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背景】豚草卷蛾是豚草的一种重要天敌,1993年在湖南临湘野外释放后,迅速扩散至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对豚草种群的蔓延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方法】为明确豚草卷蛾在湖北的发生规律抗寒性,2009年在湖北各豚草发生区进行野外调查,并将豚草卷蛾越冬态老熟幼虫置于不同低温下观测其存活率。【结果】豚草卷蛾主要分布于鄂东地区。其越冬代成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第1代幼虫发生高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10月中下旬老熟幼虫进入滞育。12月份的调查结果显示,豚草有虫株率为90%,虫口密度为313头.百株-1,存活率为93.3%。越冬老熟幼虫过冷却点为-26.4℃,存活率和存活时间随温度的降低而下降。【结论意义】豚草卷蛾已广泛分布于湖北地区,且能成功越冬,对豚草可起到持续控制作用。

  • 标签: 豚草卷蛾 分布 发生规律 过冷却点 抗寒性
  • 简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植物保护研究所成立于1954年,是农业部直属公益性科研院所,"十一五"期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百强"研究所。研究所主要从事天然橡胶、木薯、油棕、甘蔗、香蕉、芒果、荔枝/龙眼、椰子/槟榔、瓜菜等主要热带作物病虫害的监测控制,农业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生态循环农业,环境影响评价风险分析等基础应用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

  • 标签: 《生物安全学报》 期刊 编辑工作 发行工作
  • 简介:采用mtDNACOI序列鉴定了新疆首府城市乌鲁木齐(东经86°40′-88°55′,北纬43°15′-44°20′)和位于该城市以东195km的烟粉虱暴发危害区吐鲁番市(东经88°05′-89°54′,北纬41°20′-43°35′)的烟粉虱生物型。通过对两地2008-2010年采集的11个样本群体(样本量均超过30头,每个样本群体检测10头以上)进行检测,结果表明,Q型烟粉虱已经传入新疆。2010年,由乌鲁木齐市花卉市场采集到的一品红种群HH-1吐鲁番市温室采集到的辣椒种群LJ、番茄种群XHS、茄子种群QZ和烟草种群YC为Q型。另外,2010年采自花卉市场的一品红种群HH-2、2009年前采自野外杂草和温室的锦葵种群JK-S、棉花种群ZH-O以及采自吐鲁番市棉田的种群TC1、TC2和TC3仍然属于B型。

  • 标签: Q型烟粉虱 MTDNA COI 新疆 生物入侵
  • 简介:【背景】扶桑绵粉蚧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重要检疫性害虫,在我国多个省份均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方法】于2009—2015年对杭州地区扶桑绵粉蚧的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同时结合mtDNACOI分子标记方法,对扶桑绵粉蚧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杭州市余杭区、萧山区和临安市3个地区发现扶桑绵粉蚧分布,共调查到寄主植物38科61属68种,以辣椒、茄子、番茄、南瓜、棉花、芝麻、菊花、苦荬菜、大花马齿苋和五色梅受害最严重。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杭州地区的扶桑绵粉蚧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与我国其他地区扶桑绵粉蚧mtDNACOI基因相似度为99.4%-100%。【结论意义】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扶桑绵粉蚧的遗传进化、可能的侵入途径以及科学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扶桑绵粉蚧 MTDNA COI 系统进化 入侵
  • 简介:转基因标识是表明产品含有转基因成分或者由转基因生物生产、加工而成的一种标识。随着全球转基因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不断推进,国际上对农业转基因产品的标识管理更加关注重视。通过阐述农业转基因产品标识制度的形成发展过程,研究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制度,总结出成分关注标识、过程关注标识、自愿标识、强制性标识、定性标识、定量标识、全面标识、目录标识等不同标识类别的特点利弊,并分析了国际上关于标识豁免及阴性标识等方面的政策规定,为我国的农业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工作提供了启示参考。

