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人类疾病模型小鼠的可遗传生物学特性,建立品系的标准化维持方法.方法选用FVB/TgN、MRL/Mpj和SAMP1/Ka三个疾病模型小鼠品系作为代表性实验对象,通过测定生长曲线、RAPD同工、酶电泳、行为学试验等方法,找出三个品系相对于各自对照品系的不同特征,并建立了标准化检测指标作为维持方法的依据.结果MRL/Mpj的生长曲线相对于对照品系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FVB/TgN、MRL/Mpj、SAMP1/Ka等三个品系的RAPD图谱在阳性引物及扩增出的条带方面均不一致;同工酶电泳的结果表明不同品系的个体之间表型不完全相同;行为学试验更从多方面直观地显示了各品系的不同特征.结论人类疾病模型小鼠除了用常规检测方法外,还应建立各品系在生长曲线、RAPD、同工酶电泳、行为学试验等方面的特殊检测方法,及时检测模型小鼠品系的独特性状并作为保种依据,以避免遗传漂变的发生.

  • 标签: 疾病模型 标准化 人类 同工酶电泳 生长曲线 RAPD图谱
  • 简介: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51在中国恒河猴感染传代过程中产生的可能的神经侵袭性和神经嗜性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从静脉感染SIVmac251-155p6N的8只实验猴中出现严重神经症状的1只猴中,监测病毒及免疫指标变化,观察临床症状、猴脑组织病变,单拷贝PCR扩增病毒gp120序列并分析变异及糖基化位点变化情况。结果感染猴晚期出现明显艾滋病脑病症状,病理切片显示脑组织出现多核巨细胞及神经元变性、坏死。脑基底节分离出单一序列病毒,其氨基酸序列与血浆病毒及感染毒株SIVmac251-155p6序列差异主要位于Gp120的V1和V4区,并且在C1区66位出现一个糖基化位点缺失。结论SIVmac251在猴体长期传代过程中表现出神经嗜性毒株的特征,对AIDS脑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艾滋病脑病 SIVmac251 GP120 变异 神经嗜性 神经侵袭性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大肠埃希菌内毒素(LPS),实验室的温湿度、动物的固定方法和动物的生理机能状态对兔发热反应的影响.方法实验在能控制温湿度的实验室内进行,静脉注射不同剂量(0.5?ng/kg\,2?ng/kg\,20?ng/kg\,100?ng/kg\,200?ng/kg\,2000?ng/kg)大肠埃希菌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发兔发热反应.结果随LPS注射剂量的增加兔发热反应增强.表现在发热潜伏期逐渐缩短;发热高峰值逐渐增加;发热时程逐渐延长;体温反应指数逐渐加大.另外LPS注射剂量不同,动物发热曲线的峰型亦不相同,小剂量LPS(0.5?ng/kg及2?ng/kg)可诱发单峰型发热反应;用量增加到20?ng/kg以上时,呈双峰型发热反应.静脉注射剂量为100~200?ng/kg时兔发热反应呈典型的双峰热,且发热反应均一,是造模的适宜剂量.实验结果证明实验室的温度为25℃左右动物颈部固定方法为宜.

  • 标签: 发热反应 LPS 内毒素 不同剂量 大肠埃希菌 诱发
  • 简介:目的:观察安神补脑液长期灌胃给药对大鼠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及严重程度,提供毒副反应的靶器官及其损害的可逆程度,确定无毒反应剂量,评价安神补脑液长期用药的安全性,为拟定临床试验剂量及观察指标提供参考。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安神补脑液低、中、高剂量组(2.5、5、10mL/kg)和溶剂对照组(灌服同容积蒸馏水2mL/100g),每组60只,雌雄各半,每天给药1次,每周给药6d,连续26周。观察大鼠的外观行为、体重、摄食量,并分别于给药第13、26周末及四周恢复期结束进行血液学及血液生化学等各项指标检测及脏器系数、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长期连续灌胃给予安神补脑液,对动物一般状态、行为活动和外观体征无明显不良影响;各剂量组的摄食量、体重、血液学及血液生化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给药3个月、6个月对动物各脏器组织位置、重量和脏器系数无不良影响,但部分脏器重量有所增加,各组动物脏器系数在正常范围内;病理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安神补脑液高剂量组动物未见明显与给药相关的异常病理改变和毒性改变,恢复期停药后未见延迟性毒性,因此,中、低剂量组动物各脏器组织无需进行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结论安神补脑液长期用药对大鼠未见明确的毒性反应,停药后亦无延迟性毒性反应,预期拟定的临床用药量为安全剂量。

