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C臂CT引导下经皮肾镜取石通道建立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在C臂CT引导下建立经皮肾镜取石通道的258例患者的资料,男168例,女90例,年龄19~88(60±11)岁。单发结石84例,多发结石174例,铸型结石18例。结石大小9~42(22±6)mm。其中建立双通道18例,即建立取石通道276个。利用C臂CT的三维导向功能行目标肾盏穿刺,建立经皮肾镜取石通道。结果单次成功258个,成功率93.5%;第二次成功15个,成功率98.9%;失败3个,失败率1.1%。操作时间7.9~32.5(16±5)min。碎石时间25~115(43±8)min,术中出血45~420(75±11)ml,术后结石残留23例(8.3%),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86例(33.3%),对症处理后好转;术后128例(49.6%)出现不同程度的肉眼血尿,其中2个通道(0.72%)因出血过多,保守治疗无效,需行动脉栓塞治疗,其余患者对症处理后血尿消失。结论C臂CT引导下建立经皮肾镜取石通道的方法操作简单,尤其对于无肾积水的患者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值得临床推广引用。

  • 标签: 尿路结石 经皮肾镜 C臂CT 三维导向 穿刺
  • 简介:摘要介入医学是一门以微创为特色、蓬勃发展的新兴临床学科。近年来,介入医学从业人员的构成已经由放射诊断医生向临床多学科医生转变,这些人员的年龄、学历、知识结构、所属医院参差不齐,加之介入医学本身涉及多器官、多病种、多技术,这为临床介入进修生带教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针对新形式下介入发展特点,文章提出临床介入进修生"以点带面法"的培养模式:从临床点式病例出发,以技术为主轴,拓宽学生的"面视野",将涉及的多学科、复杂病类进行整合,融会贯通,提高带教效率。

  • 标签: 介入医学 进修生培养 以点带面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淋巴结穿刺淋巴管造影并胸导管栓塞治疗乳糜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乳糜漏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乳糜胸6例,乳糜腹1例,乳糜胸合并乳糜腹3例。所有患者均保守治疗失败。经淋巴结穿刺淋巴管造影明确乳糜池及胸导管位置后,经皮经腹穿刺乳糜池并引入微导管,胸导管造影显示漏口位置后使用弹簧圈联合组织胶进行栓塞。观察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除1例患者淋巴管造影未能显示乳糜池和胸导管而未行胸导管栓塞外,其余患者淋巴管造影明确漏口位置后成功实施胸导管栓塞。8例患者经皮经腹腔穿刺乳糜池获得成功,1例患者多次穿刺失败后改行透视引导下逆向穿刺胸导管近心端并获得成功。8例患者术后3~7 d引流液完全消失,1例患者术后引流量显著减少至120 ml/d。仅1例患者术后腹腔少量出血,无特殊处理,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淋巴结穿刺淋巴管造影并胸导管栓塞治疗乳糜漏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

  • 标签: 乳糜漏 淋巴管造影 乳糜池 胸导管 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平板CT在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自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23例因颅内动脉瘤、椎动脉夹层或颈动脉海绵窦瘘而行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使用DSA工作站对支架置入后普通平板CT和高分辨平板CT扫描结果分别进行后处理,比较不同方法显示的支架重建图像质量的差异;采用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将靶血管5 s-3D-DSA重建图像和高分辨平板CT扫描的支架重建图像进行融合,观察并评估支架完全打开及贴壁情况。结果23例患者顺利置入25枚Willis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达100%。与普通平板CT相比,高分辨平板CT能更清晰和直观地显示金属支架细节,图像质量评分有明显提高(0.56±0.71 vs. 1.56±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观察到1枚支架头端金属丝U型连接处打折,但未见血管破裂及内漏等情况,余24枚支架完全打开并贴壁良好。结论高分辨平板CT能清晰展示支架打开程度及贴壁情况,进而指导术者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在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高分辨平板CT Willis覆膜支架 支架置入术 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载药微球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DEB-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瘤周MRI的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共入组42例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7例,年龄(57.0±11.9)岁。术后首次MRI显示仅有瘤周强化为随访起点,随访并测定强化边缘厚度、延迟强化、进展或缓解数据。结果42例患者共49个肿瘤、84个瘤周强化边缘纳入分析,锐利型30个,粗糙型40个,结节型14个。锐利型瘤周强化边缘厚度小于粗糙型和结节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锐利型瘤周强化边缘最大直径<5 cm肿瘤居多,而粗糙型和结节型最大直径≥5 cm肿瘤居多;锐利型瘤周边缘持续强化居多,而粗糙型和结节型未持续强化居多;锐利型瘤周强化边缘缓解居多(93.3%,28/30),而粗糙型(80.0%,32/40)和结节型(12个)进展居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DEB-TACE术后MRI瘤周边缘强化锐利型肿瘤较小、局部缓解居多,粗糙型和结节型肿瘤较大、局部进展居多。

