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技术与尿β2-球蛋白(β2-MG)检测联合诊断高尿酸肾病(HUAN)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比较192例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PHUA组)、162例HUAN患者(HUAN组)和3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尿酸(UA)、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及尿β2-MG水平、二维超声检测结果及ARFI技术检测的肾皮质、髓质和肾窦SWV值,分析HUAN患者的SWV值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其肾实质、肾窦SWV值与尿β2-MG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62例HUAN患者中,肾实质回声增强76例(46.91%),肾窦增宽89例(54.94%),肾皮质髓质结石49例(30.25%);192例PHUA患者和360例健康体检者肾皮质和髓质回声均无明显异常,肾窦结石分别为3例(0.83%)和5例(2.60%)。HUAN组肾皮质、髓质和肾窦SWV值分别为3.32±0.45m/s、3.02±0.51m/s和1.58±0.45m/s;PHUA组分别为2.92±0.64m/s、2.51±0.51m/s和1.41±0.35m/s;对照组分别为2.73±0.58m/s、2.26±0.43m/s和1.21±0.21m/s;三组SWV值均为肾皮质〉肾髓质〉肾窦(P〈0.05)。HUAN组尿β2-MG水平明显高于PHUA组和对照组(P〈0.05)。HUAN

  • 标签: 尿微 微球蛋白 成像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治疗的70例重症肌无力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序号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对照组仅给予甲泼尼龙,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明显优于对照组7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明显缓解时间(6.55±1.35)d以及总住院天数(17.15±3.65)d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肌无力,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肌无力症状,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激素 丙种球蛋白 重症肌无力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血管组织中氧化应激蛋白NOX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2015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AD患者升主动脉血管组织标本(AD组)及多器官捐献患者升主动脉血管组织标本(对照组)各12例。采用维多利亚蓝染色观察主动脉中膜弹性纤维形态结构;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blot法对标本组织中的NOX1进行检测分析。结果:AD组主动脉中膜弹性纤维形态和排列不规则、破碎、丢失,结构紊乱。免疫组织化学显示NOX1阳性表达见于主动脉壁平滑肌细胞胞质中,AD组与对照组比较,NOX1表达明显升高。Westernblot蛋白印迹示AD组NOX1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X1在AD主动脉中膜中表达上调,可能在AD的发生中发挥作用。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NADPH氧化酶-1 弹性纤维 病因
  • 简介:目的:探讨健胃愈疡颗粒对大鼠胃溃疡模型溃疡愈合及胃组织IL-1β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Okabe改良法复制SD大鼠胃溃疡模型,观察溃疡指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胃粘膜组织形态及IL-1β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①健胃愈疡组的溃疡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法莫替丁组;②HE染色法显示健胃愈疡组较模型组及法莫替丁组黏膜厚度增加,溃疡床及溃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纤维排列较为整齐。③IL-1β在正常胃组织呈阴性或偶有阳性信号表达,造模型7d后表达显著增加,健胃愈疡组和法莫替丁组低于模型组(P〈0.01);14d后各组的阳性信号表达均降至接近正常。结论:健胃愈疡颗粒能保护大鼠胃粘膜组织,降低胃溃疡大鼠模型溃疡指数,改善溃疡愈合质量,减少胃组织IL-1β蛋白的表达,促进溃疡愈合。