  • 标签: 安神补脑液 长期毒性 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马齿苋及其不同提取部位对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方法应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加高热量饲养的方法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马齿苋组、马齿苋MH部位组、马齿苋MS部位组及多烯康对照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相应地给与灌胃治疗12周;检测各组糖代谢及脂代谢血生化指标。结果糖代谢方面,马齿苋组能明显改善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糖耐量异常,FINS明显低于模型组,相应地ISI显著提高;马齿苋MH部位具有改善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糖耐量异常的趋势,FINS水平有所下降,ISI有所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接近统计学意义;而马齿苋MS部位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耐量异常影响不大,改善胰岛素作用不明显。脂代谢方面,马齿苋组与模型组比较,显著升高血清HDL-C水平,同时降低血清TC、TG和FFA水平。马齿苋MH部位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血清TG水平,同时降低血清TC和FFA水平,但升高血清HDL-C水平不明显。马齿苋MS部位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血清FFA水平,降低血清TG接近统计学意义,但对血清TC和HDL-C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马齿苋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异常。马齿苋MH部位具有改善糖代谢的趋势,而马齿苋MS部位对糖代谢的影响不明显。马齿苋及其马齿苋MH部位、马齿苋MS部位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脂代谢异常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可能与其作用环节和机制不同有关。

  • 标签: 马齿苋 糖尿病 2型 胰岛素 代谢
  • 简介:目的:建立十二指肠-空肠转流手术(duodenal-jejunalbypasssurgery,DJB)动物模型,观察术后GK大鼠胰岛素抵抗情况的变化,研究DJB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理。方法雄性Wistar大鼠为空白对照组;雄性GK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和DJB手术组。分别于手术后3、6和9周每组随机抽取6只动物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钳夹实验结束后1周,检测肝脏GcK、G6P以及PEPCKmRNA表达情况以及骨骼肌细胞膜GLUT4含量变化。结果术后3周和6周,DJB手术组动物的葡萄糖输注率(GIR)较模型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脏GcK、G6P以及PEPCKmRNA表达量较模型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9周,DJB手术组动物的葡萄糖输注率(GIR)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肝脏GcK表达量DJB手术组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而G6P以及PEPCK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DJB手术后3、6和9周,DJB手术组骨骼肌细胞膜GLUT4的含量较模型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DJB手术改善血糖的水平是通过改善体内肝脏组织的胰岛素抵抗,通过调节糖代谢酶的表达,进而提高肝脏葡萄糖摄取并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在实验周期内,DJB手术对于骨骼肌组织的胰岛素抵抗未发现有明显改善,提示DJB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与时间有一定关系。

  • 标签: 2型糖尿病 GK大鼠 十二指肠-空肠转流术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
  • 简介:目的探寻室内东方田鼠的繁殖与生长发育规律。方法F4代鼠及其仔代(F5)为对象,分别观察其繁殖与生长发育情况。结果室内东方田鼠一年四季均具有繁殖能力,春(3~4月)秋(10~11月)两季为繁殖高峰期;雌雄单一配对比多性比配对的母鼠繁殖率明显提高;母鼠怀孕期20~21d,窝产仔数3~11只,平均(4.8±1.5)只,初生重2.5~4.4g;幼鼠3d龄耳壳全部竖立,6~8d龄被毛长全,7~11d龄开眼,10~11d牙齿长齐;15d龄左右具有采食能力,20d龄可完全断奶;60~70d龄可见个别雌鼠阴门开孔,75~90d龄可见多数雌鼠阴门开孔和雄鼠睾丸明显下位;3月龄后体重、身长增长不显著。结论开放式(普通级)饲养环境下,室内东方田鼠的繁殖季节、窝产仔数及初生重与野生东方田鼠基本相似;种群密度、性比对雌鼠的繁殖率有明显影响;2~3月龄为性成熟期,3~4月龄为体成熟和初配时期。但成熟时间存在个体差异,同时受饲料营养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 标签: 繁殖率 月龄 窝产仔数 初生重 生长发育 性比
  • 简介:目的研究正常山羊腰椎间盘软骨终板营养途径。方法选取健康24月龄山羊8只,每只山羊观察4个腰椎间盘,共32个腰椎间盘。麻醉后,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观察感兴趣区的信号变化特点。分别测量增强前及增强后0min、5min、10min、30min、1h、1.5h、2h、2.5h、3h、3.5h感兴趣区信号强度值,分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及峰值出现时间。结果椎体磁共振信号强度在0min时达到高峰后迅速下降;软骨终板区在30min时缓慢达到第一高峰后轻度下降,于2h上升达到第二高峰;髓核在5min内为负值,之后缓慢上升于2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结论正常山羊腰椎椎间盘主要通过软骨终板途径进行营养代谢。