  • 标签: 农业转基因产品 标识 管理 政策
  • 简介:【背景】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对棉花等作物具有严重威胁的新的外来人侵害虫,2008年8月在广州市区扶桑上发现该虫。关于该虫入侵种群的大小是需要明确的基本人侵生物学问题之一。【方法】采用了野外接虫、定点系统跟踪观察的方法,研究了广州地区番茄、棉花田间扶桑绵粉蚧的最小入侵种群规模。【结果】扶桑绵粉蚧初始种群侵入棉花、番茄田3d后数量急剧下降,分别减少了82.7%、61.2%,进入3龄后田间种群数量呈现持续小幅度减少的规律,进入产卵期的雌虫出现概率分别为2.83%、2.5%。棉花上扶桑绵粉蚧单雌产卵量为532.6粒,明显高于番茄(418.4粒)。棉花、番茄田的入侵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5.09、10.46,下一代种群呈明显增长趋势,能够成功定殖。棉花、番茄田扶桑绵粉蚧自然种群存活曲线均符合Ⅰ型(凹型),存活率(S)接虫后天数(D)的关系模型分别为S=(1.0000+1.1.505D)-1.1250,S=(Q9996+Q124810)^-3.0614。根据进入产卵期雌虫的概率,计算出保证扶桑绵粉蚧成功入侵的最小自然种群规模为36—40头。【结论意义】广州地区6~8月番茄、棉花田新人侵的扶桑绵粉蚧自然种群存活曲线为Ⅰ型(凹型),最小入侵种群规模为36—40头。该结果为深入研究扶桑绵粉蚧的入侵生物学特性和制定防治策略等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扶桑绵粉蚧 棉花 番茄 自然种群 存活 定殖
  • 简介:采用灯下诱集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句容丘陵地区葡萄园发生的金龟子的种类、发生数量和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在句容丘陵地区葡萄园发生的金龟子有双叉犀金龟、华北大黑腮金龟、暗黑腮金龟、铜绿异丽金龟、深铜绿异丽金龟、四纹丽金龟、斑喙丽金龟、毛黄腮金龟等8种。发生量较大,对葡萄危害较重的有铜绿异丽金龟和双叉犀金龟,并比较了这两种金龟子的发生规律和危害高峰期。文中还讨论了金龟子对葡萄危害和防治方法。

  • 标签: 双叉犀金龟 铜绿异丽金龟 危害 发生规律 防治
  • 简介:【背景】瓜实蝇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广泛分布在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在室内和田间测定了液体植物保护膜对瓜实蝇的控制效能,并初步探索了该保护膜的作用方式,以期为瓜实蝇的绿色防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方法】测定了应用保护膜后瓜实蝇的产卵、存活以及对苦瓜的为害率。【结果】保护膜显著影响了瓜实蝇产卵、存活以及选择性。随着保护膜浓度的升高,瓜实蝇的存活率和在供试苦瓜段上的产卵量逐渐下降,但300和400倍保护膜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当浓度达到400倍时产卵量最低,为0.33粒,死亡率最高,约为50%;室内研究发现保护膜可持续影响瓜实蝇产卵5d;此外,通过将保护膜应用在损伤的苦瓜上,发现保护膜并没有抑制瓜实蝇产卵。在田间,研究发现苦瓜的果长影响了保护膜的应用效能,2种果长的苦瓜应用保护膜后12~14cm苦瓜的被害率显著低于6~8cm苦瓜的被害率。【结论意义】400倍的植物液体保护膜是防治瓜实蝇的最佳浓度,应用时间建议每4d一次。保护膜最合适的应用时期为果长发育至12~14cm时,即生长后期。施用保护膜时一定均匀,且在寄主果实受到损伤时不宜喷施保护膜。

  • 标签: 液体植物保护膜 瓜实蝇 效果评价
  • 简介:【背景】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于2003年首次在北京郊区被发现,并逐渐扩散蔓延,目前已在我国局部地区暴发成灾。【方法】于2008~2009年通过定点调查的方法对山东省115个地区258个样点的主要花卉上的蓟马种类进行了分析。【结果】山东省主要花卉上发生的蓟马有11种,包括花蓟马、黄胸蓟马、黄蓟马、西花蓟马、棕榈蓟马、烟蓟马、禾花蓟马、横纹蓟马、腹小头蓟马、黑白纹蓟马、油加律带蓟马等,其优势种为花蓟马。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在山东省18个地区的花卉上被发现。其中,荣成市区发生最重,占蓟马采集总量的51.86%;德州市区和青岛市区发生次之,分别占蓟马采集总量的34.21%和33.88%;其他地区西花蓟马发生量占采集总量的1.39%~18.75%。【结论意义】西花蓟马已在山东省定殖并广泛分布,相关部门应做好西花蓟马的预防控制工作。