  • 标签: 健胃愈疡颗粒剂 溃疡指数 IL-1Β
  • 简介:目的:研究WHO新标准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各型患者血浆nm23-H1蛋白水平的表达,以探讨其表达水平与MDS分型、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86例不同病期MDS患者血浆中nm23-H1蛋白含量,同时以5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MDS患者RA型、RARS型及5q-综合征血浆nm23-H1蛋白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RCMD型、RCMD-RS型、RAEB-Ⅰ型、RAEB-Ⅱ型及MDS-U期患者血浆nm23-H1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nm23-H1蛋白在MDS患者不同病期表达水平不同,其含量与MDS病程的发展及转归有关,同时可以提示疾病的预后。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NM23-H1蛋白 分型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西比灵对沙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核因子-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方法:52只健康蒙古沙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I/R)组、西比灵干预组,I/R组及西比灵干预组再分为6h、1d、3d、7d四个亚组。通过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min后松夹,建立沙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组化的实验方法检测各组脑组织中NF-κBp65、MCP-1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I/R组及西比灵干预组,NF-κBp65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均P〈0.01),且出现MCP-1阳性表达。与I/R组比较,西比灵干预组在I/R后6h、1d,NF-κBp65、MCP-1表达下调(均P〈0.05)。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早期,西比灵能够下调NF-κBp65、MCP-1的表达,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标签: 西比灵 脑缺血再灌注 NF-κB MCP-1
  • 简介: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TroponinI,cTnI)作为诊断心肌损伤的血清标志物之一,同其它检测指标相比,具有出现时间早、诊断窗口期宽、特异性强、诊断阈值明确及检测快速等优点。由于心肌肌钙蛋白I为心肌细胞所特有,因此在心肌缺血性损伤、心肌非缺血性损害的诊断及骨骼肌损伤的鉴别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正逐渐取代包括CK-MB在内的其它血清酶检测指标而成为判断心肌损伤,特别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的“金标准”。同时心肌肌钙蛋白I对心肌疾病的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估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cTnI的国内外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心肌损伤 心肌肌钙蛋白Ⅰ 研究进展
  • 简介:Dpl是第一个经过鉴定的类朊蛋白。称为叠朊蛋白。对其分子结构、分布情况,生物学功能,已经有所了解。Dpl蛋白在Prp基因敲除小鼠(Prnp^0/0或Prnp^-/-)表现出的神经毒性。以及在Prnd基因敲除小鼠表现出对雄性小鼠的可育性的重要性,使其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综述对Dpl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便于进一步研究工作的进行。

  • 标签: DOPPEL 进展 生物学功能 细胞凋亡 雄性不育
  • 简介:近日来自美国达纳一法尔博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CancerInstitute)的科学家们在新研究中发现了肿瘤关键蛋白cyclinD1的新作用机制,这一研究发现为开发出高效的广谱肿瘤放射性治疗策略指明了新方向。相关研究论文发布在6月9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 标签: 《自然》 肿瘤 机制 蛋白 破译 CYCLIN
  • 简介:斑马鱼能够做一件神奇的事情:它的脊髓在被切断后能够完全愈合,但是对人类而言,这是一种瘫痪性的经常是致命性的损伤。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观察斑马鱼修复它们自身的脊髓损伤时。他们发现一种特定的蛋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发现可能导致人体组织修复取得新的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当斑马鱼被切断的脊髓经历再生时,一种桥状结构会形成。首批细胞延伸一段为它们的自己长度的几十倍的距离。并且跨过这种损伤产生的宽宽的切断口将切断的脊髓连接起来。神经细胞随后也这样做。到8周时,新的神经组织填充这个切断口。因而这些斑马鱼完全逆转了它们的严重瘫痪症状。

  • 标签: 脊髓损伤 组织修复 CTGF 蛋白 神经细胞 瘫痪症状
  • 简介: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将一种名为小菌素的抗菌蛋白引入到肠道发炎的小鼠机体中或许就能够降低小鼠肠道的发炎程度,同时研究者还发现小菌素或许能够调解肠道中不同类型细菌的关系。

  • 标签: 抗菌蛋白 机体 加利福尼亚大学 炎症 治疗 研究人员
  • 简介:骨桥蛋白(OPN)是一种具有细胞粘附和迁移功能的分泌型磷酸化糖蛋白。在肾脏中有广泛分布,研究发现其参与糖尿病肾病(DN)蛋白尿形成、DN的炎症反应及肾脏纤维化过程,抑制OPN可改善糖尿病肾脏病变。

  • 标签: 骨桥蛋白 糖尿病肾病 蛋白尿 炎症反应
  • 简介:【科研中国SciEI.com整理】细胞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死亡和新生的考验,这也是人体保持新陈代谢必不可少的过程。但是.如果细胞的死亡方式不正确,那就有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奇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对细胞产生影响,使它们选择对人体有益的自杀方式。

