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一种相对简单稳定的大鼠髂骨皮瓣移植手术方式,为髂骨移植诱导免疫嵌合状态的研究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旧术式组,将供者髂骨肌皮瓣移植入受者腹股沟区,吻合供者髂腰动静脉和受者股动静脉;实验组,剥离供者髂骨臀大肌,取供者的髂骨连带肌肉及皮瓣移植于受者的腹股沟区域,将供者的髂总动脉和髂腰静脉分别与受者的股动静脉吻合,随后缝合皮肤。术后所有大鼠给予环孢素A28天,始剂量16mg/kg/d,第三周始每周剂量减半,第28天处死大鼠并选取髂骨做病理学检测,观测骨髓细胞量,骨陷窝是否有骨细胞等,以此判断髂骨是否成活。结果:实验组共进行手术15例,皮瓣成活11例,成功率73%;病理检测皮下髂骨成活7例,成功率47%;旧术式组共进行手术8例,皮瓣成活4例,成功率50%,病理检测皮下髂骨成活3例,成功率37.5%,其中实验组动脉吻合时间(24.7±2.3)min,明显短于旧术式组(36.7±1.5)min(均P〈0.05),而静脉吻合时间、缺血时间,供受体准备时间并无差异(均P〉0.05)。结论:通过剥离供者臀大肌,改变动脉吻合对象,可以建立相对简单、稳定的髂骨皮瓣移植模型,为探索带血管骨髓移植诱导嵌合状态提供了新的动物模型

  • 标签: 髂骨皮瓣 大鼠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动态观察运用不同方法建立的两种实验性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并比较评估两组模型的特点。方法:分别采用单纯被动吸烟(单一组)和被动吸烟与细菌内毒素(LPS)气管注入的复合方法(复合组)制造大鼠COPD模型,运用HE染色及半定量图像分析法对比研究两组模型肺组织及小支气管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建立的COPD大鼠模型均符合人类COPD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复合组的气道慢性炎症、重塑改变及气流阻塞情况均较单一组严重;单一组、复合组模型各时间段管壁及平滑肌层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厚(P〈0.01),第20天时复合组管壁及平滑肌层均较单一组显著增厚(P〈0.01),而第40天及60天时复合组仅管壁较单一组显著增厚(P〈0.01)。结论:COPD模型的形成是由于慢性气道炎症的反复刺激引起管壁纤维性增生增厚及平滑肌层增厚,即气道重塑,最终导致气流受限;复合组COPD模型的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均较单一组COPD模型显著。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被动吸烟 大鼠 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佛波酯(PMA)与乏氧诱导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量的影响,构建适合RNA干扰(RNAi)的体外细胞模型。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在蛋白质水平上检测细胞分泌的VEGF量,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小干扰RNA(siRNA)转染的细胞胞吞及细胞形态。结果:1MPMA处理细胞2h能明显上调B16-F10细胞中VEGF蛋白的合成及分泌,与常规培养相比,细胞可增加50%的VEGF水平。再经乏氧诱导48h,稳定释放到培养液里的VEGF浓度大幅提高200%,范围在55-65pg/mL/h。结论:经PMA和乏氧诱导后,B16-F10细胞稳定的VEGF分泌量与一定时间内分泌的稳定性均表明其适合作为RNAi的体外细胞模型。初步的RNAi结果表明,TKO/siRNA纳米粒与壳聚糖/siRNA纳米粒对于VEGF的沉默效率达40%。

  • 标签: 小鼠黑色素瘤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PMA诱导 乏氧诱导 RNAi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槲皮素对宫颈炎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阴道注入苯酚胶浆制备大鼠宫颈炎模型,观察不同剂量(10μmol·L~(-1)、100μmol·L~(-1))槲皮素对大鼠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和比例影响,并对实验大鼠宫颈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观察细胞膜、线粒体及细胞核结构变化)。结果:槲皮素处理组白细胞总数下降,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均明显降低,与宫颈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槲皮素处理组炎症细胞数量较宫颈炎模型组减少,电镜观察结果也表明槲皮素处理组宫颈细胞超微结构损害程度依次减轻,胞核内染色质固缩情况减轻,逐渐可看到连续的核膜结构。结论:槲皮素能明显减轻宫颈组织充血水肿,对宫颈炎模型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标签: 槲皮素 宫颈炎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方剂小青龙汤对小鼠哮喘模型气道炎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哮喘模型组(B组)、小青龙汤低剂量组(C组)和小青龙汤高剂量组(D组)。B、C、D组采用卵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与雾化吸入激发制作哮喘模型。于OVA激发结束后24h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计数炎性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EOS)数目,并测定BALF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变化。结果:小青龙汤的干预治疗能显著降低小鼠BALF中炎性细胞总数及EOS数量;BALF上清液中IFN-γ水平明显升高,IL-4水平显著下降。D、C组与A组、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D组结果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青龙汤能明显降低哮喘小鼠BALF中炎性细胞数量,影响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从而改善哮喘气道炎症。