  • 标签: 磁共振成动态增强 髓核 软骨终板区 钆卞氧丙基四乙酸盐(钆贝葡胺) 山羊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显体外受精率的影响。方法小鼠卵母细胞分别在含有FSH、BSA和胰岛素的培养液中体外成熟,在Whitten氏液中体外受精,比较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结果:1裸卵(DO)的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81.4%,31.0%)均高于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48.6%,27.1%)。2.在培养液中添加FSH、胰岛素和BSA,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为77.9%,82.3%、60.7%;体外受精率为77.2%、72.6%、26.7%;2-细胞率为49.2%、34.2%、10.0%。胰岛素组的卵母细胞IVM率最高.但IVF率、2-细胞率低于FSH组。3.添加BSA的两组的体外受精率只有26.7%、25.8%,显著低于其他组,其体外成熟率也较舔加FSH和胰岛素的组成。4.排出第一板体(PbI)的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率和2-细胞率(85.9%,22.4%)均高于GV期卵母细胞(71.1%.12.9%)。结论:1.卵丘卵母细胞(COC)较裸卵(DO))的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都低,差异显著(P成熟<0.01;P受精<0.05)。2.FSH和胰岛素均能提高小鼠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3.BSA可以降低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受精率,差异授显著。4.GV期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率显著低于体外培养的排出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P2-oel<0.05,P受精<0.05)。

  • 标签: 体外受精 胰岛素 FSH 体外成熟 卵母细胞 效果观察
  • 简介:目的探究复方贞术调脂胶囊(FTZ)干预下调控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2(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kinasekinase2,MEKK2)-Wnt偶联拮抗β-catenin泛素化,及对骨量变化、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甲强龙组(模型组)、甲强龙+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和甲强龙+FTZ组(实验组)。分别对股骨近端松质骨进行Micro-CT检查、组织病理染色,测定Wnt3a、MEKK2、β-catenin蛋白表达;提取模型BMSCs,经FTZ含药血清干预后,进行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测定成骨分化相关基因ALP、Runx2、OCN表达;测定MEKK2、β-catenin蛋白表达;以及β-catenin/TCF转录水平。结果1)在Micro-CT中,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前者BV/TV、Tb.Th、Tb/N等值降低,Tb/sp升高(P〈0.05)。ROI三维重建可见实验组骨小梁骨质改善,局部性修复;2)经苏木精-伊红染色中,实验组可见骨小梁密度较模型组高、骨小梁形态较好;3)实验组骨组织中Wnt3a、MEKK2、β-catenin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4)GIOP大鼠模型提取BMSCs并予BMP2诱导,经FTZ含药血清(实验组)干预后,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结果提示实验组成骨反应增强(P〈0.05);5)BMSCs经FTZ含药血清干预,可提高β-catenin/TCF转录活性(P〈0.05);促进β-catenin、MEKK2蛋白表达(P〈0.05)。结论FTZ通过调控MEKK2-Wnt偶联拮抗β-catenin泛素化防治GIOP,从而改善微观骨性结构。

  • 标签: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 复方贞术调脂胶囊 MICRO-CT BMSCS 成骨
  • 简介:目的:通过形态学观察评价乙酸诱导建立急性直肠黏膜损伤模型的效果。方法将含有4%乙酸溶液的棉签经SD大鼠肛门置入直肠1min,置入深度为3cm,诱导大鼠形成急性直肠黏膜损伤,并于损伤后0.5h和1、4、6d分别解剖大鼠,对直肠进行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损伤后大鼠6d内全部存活,模型成功率为100%。损伤后0.5h~1d,大鼠直肠黏膜大体形态由充血、水肿和溃疡到合并出血,镜下形态见黏膜层由上皮组织坏死伴出血到黏膜组织全层坏死,腺体由部分留存到全无,黏膜下层由水肿到合并充血、出血,间质内由血管扩张充血到炎细胞浸润;损伤后4~6d,直肠黏膜大体形态仍可见部分水肿和血丝,镜下形态见黏膜上皮有部分留存,损伤部位有炎性肉芽组织增生,黏膜充血、出血减轻。结论4%乙酸作用于直肠1min能成功诱导建立大鼠急性直肠黏膜损伤模型,该模型操作方便、成功率高、重复性好,损伤维持时间6d以上,适合作为快速筛选直肠外用药物疗效的动物模型。