  • 标签: 癌,肝细胞 载药微球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 磁共振成像 边缘强化 形态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例门静脉高压外科分流术后反复出现肝性脑病(H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外科术式,选择相应的介入治疗方法。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其中3例行脾肾分流道栓塞,1例行脾肺分流道栓塞加脾动脉栓塞,1例行限流支架置入。介入手术后,患者门静脉压力由术前的(12.4±1.1)cmH2O(1 cmH2O=0.098 kPa)升高至(16.8±2.2)cmH2O(t=-4.27,P=0.01)。门静脉流速由术前的(10.0±5.8)cm/s升高至(17.6±4.0)cm/s(t=-2.86,P=0.04),血氨由(190.4±32.4)μmmol/L降低至(70.6±30.1)μmmol/L(t=7.33,P<0.01),Child评分由(9.0±1.2)分降低至(6.6±1.1)分(t=4.71,P=0.01)。随访期内无上消化道出血及腹腔积液等门静脉高压症状出现。本研究表明对于门静脉高压外科分流术后反复发作的HE患者,保守治疗无效时,介入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肝性脑病 栓塞 支架 门体静脉分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辅助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清宫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CSP患者42例,其中观察组21例,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置入球囊导管至肾动脉下方的腹主动脉,立即行宫腔镜或宫腹腔镜联合清宫手术,术中间断阻断腹主动脉血流,清除胚胎及电凝或缝合止血;对照组21例,清宫手术前行子宫动脉栓塞术(UAE),1~3 d后行宫腔镜或宫腹腔镜清宫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清宫手术中出血量、清宫手术时间、DSA下透视时间、体表辐射剂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清宫手术顺利,成功保留子宫。观察组未发生球囊相关的并发症。对照组21例患者UAE后均发生不同程度发热、疼痛等栓塞后反应。观察组、对照组DSA下透视时间及体表辐射剂量分别为(7.4±1.4) s、(5.4±1.1) mGy和(1 142.8±315.5) s、(1 442.0±300.0) mGy,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清宫手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2±15)、(19±14) ml,清宫手术时间分别为(37±20)、(42±19) min,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住院时间分别为(5.0±0.9)、(7.7±1.3)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均在3个月以上,观察组随访期间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随访期间发现4例月经量减少、1例宫腔粘连。结论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UAE辅助CSP清宫手术,均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相比于UAE,可减少X线辐射剂量,缩短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更小。

  • 标签: 瘢痕 妊娠,异位 气囊阻塞 主动脉,腹 刮宫术 子宫动脉栓塞术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河南省肿瘤介入诊疗现状,为微创事业发展策略提供可靠数据。方法采用网上电子问卷形式对省297家肿瘤介入专委会会员医院行实名制调查,调查内容为医院级别、职称构成、年手术量等14个方面,并基于医院级别行分层分析。结果问卷有效回复率89.2%(265/297)。调查表明:(1)全省肿瘤介入从业者2 201人,每医院平均8.3人,主要来源为介入科和肿瘤科,占84.9%;(2)高级职称218人,占9.9%;(3)35~50岁人数最多,为1 035人,占47%;(4)设备情况为有平板DSA 207家,占78.1%,CT导向165家,占62.3%;(5)有介入病房155家,占58.5%;(6)手术量超500台/年的有88家,占33.2%;(7)介入术式前三分别为TACE、穿刺活检、置管治疗;(8)主要技术学习途径,省内学习209家,占78.7%;(9)有远程医疗中心的208家,占78.5%。三级医院在科室构成、职称构成、年龄结构、病房设置、年手术量、是否有远程会诊中心六方面,与非三级医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河南肿瘤介入事业整体发展良好,以DSA下血管介入为主,CT/US导向介入增长迅猛,应加强非三级医院介入学科建设。

  • 标签: 介入治疗 学科建设 调查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膀胱直肠残端瘘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该患者因Hartmann术后直肠残端肿瘤进展侵犯膀胱并放化疗而致尿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参照膀胱阴道瘘治疗经验,成功采用双肾造瘘联合输尿管阻断支架并取得良好的姑息治疗效果。

  • 标签: 膀胱瘘 膀胱直肠残端瘘 双经皮肾造口术 输尿管阻塞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道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疲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9年6月某医院气道狭窄患者104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拟行支架置入手术治疗,采用围手术期疲劳评测量表(ICFS)对患者术后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为疲劳组与非疲劳组。查阅两组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合并基础疾病、术后体力活动、病理分期、支架置入术前根治性手术史、术前放化疗、狭窄程度、狭窄类型、浸润隆突、支架置入部位、支架术后再次介入治疗等,对疲劳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气道狭窄患者104例患者均完成术后疲劳评估,ICFS总分为(82.16±8.07)分,术后疲劳、注意力、活力、精力、日常活动及总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道狭窄患者104例患者中术后疲劳28例,发生率为26.92%。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体力活动、病理分期、浸润隆突、支架术后再次介入治疗是气道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疲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气道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疲劳发生率较高,且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应根据危险因素制订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降低术后疲劳发生率。

