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亲语言支架特征的结构,编制母亲语言支架特征问卷,为描述母亲语言支架特征提供量化、便捷、经济的自评工具。方法在质性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条目池,对704名学龄前儿童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经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正式问卷,2周后对106名母亲重测,搜集量表重测信度资料,采用学龄前儿童表达性词汇核查表为外部效标。采用SPSS 18.0和AMO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正式问卷包括两个因子共28个项目,两因子分别为详尽支持性因子和控制拒绝因子,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9和0.811,项目负荷在0.482~0.701之间,方差贡献率为40.36%。(2)用AMOS 21.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χ2/df=1.96,RMSEA=0.05,NFI=0.86,CFI=0.90,IFI=0.89,表明两因子结构符合心理学测量学要求。(3)问卷分半信度r=0.801,Cronbach's α=0.740,两因子重测信度r1=0.840,r2=0.871。因子1与母亲受教育水平、学龄前儿童表达性词汇发展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r=0.288,r=0.309,P=0.000),因子2与母亲受教育水平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0.091,P=0.052),与学龄前儿童表达性词汇发展呈负相关(r=-0.124)。表达性词汇发展迟缓与非迟缓学龄前儿童母亲在因子1与因子2得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子1:迟缓(52.22±10.56),非迟缓(57.71±7.51),t=-5.07,P=0.000;因子2:迟缓(37.12±10.09),非迟缓学龄前儿童(31.53±8.59),t=4.61,P=0.000)]。(4)不同性别与年龄学龄前儿童母亲两因子得分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童:因子1(58.08±8.14)、因子2(32.86±9.51));女童:因子1(56.93±8.20)、因子2(31.42±8.48)](t1=0.205,P1=0.838;t2=1.737,P2=0.083);年龄F1=1.633,P1=0.181;年龄F2=0.758,P2=0.518。结论母亲语言支架特征问卷两因子,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适合于评估3~6岁学龄前儿童母亲语言支架特征。

  • 标签: 母亲语言支架特征 学龄前儿童 问卷编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认知融合和网络交往在人际困扰与手机成瘾倾向关系中的多重中介作用,论证接纳承诺疗法在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干预中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认知融合问卷对某医学院70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使用AMOS 21.0建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结果(1)手机成瘾倾向检出率为13.56%。(2)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各因子得分[交谈(3.49±1.85)分、交际与交友(4.53±1.83)分、异性交往(2.70±1.55)分、待人接物2.02(1.00,3.00)分]、认知融合得分[(40.60±7.55)分]与非手机成瘾大学生[交谈(2.51±1.64)分、交际与交友(3.21±1.72)分、异性交往(2.01±1.60)分、待人接物1.46(0.00,2.00)分、认知融合(33.91±7.95)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Z=2.752~5.385,均P<0.05];网络交往问卷中除信息沟通因子外的其他因子得分[消极结果(28.60±6.77)分、社会知觉(32.36±6.68)分、自我暴露和情感体验(23.36±6.61)分、交往认知(28.19±6.85)分、休闲娱乐(6.74±1.81)分]与非手机成瘾倾向[消极结果(23.31±7.03)分、社会知觉(29.17±7.82)分、自我暴露和情感体验(18.18±6.30)分、交往认知(22.75±6.76)分、休闲娱乐(6.00±1.67)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47~5.195,均P<0.05)。(3)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手机成瘾倾向、认知融合、大学生网络交往得分呈两两正相关(r=0.226~0.423,P<0.01)。(4)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显示人际交往困扰到手机成瘾倾向的直接效应为0.20,人际交往困扰通过认知融合和网络交往影响手机成瘾倾向的总间接效应为0.18,人际交往困扰不仅通过认知融合和网络交往这两条并行途径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而且还通过认知融合—网络交往的链式中介作用对手机成瘾倾向产生间接影响,其Bootstrap输出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4~0.19)、(0.02~0.14)和(0.01~0.05),认知融合、网络交往及二者的链式中介作用占分别占总间接效应的50.0%、33.3%、16.7%。结论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通过认知融合和网络交往的多重中介作用影响手机成瘾倾向,认知融合在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认知行为干预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手机成瘾倾向 人际困扰 网络交往 认知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