  • 标签: 急性直肠黏膜损伤 大鼠模型 乙酸 形态学观察
  • 简介:目的通过剑尾鱼属内鱼类的杂交,观察黑色素瘤在其杂交后代的形成情况.方法白体剑尾鱼(♀)与黑体剑尾鱼(♂)杂交,子一代(F1)和子二代(F2)分别自交,观察其后代外部特征变化和黑色素瘤形成的情况;对黑色素瘤进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剑尾鱼杂交种的F2代开始出现性状分离,F3中有较高的黑色素瘤发生率,为20.5%.HE染色和Lillie黑色素染色证实增生组织为黑色素瘤.结论通过不同剑尾鱼的杂交和自交,后代有黑色素瘤形成,可望进行黑色素瘤模型的构建.

  • 标签: 剑尾鱼 杂交种 黑色素瘤 组织病理学 形成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cutegoutyarthritis,AGA)大鼠模型并观察其维持时间。方法采用25mg/mL尿酸钠(monosodiumurate,MSU)晶体混悬液踝关节腔注射复制大鼠AGA模型,多个时间点动态观察8d,大鼠受试踝关节局部皮温、肿胀度、步态、关节液炎性细胞及其滑膜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等指标判断是否成模及其维持时间。结果造模后3h,生理盐水组和模型组均可见踝关节肿胀,皮温升高,步态异常,关节液炎性细胞数增多,滑膜组织增生、毛细血管充血、滑膜细胞排列紊乱等炎症表现,两组以上指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造模后4h,生理盐水组以上炎症表现明显减轻,较3h时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模型组较3h时加重(P〈0.01),并且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造模后24h,生理盐水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而模型组炎症继续加重;造模后48~72h,模型组肿胀、皮温、步态异常等局部炎症达到高峰;造模后96~168h,模型组踝关节局部炎症逐渐减轻,但各项指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1);造模后192h,模型组肿胀、皮温、步态异常等外在炎症表现恢复正常,而炎性细胞数及滑膜病理变化与空白组比较差异仍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MSU晶体混悬液踝关节腔注射可在造模后4h成功制备并鉴定出AGA大鼠模型,且至少能维持到造模后168h。

  • 标签: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大鼠模型 尿酸钠 维持时间
  • 简介:目的观察实验性Ⅰ型糖尿病恒河猴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7只恒河猴分别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STZ性Ⅰ型糖尿病恒河猴模型,观察其心脏、肾脏、胰脏、脾脏等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动物胰岛数量明显减少,分布稀疏,残存胰岛萎缩,胰岛大小不等,成纤维细胞增生。。肾小球增大,毛细血管壁增厚、僵硬,肾小管内膜细胞玻璃样变性,肾小球球囊内皮细胞增生。心肌变性、坏死、淤血,心肌细胞肥大,中、小血管壁增厚,血管壁纤维组织增加,冠状动脉内膜局部增厚,内皮细胞增生。脾脏小动脉硬化。结论通过对STZ诱发的Ⅰ型糖尿病模型胰岛、肾脏和心脏等结构病理观察说明,该动物模型可用于糖尿病组织病理研究和药物疗效的评价。

  • 标签: 糖尿病 恒河猴 组织病理学 动物模型 肾小管
  • 简介:目的探讨中度海拔高度地区慢性低氧大鼠心肌、肝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方法本实验用Wistar大鼠20只,雌雄各半,六日内从海拔5米运至海拔3418米饲养,8周后断头处死大鼠,留取心肝组织作光电镜观察,同时高原暴露前后测定血RBC数及Hb含量。结果心肝组织学改变主要为细胞水肿,即心肌颗粒变性,肝细胞疏松化,其次为心肌、肝细胞嗜酸性变。心肌组织有少量小灶状坏死,肝组织中未见坏死。超微结构主要有肌浆网扩张,线粒体肿胀,糖元颗粒减少,未见不可逆性损伤如线粒体出现杆状嵴、三膜嵴及核染色质边聚现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多有突起伸向管腔,胞质空泡变性,微饮泡较少。另外,高原暴露后RBC数及Hb含量明显升高。结论该海拔地区慢性低氧大鼠心肌、肝组织及毛细血管的病变是可逆性的:左右心室病变程度无显著性差异;肝组织的病变程度明显轻于心肌组织。