  • 标签: 气道狭窄 支架置入术 术后疲劳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TCD)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BBES)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良性病因23例,恶性病因10例;15例狭窄位于肝门部,18例狭窄位于肝门外。所有患者术前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或增强MRI或增强CT中至少两种影像学检查、肿瘤标记物实验室检查及其他临床资料提示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患者首先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并留置外引流管,10例(恶性病因)患者在术前完善肿瘤标记物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提示为良性狭窄,并在PTCD术中经胆道钳活检病理证实均为良性狭窄。术后间隔1~4周经引流途径行球囊扩张治疗,对比分析术前术后临床症状变化、术前术后胆红素及肝功能指标变化,随访术后患者的吻合口长期通畅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PTCD联合球囊扩张手术顺利,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所有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程度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及胆红素较术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时所有患者吻合口通畅率分别为90.9%(30/33)、72.7%(24/33)、63.6%(21/33)、63.6%(21/33)、60.6%(20/33)。随访期间共13例患者出现吻合口良性狭窄复发,其中9例的吻合口良性狭窄部位为肝门部,4例位于肝门外,经再次球囊扩张后保持吻合口长期通畅。联合治疗后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位于肝门部复发率(60.0%,9/15)比位于肝门外(22.2%,4/1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BBES复发者中4例为因恶性病因行胆肠吻合术,9例为良性病因,经第一次球囊扩张术后复发率分别为40.0%(4/10)与39.1%(9/23),复发时间平均分别为5.8个月与6.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D持续引流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BBES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高且创伤性小,手术并发症少且可重复性操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球囊扩张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 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颌骨动静脉畸形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7例下颌骨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3例、女4例,年龄8.0~13.0(10.6±1.7)岁。4例为突发大出血,3例为自发性反复渗血。3例经动、静脉途径行双介入栓塞治疗,4例单纯经动脉途径栓塞,栓塞材料为聚乙烯醇颗粒及弹簧圈,术后随访9~18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7例患者,4例急性大出血患者介入术后出血得到有效控制,3例慢性渗血者症状消失,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再复发出血;1例出现口腔感染、牙龈肿胀增生,经抗感染、清创术后得到有效控制。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下颌骨动静脉畸形出血疗效确切、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动静脉畸形 下颌骨 放射学,介入性 栓塞,治疗性
  • 简介:摘要十二指肠乳头部腺瘤常累及胰腺和胆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传统的根治性方案,但该方案技术要求高,患者恢复周期长,临床应用受限。为微创地解决该问题,本文创新性地设计研发了一体化可携带125I粒子胆道内外引流管,该引流管采用三腔设计,中央腔发挥胆汁引流作用,粒子腔分居中央腔的两侧,其内容纳放射性粒子,该引流管跨越胆管肿瘤区发挥胆汁引流和近距离放疗双重作用。本文报道125I双链引流管置入根治十二指肠乳头部腺瘤,证明该方案安全、可行、有效。

  • 标签: 十二指肠 腺瘤 引流术 碘同位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门静脉海绵样变合并食管胃底静脉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例门静脉海绵样变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21例患者均行TIPS手术,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7~67(48±11)岁。术后1、3、6个月,之后每隔6个月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血氨及超声,每年行上腹部增强CT及分流道造影。结果19例患者(90.5%)成功行TIPS术,17例栓塞曲张静脉,2例无法超选栓塞,二期行胃镜下治疗,术后患者均出血停止。门静脉压力由术前的25.0~44.0(33.7±5.4)mmHg(1 mmHg=0.133 kPa)降低至17.0~30.0(24.5±3.1)mmHg,门静脉压力梯度由16.0~32.0(23.5±4.6)mmHg降低至9.0~15.0(11.4±1.9)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3~24个月,19例成功接受TIPS患者2例出现二期肝性脑病,再发上消化道出血3例,其中1例为十二指肠溃疡,2例为食管静脉曲张所致。支架内再狭窄率6例,其中3例行修正术,随访期末16/19的二期通畅率。结论对于门静脉海绵样变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TIPS栓塞曲张静脉的同时降低门静脉压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门体分流术,经颈静脉肝内 放射学,介入性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联合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肝硬化急性门静脉广泛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行TIPS联合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的肝硬化急性门静脉血栓患者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37~71(46±9)岁,肝功能Child-Pugh A级3例、B级8例、C级0例,观察术中即刻血栓清除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血栓复发率、再出血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及支架通畅率。结果患者均治疗成功,门静脉主干即刻血栓Ⅲ级清除率9/11,Ⅱ级清除率2/11;尿激酶用量30~60(40±5)万U,穿刺点轻微渗血3例,术后门静脉血栓复发1例,再出血1例,肝性脑病2例,支架一期通畅9例。结论TIPS联合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肝硬化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术后门静脉通畅率及肝内分流道通畅率高。

  • 标签: 门体分流术,经颈静脉肝内 放射学,介入性 血栓切除术 AngioJet
  • 简介:摘要选取51例难治性GERD患者,分析合并食管外症状和典型反流症状的难治性GERD患者的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和24 h pH-阻抗监测数据。结果显示合并食管外症状组弱酸反流事件发生率(41.0%,16/39)高于典型反流症状组(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8,P=0.040);而两组酸反流、长反流、非酸反流和食管动力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弱酸反流可能是合并食管外症状难治性GERD的重要发病机制。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食管pH监测 酸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