  • 标签: 西花蓟马 蓟马调查 山东省 花卉 分布
  • 简介:2002年至2008年对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蝴蝶种类进行调查,共发现有蝴蝶231种,隶属11科128属,其中包括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金斑喙凤蝶TeinopalpusaureusMell。离斑带蛱蝶AthymarangaMoore、珠翠蛱蝶EuthaliaperlellaChouetWang、斜带缺尾蚬蝶DodonaouidaMoore和花裙陀弄蝶Thoressasubmacula(Leech)这4种为江西省新记录,另有135种为保护区首次记载。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区系成分以东洋界为主,占总种数的73.26%。

  • 标签: 井冈山 自然保护区 蝴蝶 区系
  • 简介:作为防治或根除重大害虫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害虫遗传防治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文综述了不育昆虫技术、雌性致死系统和昆虫显性致死技术等经典害虫遗传防治策略的发展历史、技术特点和应用情况。近年来,许多新的分子生物手段被不断提出并整合到害虫遗传防治策略中,包括归巢核酸内切酶基因、锌指核酸酶、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CRISPR/Cas9系统、Medea元件、Killer.Rescue系统、Wolbachia.细胞质不亲和性系统等。基于这些新的工具手段,许多国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启动了下一代害虫遗传防治项目。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需要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害虫遗传防治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从而实现本地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治理和外来人侵生物的有效狙击.确保我国未来的粮食和生态安全。

  • 标签: 不育昆虫技术 大规模饲养 染色体移位 遗传定性品系 转座子
  • 简介:[目的]随着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外来杂草入侵我国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对惠州口岸进境粮谷外来杂草进行调查监测,能够为惠州口岸进境粮谷检疫监管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调查、监测,对惠州口岸进境粮谷厂区及周边外来入侵杂草的种类组成、分布、生活型、原产地、入侵途径和危害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惠州口岸进境粮谷厂区及周边外来杂草有12科28种,其中,检疫性杂草有4种。在外来入侵杂草中,菊科植物种类最多,生活型以一年生草本为主;原产地以美洲为主,主要以无意引入,有7种杂草较严重危害当地生态环境。[结论]首次调查和总结了惠州口岸进境粮谷厂区及周边外来入侵杂草的名单和类别,提出了外来杂草口岸防控的建议。

  • 标签: 进境粮谷 外来杂草 惠州口岸 调查 监测
  • 简介:[背景]苹果蠹蛾原产于欧亚大陆,是世界著名的严重危害苹果生产的入侵害虫,也是中国的重要对外检疫性有害生物。[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历史文献、资料,并于2005~2013年使用标准性信息素诱芯对全国各苹果、梨主产区的苹果蠹蛾发生情况进行系统监测,明确该虫在我国的分布现状及扩散历史;此外,使用特定公式对苹果蠹蛾在发生区造成的当前经济损失和扩散完成后的潜在经济损失进行了系统评估,以明确该虫在我国的现有和潜在危害。[结果]苹果蠹蛾于1953年首次在中国新疆被发现,目前在中国分布于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黑龙江、辽宁和吉林7省的144个县(市、区、旗),主要集中分布在东经74.56°~106.8°以及东经120.02°~132.95°,发生面积约49410hm~2;经济损失评估结果显示,苹果蠹蛾导致中国苹果和梨的潜在减产数量为185.01万和81.33万t。[结论意义]该虫已在中国形成东西2个分布区,对占据中国苹果产量80%的西北黄土高原(陕西为主)和渤海湾(山东、河北、辽宁为主)两大苹果主产区构成了严重威胁,须引起高度重视。