  • 标签: 心肌组织 大鼠 肝组织 病变程度 慢性低氧 坏死
  • 简介:目的对皮下筋膜层与腹壁肌层之间移植自体子宫内膜制作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模型进行评估。方法取10只雌性未交配性成熟大鼠,术前雌激素诱导,手术开腹取右侧子宫,将自体子宫内膜种植于双侧皮下筋膜层与腹壁肌层之间,术后第29天取出异位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结果异位内膜在腹壁内生长,呈隆起囊状小包块,内有黏液,具有正常子宫内膜基本组织结构。异位内膜中微血管密度较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高。结论此手术方法建立的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异位内膜病理改变与EMs患者类似,可以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研究的动物模型。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动物模型 大鼠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微血管密度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向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演变的大鼠模型,并对其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EP组和左旋精氨酸(L-Arg)干预组。通过阴茎背静脉注射雨蛙索诱导AEP模型后,再经该静脉注入L-Arg1600mg/kg,观察血清生化指标和胰组织的光镜、透射电镜下改变。结果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在AEP组、L-Arg干预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血清淀粉酶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而L-Arg干预组的血清脂肪酶却明显高于AEP组;AEP组的血清、胰组织NO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而L-Arg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EP组。光镜及透射电镜证实.L-Arg干预AEP大鼠后,导致了胰实质出血、坏死和腺泡细胞内亚细胞结构的破坏。结论L-Arg导致AEP加重为AHNP,与NO的毒性有关;此大鼠模型不但有血清淀粉酶等生化指标的改变,而且组织病理特点也较为典型.是研究急性胰腺炎重型化机理的良好模型。

  • 标签: L-ARG AEP 大鼠模型 AHNP 干预 对照组
  • 简介:目的观察H5N1型禽流感病毒对中国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易感性并建立动物模型.方法将病毒通过滴鼻接种实验猴,观察感染后动物的临床症状,采血、咽拭子及各器官组织进行血清学、病原学及病理学检查,记录抗体变化、病毒分离情况及病理学改变.结果感染后动物表现轻度食欲下降、一过性体温升高及外周血白细胞减少,肺组织病毒分离及RT-PCR阳性,病理检查感染急性期动物肺组织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肺泡间隔增宽,充血出血明显,肺泡受压变形,间质及肺泡内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符合病毒性肺炎的改变,感染后14d动物血清IgG抗体水平较感染前升高4倍.结论H5N1病毒可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可以作为感染模型进行H5N1病毒的发病机制、疫苗评价、药物筛选等研究.

  • 标签: H5N1型禽流感病毒 恒河猴 食蟹猴 模型 动物
  • 简介:目的对雌性树Ju的麻醉,生殖器官解剖与卵母细胞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为制备转基因树Ju奠定基础,方法用1%的戊巴比妥钠(10^-3ml/g体重)肌内注射对树Ju麻醉,比较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对麻醉效果的影响。对雌性树Ju生殖器官解剖结构,卵母细胞形态特征等进行观察。结果(1)在25-28℃,18-20℃下麻醉的持续时间分别为80min,130min;(2)雌性树Ju的子宫为双角子宫,卵巢外有包膜;(3)卵母细胞富含色素,卵母细胞的透明带与质膜的韧性较山羊强,结论在25-28℃下,用1%的戊巴比妥钠(10^-3ml/g体重)对树Ju麻醉时间比较适中,便于实验操作而且苏醒快,雌性树Ju生殖器官解剖结构,卵母细胞形态特征观察表明,树Ju的胚胎移植,转基因等实验操作与小鼠类似,但树Ju的受精卵须进行离心处理。

  • 标签: 雌性树Ju 麻醉 生殖器官 解剖 实验动物 卵母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MMTV-Wnt-1转基因小鼠的乳腺癌发病情况及病理学变化规律。方法观察MMTV-Wnt-1转基因小鼠肿瘤发生情况,并采用原位移植将瘤组织置于裸鼠皮下,通过组织病理学切片为观察MMTV-Wnt-1阳性转基因小鼠和移植鼠的病理学变化。结果MMTV-Wnt-1转基因小鼠最早从7周龄开始出现乳腺癌,发瘤鼠剖检可见脾、肝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其他器官无明显病变;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瘤鼠各脏器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但未出现肿瘤转移。将瘤组织移植裸鼠后,肿瘤可在裸鼠皮下生长,移植肿瘤病理学形态与原发瘤一致,未出现转移。结论实验结果验证MMTV-Wnt-1转基因小鼠可稳定自发乳腺肿瘤,可作为研究乳腺癌的良好的动物模型。

  • 标签: MMTV-Wnt-1转基因小鼠 乳腺癌 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