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1999年前汛期,我省多次遭受暴雨袭击,特别是6月12日到23日,闽北地区出现连续性暴雨和大暴雨天气,局部县市还出现了特大暴雨。为了加深对这次暴雨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探讨产生暴雨的中尺度天气系统,我们利用中尺度滤波方法,从实况形势场中滤出引起暴雨的中尺度天气系统,为暴雨预报提供一种思路.

  • 标签: 中尺度天气系统 暴雨天气 滤波分析 连续性暴雨 闽北地区 特大暴雨
  • 简介:1998年,我国、乃至世界气候异常,已是普遍的一个事实;在福建也不例外,如福州年平均气温、闽江流域6月的特大洪涝均为百年一遇的气候事件;另一方面。若从经济损失看,闽江流域6月的洪涝灾害经济损失惨重,全省竞达103.00亿元,死亡120多人。

  • 标签: 闽江流域 特大洪涝 气候因素 福建 经济损失 年平均气温
  • 简介:通过分析98.6连续暴雨过程的扰动风场与降水强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扰动风场与非线性和线性对称不稳定之间的关系,进而研究非线性和线性对称不稳定与降水强度和位置之间的关系,认为在日常降水预报中应注意扰动风场的变化以及非线性和线性对称不稳定.

  • 标签: 扰动风场 对称不稳定 降水强度 降水位置
  • 简介:1概况2013年10月1日至2014年9月13日,安徽省气象台郝莹赴日本参加了由日本国际协力组织(JICA:JapanInternationalCooperationAgency)全额资助的“洪水防灾”硕士课程学习。该课程是中国科技部和JICA的合作项目,硕士学位由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及日本国土交通省下属的土木研究所联合授予。

  • 标签: 课程学习 日本 防灾 洪水 硕士学位 JAPAN
  • 简介:1998年夏,我国长江中游和东北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在对这场历史性的洪灾的不断监测和评估中,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抗洪救灾过程中,共接收、处理和分析了38景卫星的雷达影像和所能接收到的全部气象卫星资料,出动航空遥感飞机20余架次利用航空合成孔经雷达对紧急的水情进行了监测和淹没面积的估算。通过卫星和航空遥感监测先后对武汉地区7月下旬由大暴雨造成的内涝,长江中游湖南、湖北、江西3省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地区以及东北嫩江-松花江流域的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地区的洪水灾害及洪水淹没面积进行了计算,获得了比较客观和准确的数据,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1998年对洪水监测的遥感实践证实了遥感及其相关信息技术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分析了我国在目前条件下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为了提高遥感技术的监测能力,我们也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建议。特别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洪水预报和预警的研究,使之在防灾和减灾中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 标签: 洪水 遥感监测 雷达卫星 预报和预警
  • 简介:以抚顺清原地区南口前镇浑河支流(包括海阳河和康家堡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流域周围雨量站的降水资料、SRTM3全球数字高程模型和辽宁省土地利用类型等资料,利用FloodArea淹没模型对2013年8月16日抚顺清原地区特大暴雨洪涝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FloodArea淹没模型模拟的清原地区暴雨洪涝过程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2013年8月16日17时,最大小时降水量达61.7mm;17日01时后,降水过程结束。随着降水量积累,南口前镇浑河支流流域的水位逐渐上涨,流域内海阳村与南口前村水位上涨迅速,16日23时隐患点淹没深度出现最大峰值,其中,南口前村淹没深度达4.12m,海阳村淹没深度达2.32m;至17日01时,隐患点淹没深度逐渐降低,洪水继续向下游集中,下游水深持续增加,最后流入浑河,结束暴雨洪涝过程。通过分析隐患点的逐时淹没深度与流域面雨量的相关关系,推算清原地区暴雨洪水过程山洪灾害不同风险等级的隐患点致灾临界面雨量阈值;其中,南三家村与康家堡村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而南口前村与海阳村4个山洪灾害风险等级的临界面雨量阈值分别为33.2、43.2、53.2mm和63.2mm及41.3、57.6、73.8mm和90.0mm。

  • 标签: 洪水灾害 淹没模型 临界雨量
  • 简介:本文选择天山开都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巴音布鲁克和大山口2个水文站1957—2011年的日径流量观测资料,采用年最大值法(AM)抽取径流序列样本,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ttitt检验分析年最大日流量、春季最大日流量和夏季最大日流量序列的变化规律;并运用广义极值分布(GEV)对标准他的最大日流量序列进行拟合,分析洪水频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提取的6个最大日流量序列均不存在明显的趋势性,且突变点不显著,其中巴音布鲁克站年最大日流量、春季最大日流量和大山口站年最大日流量序列近似服从Frechet分布,而大山口站春季最大日流量、夏季最大日流量和巴音布鲁克站夏季最大日流量序列则服从Gumbel分布。1980年代以来,开都河流域洪水的发生频次明显增加;巴音布鲁克站夏季洪水次数持续增加,大山口站春季和夏季洪水次数均呈增加趋势,且春季洪水出现时间均有所提前。春季显著升温与冬季降水增加,是春季融雪性洪水出现时间和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夏季降雨量和降雨频率显著增加,是夏季洪水形成与频率变化的主导因素。

