的能见度低值区,最低能见度仅为2.1km。秸秆焚烧污染物输送气流由北向南影响湖北,主要作用于孝感—武汉—咸宁一带,3个地区细颗粒物(PM2.5)峰值浓度均超过了600μg/m^3,且武汉和孝感的PM2.5与PM10质量浓度比值在12日增加到0.76和0.77,并出现了0.96和0.93的最大值,随着污染气团的传输,其中PM2.5所占比例会出现明显下降。SO2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不显著,NO2质量浓度在污染物质量浓度达到峰值前1~3h达到峰值,而CO是秸秆焚烧产生的主要污染气体,其质量浓度变化与PM2.5和PM10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6和0.67。风矢量和分析表明:6月12日湖北省中东部存在明显的东北来向气流输送,污染物的输送是该时段霾天气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而6月13日湖北省东北边界处的输送气流已经明显减弱消失,东南部风矢量和异常偏小导致的污染物堆积是该地区污染持续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秸秆焚烧 霾天气 污染物 风矢量和
  • 简介:利用1980-1997年6-8月NECP/NCAR月平均资料,计算了大气热源和水汽汇,研究了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严重早涝时期大气环流以及大气热源和水汽汇的异常特征,主要结果如下:在对流层中下层,来自于孟加拉湾和南海的南风异常和长江流域以北的北风异常在长江中下游辐合。这两股异常气流分别与西太平洋上反气旋异常系统(中心位于22°N,140°E)和气旋异常系统(中心位于日本海)有关。在对流层高层,反气旋异常系统中心位于23°N,105°E,气旋异常系统中心位于朝鲜,两异常系统之间的西北异常气流在长江中下游辐散。而在印度西南季风区为偏东风异常,表示西南季风的减弱;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时,在对流层中下层,长江以北南风异常和长江以南北风异常从长江流域辐散,在以东的洋面上形成东风异常气流。这两股异常气流分别与西太平洋上气旋异常系统(中心位于23°N,135°E)和西北太平洋上反气旋异常系统有关。在对流层高层,气旋异常系统中心位于南海,反气旋异常系统中心位于日本海,两异常系统之间的偏东异常气流在长江中下游辐合。热源异常的最主要特征是长江中下游严重洪涝时从西太平洋到南海热源异常为负,表示热源偏弱;正热源异常位于长江流域。而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时热源异常正好相反。垂直积分水汽汇和OLR表明西太平洋—南海热源以及长江流域热源异常均是由对流异常引起的。长江中下游严重洪涝时长江流域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孟加拉湾热源为正,严重干旱时为负。热源的性质是凝结潜热释放。辐散和辐散风的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严重洪涝时形成长江中下游低空异常辐合的气流是来源于西太平洋到南海的异常辐散偏南风,对应高空是从长江中下游进入西太平洋到南海辐合的偏北辐散风。而在长江�

  • 标签: 大气环流异常 热源和水汽汇异常 长江中下游严重旱涝
  • 简介:浙江省2006年夏季气温偏高,高温天数多,降水偏少。8月份以来浙北降水持续偏少,加上持续高温,浙北及西部地区发生区域性较严重干旱。超强台风“桑美”、强对流天气过程和暴雨造成人员伤亡及重大经济损失。

  • 标签: 夏季 气候 台风 高温 强对流 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