  • 标签: 小青龙汤 哮喘模型 气道炎症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健胃愈疡颗粒对大鼠胃溃疡模型溃疡愈合及胃组织IL-1β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Okabe改良法复制SD大鼠胃溃疡模型,观察溃疡指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胃粘膜组织形态及IL-1β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①健胃愈疡组的溃疡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法莫替丁组;②HE染色法显示健胃愈疡组较模型组及法莫替丁组黏膜厚度增加,溃疡床及溃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纤维排列较为整齐。③IL-1β在正常胃组织呈阴性或偶有阳性信号表达,造模型7d后表达显著增加,健胃愈疡组和法莫替丁组低于模型组(P〈0.01);14d后各组的阳性信号表达均降至接近正常。结论:健胃愈疡颗粒能保护大鼠胃粘膜组织,降低胃溃疡大鼠模型溃疡指数,改善溃疡愈合质量,减少胃组织IL-1β蛋白的表达,促进溃疡愈合。

  • 标签: 健胃愈疡颗粒剂 溃疡指数 IL-1Β
  • 简介:目的:研究肌肉肌醇(myo-inositol,MI)对胰岛素抵抗细胞(IR-HepG2)细胞外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观察MI、高糖对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高糖持续作用,胰岛素刺激诱导HepG2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葡萄糖氧化酶法(GOD-POD法)鉴定模型是否成立,并用GOD-POD法检测正常HepG2细胞和MI对HepG2胰岛素抵抗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的变化。结果:在对HepG2细胞活性没有影响的情况下,MI增加了胰岛素抵抗模型的葡萄糖消耗量。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葡萄糖氧化酶法结果显示,MI可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模型葡糖糖的消耗量(P〈0.01)。结论:MI可明显增加IR-HepG2细胞模型葡萄糖的消耗量,对IR-HepG2细胞模型胰岛素抵抗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 标签: 肌肉肌醇 胰岛素抵抗 HEPG2细胞 葡萄糖消耗量
  • 简介: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是细胞信号转导进行的关键信号酶,在生长因子调控细胞生长、发育与功能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本文主要介绍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的分类、结构与功能及其部分相关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生长因子 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 信号转导
  • 简介:铁硫簇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的最古老的生命物质之一。铁硫簇基本结构单元有[2Fe-2S]、[3Fe-4S]、[4Fe-4S]TZ[8Fe-7S]等几种形式,不同结构的铁硫簇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参与电子传递、底物的结合与激活、铁/硫的存储、基因表达的调控、酶活的调控等。铁硫簇既可在生物体内合成,也可在体外进行人工组装。铁硫簇的生物合成主要和NIF、ISC、SUF这三个系统有关。研究已确定了参与铁硫簇合成的关键蛋白,但对它们分子水平上的机制及如何进行相互作用在体内外合成铁硫簇的认识尚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铁硫簇 铁氧还蛋白 生物合成 支架蛋白 分子伴侣
  • 简介:目的:通过扫描电镜比较4种树脂水门汀(RelyXUnicem、PanaviaF、VariolinkⅡ、Vitique)粘结牙本质时超微结构的差异。方法:新鲜拔除的人无龋坏第三磨牙12颗,随机分为4组(n=3),制备牙本质粘结面,分别与4种树脂水门汀(RelyXUnicem、PanaviaF、VariolinkⅡ、Vitique)粘结处理,将所得粘结试件二次纵切,SEM观察牙本质粘结界面。结果:四种树脂水门汀与牙本质粘结中,RelyXUnicem未见明显树脂突,而PanaviaF、VariolinkⅡ和Vitique均可见明显树脂突形成。结论:新型自粘结树脂水门汀粘结牙本质的超微结构完全有别于传统树脂水门汀。

  • 标签: 树脂水门汀 牙本质 扫描电镜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217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程度、药物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有217种,抗微生物类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注射引发的ADR为151例(占69.59%);ADR可发生于人体各个系统,但主要为变态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严重,皮肤反应的ADR为总报告例数的67.74%。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报告 监测 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腹腔镜行子宫肌瘤剔除术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7例子宫肌瘤患者中,单发肌瘤47例(含壁间肌瘤32例、阔韧带肌瘤7例、浆膜下肌瘤8例),多发肌瘤20例,全部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2.3±32.6)min,术中出血(58.7±39.2)ml,术后住院时间为(8.7±1)d,无中转开腹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9例在1-2a内怀孕,无腹壁粘连及子宫破裂后遗症。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能维持正常生育功能。

  • 标签: 子宫肌瘤 腹腔镜 子宫肌瘤剥除术 疗效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脑脊液分流术在64例脑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3月我院64例脑肿瘤患者病例资料,其临床诊断均有颅内高压,对照组32例患者给予常规手术进行肿瘤切除;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脑脊液分流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颅内压均降低。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对照组完全缓解率为15.6%,部分缓解率为21.8%,病程稳定率为31.3%,病程进展率为31.3%。观察组分别为28.1%、31.3%、25%和15.6%。观察组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程进展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术后两年内复发5例,生存超过三年的17例,生存超过五年的12例。观察组术后两年内复发的2例,生存超过三年的20例,生存超过5年的15例。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病情复发率更低,生存指数更高,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脊液分流术在伴颅内高压或脑积水的脑肿瘤手术中的使用效果显著,后期的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提高,临床上可予以更为深入的探索。