  • 标签: 癌细胞 蛋白质 死亡方式 科研人员 新陈代谢 研究院
  • 简介: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利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方法阻止疱疹病毒劫持宿主细胞中该病毒进行复制和导致疾病所需的重要通路。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NatureMicrobiology期刊上。论文共同通信作者为来自利兹大学阿斯特伯里结构分子生物学中心的AdrianWhitehouse教授和RichardFoster博士。Whitehouse教授说,“我们已花了数年时间证实在所有疱疹病毒中发现的一种蛋白招募宿主细胞中的一种被称作人TREX的蛋白复合体来协助稳定化和运输细胞核外的疱疹病毒RNA,这样它们能够表达为病毒蛋白。”“如今我们鉴定出一种能够破坏这种至关重要的病毒一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化合物,从而阻止疱疹病毒复制和产生传染性的病毒颗粒。”

  • 标签: 蛋白复合体 疱疹病毒 RNA 运输 NAT 靶标
  • 简介:目的:探究喜树碱-氟尿苷(CPT-FUDR)纳米颗粒对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制备喜树碱-氟尿苷纳米颗粒,通过丁达尔现象证明已组装完毕。将制备好的纳米颗粒组和喜树碱(CPT)单药组、氟尿苷(FUDR)单药组以及两种单药混合组(CPT/FUDR)作对比,采用MTT实验检测药物对口腔鳞癌细胞Tca-8113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划痕实验探究CPT-FUDR纳米颗粒和CPT/FUDR混合药物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MTT结果显示:在药物浓度大于0.1μM时,随着浓度的增加,四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下降(P〈0.05),而CPT-FUDR纳米颗粒组Tca-8113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低于单药CPT、FUDR和CPT/FUDR混合物组(P〈0.05)。在划痕实验中,培养48h后,CPT/FUDR混合物组和CPT-FUDR纳米颗粒组均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且CPT-FUDR纳米颗粒组显著低于CPT/FUDR混合物组(P〈0.05)。结论:在体外,CPT-FUDR纳米颗粒对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的增殖与迁移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优于CPT/FUDR两种单药混合。

  • 标签: 口腔癌 联合化疗 口腔鳞癌 TCA-8113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复发性肠套叠(套叠3次及以上)的创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21例复发性肠套叠(套叠3次及以上)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儿均予以腹腔镜探查,3例患儿仅发现回肠末端肠系膜淋巴结增生,18例探及原发病灶:其中Meckel憩室10例,结肠息肉3例,肠重复畸形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异位胰腺1例,小肠腺瘤1例。20例术后随访至今均未再次复发,1例失访。结论:年龄〉2岁,有多次复发肠套叠病史(套叠3次及以上),尤其是短期内复发频繁的患儿,大多存在肠道器质性病变,应积极手术治疗,且以腹腔镜治疗为佳。

  • 标签: 肠套叠 复发 腹腔镜 儿童 微创
  • 简介:目的:检测前列腺癌及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中RNA结合蛋白QKI-5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前列腺癌及与之匹配的癌旁组织124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blot、实时PCR方法检测其QKI-5的表达水平,并分析QKI-5的表达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QKI-5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并且随着Gleason评分的增高而降低(P〈0.05)。前列腺癌组织中QKI-5的表达与其Gleason评分(r=-0.939,P〈0.05)、TNM分期(r=-0.913,P〈0.05)、血清PSA值(r=-0.743,P〈0.05)均密切相关。结论:QKI-5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抑癌基因的作用,并可能作为前列腺癌的诊断、病情分析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 标签: RNA结合蛋白QKI-5 前列腺癌 表达 WESTERN BLOT
  • 简介:目的:对精子发生RNA结合蛋白Boule基因启动子区结合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基因参考序列数据库获取Boule基因启动子区序列,使用TFSEARCH程序对启动子序列中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进行预测。结果:成功获得长度为2kb的人Boule基因启动子区序列。该启动子区Thresholdscore〉90的共有60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涉及sox家族、GATA结合蛋白家族、热休克因子家族、锌指蛋白Kruppel家族、POU家族、runt家族、同源异型框基因家族、TALE类同源结构蛋白家族、转录因子螺旋环螺旋家族、IKAROS家族、FOX家族11个家族的转录因子和3个TATAbox。结论:Boule基因表达的调控是在一定时间或空间上、一种或多种调节蛋白作用的复杂过程。调控Boule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绝大部分与胚胎发育、性别决定、个体生长密切相关。

  • 标签: Boule基因 启动子 转录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