  • 标签: 气候变化 洪水 GEV分布 内陆河
  • 简介:基于1951—1998年的铁路重大洪水灾害资料,对中国铁路洪水灾害频次、致灾程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1—1998年,中国铁路年均发生3.1起重大洪水灾害,重大洪水灾害造成全国铁路年均行车中断63d,其中1954、1960、1981、1991和1996年是铁路洪水灾害严重的年份。铁路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5—8月,其中7月发生次数最多,但行车中断天数在8月最多。从铁路洪水灾害的地域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东及华南地区,发生洪水灾害次数最多的线路是兰新线,其次是京广线和陇海线,致灾程度最严重是淮南线。对中国不同区域铁路洪水灾害的致灾原因进行了探讨。

  • 标签: 铁路 强降雨 洪水灾害
  • 简介:1991年,郭增建发现1912~1914年缅甸、云南峨山和安达曼群岛3次7级以上地震发生后产生大量水汽,导致1915年珠江特大洪水.2005年3月26日,王涌泉向有关方面反映苏门答腊巨震后,珠江可能发生大洪水,6月珠江果然出现了大洪水.巨震引起地壳释放出携热水汽,叠加到西南气流上,季风爆发后,被带到中国的华南地区形成暴雨.由于地下裂隙复杂和不畅,放气可滞后1a.2004年12月~2005年12月南海地区850hPa水汽通量距平明显呈现出高峰值.杜乐天等判读美国MOPITT的850hPa高度地球排气图,发现2002年9~11月印尼上空几百万km2有高出常年10倍以上的C0强烈排气.震前数月,印度洋东北部有持续性"长波辐射".对苏门答腊震区地震前后的潜热通量的时空变化过程的分析,发现了在地震前20d里,震中附近潜热通量发生了显著的异常变化.巨灾预测属世界科学难题.重大自然灾害一经发生,极易借助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制约关系,引发出一系列灾害-由损失较轻灾害扩展为损失较大灾害,从一个地域空间扩散到另一个更广阔的地域空间.因此,利用卫星遥感、红外技术分析大地震前后水汽变化,进一步探索地气耦合机制,是一个关键科技问题.

  • 标签: 地震 洪水 地壳携热水汽 研究
  • 简介:以澜沧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ISIMIP2b协议中提供的GFDL-ESM2M、HadGEM2-ES、IPSL-CM5A-LR、MIROC5这4种全球气候模式,通过4种模式的输出数据耦合VIC模型,分析4种模式在历史时期(1961-2005年)对洪峰洪量极值(年最大洪峰流量、3d最大洪量)、极端洪水的模拟能力,比较RCR2.6和RCP6.0两种情景下未来时期(2021-2050年)年均径流量较基准期(1971-2000年)的变化情况,并结合P-III型分布曲线预估了澜沧江流域在两种情景下未来时期极端洪水的强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VIC模型在该流域能够较好地模拟极端洪水;HadGEM2-ES和MIROC5两种气候模式的输出数据在澜沧江流域有较好的径流模拟适用性;在RCP2.6情景下,澜沧江流域未来时期年均径流量没有明显变化,可能会有略微的增加,而在RCP6.0情景下,未来时期年均径流量有较大可能增加;澜沧江流域未来时期极端洪水较基准期,在RCP2.6情景下无明显变化,而在RCP6.0情景下,洪峰、洪量增加的可能性较大,极端洪水频率和强度也较大可能增加。

  • 标签: 气候模式 VIC模型 极端洪水 澜沧江流域
  • 简介:基于1981~2012年宜昌站日均流量、长江上游287个气象站逐日雨量及NCEP再分析资料,选取长江上游中小洪水过程128例,分析其洪水、致洪降雨月分布特征,并研究其天气成因。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流域中小洪水多发于7~9月,且过程持续时间6~9月呈逐渐变长趋势,其中过程洪量7月最大,洪峰流量及次洪量最大值出现在8月。6月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及南亚高压偏东偏南,贝加尔湖槽引导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急流在重庆—宜昌、乌江汇合,造成降水各子流域分布不均,中心位置偏东,强降水日数少但强度较大;7月副高及南亚高压西伸北抬,中高纬地区多短波槽活动,西南气流强盛,辐合区范围大,造成降水范围广且分布均匀,强降水日数多;8月副高进一步西伸北抬,中高纬环流平直,辐合中心位于长江上游流域西北部,配合高热高湿的环境场,造成降水分布不均匀且局地性强,中心位于岷沱江,过程面雨量大;9月以后,副高继续西伸,南亚高压南压东移,受深厚东北槽影响,地面冷空气活跃,西南暖湿气流减弱,降水中心位于岷沱江、嘉陵江,强度减弱,过程面雨量小。

  • 标签: 中小洪水 次洪量 面雨量 天气成因
  • 简介:利用6个全球/区域气候模式和VIC模型,预估了IPCCRCPs情景下2021—2050年淮河干流蚌埠水文站(吴家渡断面)的日流量过程。在此基础上,运用Copula函数构建了蚌埠市暴雨与淮河上游洪水遭遇概率模型,分析了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不同重现期暴雨和洪水组合遭遇概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21—2050年多模式预估上游洪水与城市暴雨遭遇的概率较基准期(1971—2000年)有所增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平均增幅46%-79%。暴雨与洪水遭遇概率的增大,将会增加未来蚌埠市防洪工作的难度。

  • 标签: 气候变化 VIC模型 COPULA函数 暴雨 洪水 遭遇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