  • 标签: 苹果蠹蛾 入侵生物 中国 分布 扩散 经济损失
  • 简介:本文采集并分析了苏云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发酵后处理技术,揭示了Bt发酵后处理生产膜过滤数据分析、喷雾干燥数据分析和产量的关系,以期对Bt实际生产过程进行高效控制。

  • 标签: 苏云金杆菌 发酵后处理 数据分析 膜过滤 喷雾干燥
  • 简介:自英国生态学家查尔斯.艾尔顿1958年撰写的《动植物的入侵生态学》出版至今,半个世纪已经过去,这部著作被公认为是生物入侵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开端。这期间生物入侵研究经历了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之前)、成长期(20世纪80年代)和快速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概念、假说、方法和技术被提出和整合到生物入侵研究之中,由此催生了一门生态学领域的新兴学科——入侵生物学。本文在对近50年来生物入侵专著和论文的统计分析基础上,介绍了国际生物入侵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现状。同时综述了中国入侵生物学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相关进展,着重阐述了主要科学问题("入侵潜力成功入侵的关系"、"入侵种种群的扩张扩散"、"入侵种的生态适应性进化"及"本地生态系统对入侵的响应及可入侵性")和预防控制的技术体系(风险评估早期预警、检测监测、狙击灭除、生物防治、生态修复干扰调控),并进一步介绍了中国入侵生物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和框架,提出入侵生物学是研究外来物种的入侵性生态系统的可入侵性,以及外来物种预防控制的科学,是一门多领域交叉的学科。最后展望和讨论了中国入侵生物学学科发展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

  • 标签: 生物入侵 入侵生物学 学科构建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科学问题
  • 简介:基于遗传修饰手段的昆虫不育技术(SIT)作为一类物种特异、环境友好、科学高效的新兴策略,在害虫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释放携带显性致死基因昆虫的技术(RIDL)是改进传统SIT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四环素调控系统、特异性启动子、性别特异剪接系统和特异性致死基因等重要元件,其中根据不同昆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特异性致死基因对于构建遗传不育品系至关重要。这些致死基因或受到阻遏调控系统的控制、或特异的在雌虫中表达、亦或直接作用于x染色体,导致后代在特定发育阶段或特定性别中条件致死。本文综述了RHG家族(reapr、hid、grim、michelob_x)细胞凋亡基因、转录激活因子tTA及NipplDm、归巢内切酶基因等在害虫遗传不育技术中的研究和应用,讨论了特定致死基因的效应机理和应用特点,并对其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由于不同效应基因的致死作用和调控机理尚未完全明晰,因此深入研究特异致死基因的凋亡机制和在不同物种中的兼容作用,将为害虫遗传防控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和手段。

  • 标签: 昆虫不育技术 致死基因 细胞凋亡基因 转录激活因子 归巢内切酶基因
  • 简介:[目的]近年来,外来入侵植物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贸易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了解京津冀地区入侵植物种类组成,分析其分布特点,能够为京津冀地区外来入侵植物扩散的防控、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京津冀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原产地、生活型、危害程度、引入途径等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京津冀目前有99种外来入侵植物,其中恶性杂草11种。菊科和禾本科为优势科,所含种数分别为24和12种。京津冀外来入侵植物以一、二年草本植物为主;美洲是京津冀入侵植物的最大起源地,其中,北美地区23种,美洲热带和中、南美洲共32种;人为有意引进共56种,占外来入侵植物总种数的56.57%。[结论]当前京津冀地区外来植物入侵状况比较严重,且该地区入侵植物的入侵与其社会经济学因子和生物地理学因子密切有关,有意引入是京津冀地区外来植物入侵的主要途径。

  • 标签: 京津冀地区 外来入侵植物 种类分析
  • 简介:苹果蠹蛾是果园最重要的害虫之一,1987年入侵甘肃敦煌,2005年苹果蠹蛾在河西地区严重发生。各地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防控监测工作,并对苹果蠹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甘肃苹果蠹蛾的发生历史、为害防控现状及其生物学、生态学及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全国苹果蠹蛾的防控提供参考。

  • 标签: 苹果蠹蛾 扩散 为害 生物学 生态学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