  • 标签: 脑肿瘤 脑脊液分流术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院内感染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并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对128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肺炎克雷伯菌院内感染者平均年龄68.5岁,其中〉60岁92例(71.9%);临床送检标本中痰液(54.69%)、尿液(24.22%)、血液(9.38%)标本分离菌株数多,发生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科室主要分布于ICU(28.91%)、呼吸消化科(19.53%)、血液内分泌科(14.06%)、干部病房(11.72%);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40.62%;除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外,所有受试菌株对其余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产ESBLs菌株对所测试的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株;49.72%的产ESBLs菌株呈多重耐药性。结论:初步了解了肺炎克雷伯菌院内感染特点,其耐药现象较严重,ESBLs检出率较高,多重耐药现象突出。临床应重视监测肺炎克雷伯菌流行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院内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IgE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35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CHD)和非冠心病组(non-CHD),冠心病组根据临床症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和急性心肌梗死纽(AMI),动脉堵塞程度用Gensini评分量化,采用SIMENSBNII全自动免疫散射比浊仪测定总IgE水平。比较CHD和non—CHD组患者及SAP、UAP和AMI组患者血清IgE水平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血清IgE等级与冠心病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non—CHD患者血清kE水平(32.3(13.5,61)KU/L)明显低于CHD患者(69(26.4,169)KU/L)(P=0.001),UAP和AMI患者血清IgE水平(78.6(37.0,191.0)KU/L、118.5(75.3,148.1)KU/L)均显著高于SAP组(36.7(20.7,96.7)KU/L)(P=0.034和P=0.001),且多支血病变组患者血清IgE水平(67.2(30.9,249.0)Ku/L)显著高于单支血管病变患者(34.6(18.1,59.0)KU/L)(P=0.039)。IgE水平根据四分位间距分为四个等级,随着IgE分级水平增加冠心病Gensini积分增加。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IgE水平升高,且与冠心病类型和血管堵塞程度都存在显著相关性.可能辅助冠心病的诊断及病情监测。

  • 标签: IGE 冠心病 GENSINI积分 肥大细胞
  • 简介:医学救援实战演练教学贴近实战,并综合各学科而设,是培养应急性医学救援人才的必备课程。以往演练暴露诸多问题,例如学员不能全面参与训练,学员对突发状况应对能力较弱,训练内容设置不合理以及考核方式不能反映学员训练的真实情况等问题。我们进行高原医学救援演练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多用途学习模块,学员全面参与演练科目的方式,整合课堂、临床相关方面知识技能,组织教学训练单元,建立规范化、标准化救治流程,删减调整不相关内容,可在短期内完成培训。最后,通过考核方式改革,采用全程考查并及时对参训人员进行反馈保证训练质量。

  • 标签: 实战演练教学 教学改革 高原医学 训练模块 考查改革
  • 简介:目的:探讨继发性癫痫术中运用皮质脑电图监测切除癫痫病灶的疗效。方法:对13例继发性癫痫患者术前经多次常规脑电图、24h动态脑电图检查定位并联合CT、MRI等检查结果,确定癫痫病灶的准确位置。在皮质脑电图精确定位监测下手术切除致痫灶。结果:13例癫痫患者均通过皮质脑电图监测,准确定位,切除致痫灶,切除病灶后的棘波、尖波,棘、尖慢复合波减少或完全消失。结论:利用皮质脑电图监测手术切除痫灶是治疗继发性癫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 标签: 癫痫 皮质脑电图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artery-to-pulmonaryarteryfistula,cvgv)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心内科于2009年7月至2016年2月之间接受经皮介入封堵术的58例CPAF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合并其他复杂心脏病变而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结果:58名CPAF患者经介入封堵均获成功,平均植入封堵材料(2.35±0.87)枚。24名(41.38%)患者成功封堵后残余分流立即消失,34名(58.62%)患者仍有少量分流。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2~61个月。无出血、缺血等并发症。随访造影显示,其中3名(5.17%)患者出现了大量再通,后者随后均接受了再次封堵术并成功封堵。结论:经皮介入封堵CPAF切实可行,但应选择适宜患者,且需要经验丰富的术者操作。经治疗后冠状动脉瘘可能出现再通。因此对这些患者应进行随访造影或其他影像学检查。

  • 标签: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介入封堵
  • 简介: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MR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腺淋巴瘤患者MR及临床资料,男性10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9.1岁。观察病灶的数目、部位、形态、边界、大小以及MR信号特点等。结果:12例中,单发9例,多发3例,共17个病灶。其中12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部,13个病灶为纵向生长椭圆形。T1WI上16个病灶为等或稍高于肌肉信号,1个含有高信号。STIR序列中等稍高信号者7个,10个含有大小不等的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轻到中度强化者15个,明显强化2个。9个病例颈部可见中等大小淋巴结。结论:50岁以上吸烟男性,发现腮腺浅叶后下方边界清楚、纵向生长椭圆占位,STIR序列信号欠均匀,高度提示腺淋巴瘤。

  • 标签: 腺淋巴瘤 腮腺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