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一项多中心研究,在全国多个地区招募参考个体,建立中国3 d至6岁儿童外周血降钙素原(PCT)的生物参考区间。方法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在全国11个省市的18家医院中招募3 d至6岁表观健康儿童和无特定疾病儿童3 353例,分为3~28 d、29 d~1岁、1~3岁、4~6岁4个年龄组,收集其血清,使用罗氏Cobas e601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和诺尔曼NRM411-S7化学发光分析仪对其PCT进行测定,并采集末梢全血,使用诺尔曼NRM411-S7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其末梢血PCT,剔除离群值后通过Ma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性别、年龄和标本类型间差异,不同的分组分别取右侧单侧95%可信区间作为其生物参考区间。结果参考人群的外周血PCT水平未检出性别差异,各年龄段的末梢全血与血清P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8 d年龄组与其他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罗氏系统血清PCT 参考区间为:3~28 d,<0.23 μg/L,29 d~6岁,<0.11 μg/L。诺尔曼系统血清PCT 参考区间为:3~28 d,<0.21 μg/L;29 d~1岁,<0.09 μg/L;1~6岁,<0.10 μg/L;末梢全血PCT 参考区间为:3~28 d,<0.26 μg/L;29 d~6岁,<0.15 μg/L。结论末梢全血PCT水平分布,静脉血清和末梢全血间均存在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组的儿童,尤其是28 d以下组,与其他年龄组之间的PCT水平分布也有显著性差异,故需分别建立其生物参考区间;另外考虑到儿童是高度异质性的群体,不同实验室引用该参考区间前应进行必要的验证。

  • 标签: 参考值 降钙素原 儿童 血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相关疾病(MYH9-RD)家系患者的临床特征、基因变异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9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断的MYH9-RD 6个家系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基因变异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t检验比较血小板计数仪器法与手工法的结果。结果6例先证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4.0(0.5~7.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低6例,鼻衄3例,皮肤淤点淤斑2例,外伤血肿1例,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1例。其中1例先证者无家族史,余5例均为家系患病。6个家系共12例患者,2个家系2例患者长期存在镜下肾源性血尿,1个家系2例患者有早发性白内障病史,3个家系5例患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呈慢性轻度升高。12例患者共发现4种MYH9基因变异,分别为第17号外显子c.2104C>T(p.R702C)变异,第31号外显子c.4270G>A(p.D1424N)变异,第39号外显子c.5521G>A(p.E1841K)变异,第41号外显子c.5797C>T(p.R1933X)变异。经家系验证分析,第一个变异是自发变异,其余变异均来自父亲或母亲。血常规示12例患者血小板数量均下降,仪器法计数结果明显低于手工计数法[(33±17)×109比(60±21)×109/L,t=-5.83,P<0.05],血涂片可见巨大血小板、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异常包涵体“三联征”。MYH9基因变异的位置在编码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ⅡA的N端具有ATP酶活性的动力区域“头部”(R702C)患者血小板数量严重减低(<20×10⁹/L),包涵体不明显;而C端“体尾部”位置变异患者包涵体明显可见,血小板数量相对较高(40×10⁹~80×10⁹/L)。结论MYH9-RD临床表型异质性明显,MYH9基因变异位置与血小板数量和包涵体特征有一定关系。对于病史较长、病因不明和常规治疗效果欠佳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不管有无家族史,均应警惕MYH9-RD可能。血常规分析和血涂片形态学是筛查和诊断该病的首要步骤,实验室应重视形态学复检规则和规范报告。

  • 标签: 包涵体 遗传变异 血小板减少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外周末梢全血与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探讨末梢全血PCT检测在儿科感染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对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11所儿童专科医院出生28 d以上的1 898例患儿同时采集的末梢全血和静脉血清,分别检测PCT水平,根据文献资料和临床对静脉血清PCT正常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分组。采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定量数值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相关性分析,转换成等级资料在不同的临床界限区间采用Spearman检验作分层相关性分析,转换成二分类资料进行一致性评价并初步探索末梢血PCT水平的最佳切点。结果共纳入有效样本1 898例(男1 098例、女800例),年龄27.4(12.2,56.7)个月。末梢全血和静脉血清PCT之间有良好相关性(r=0.97, P<0.01),直线回归方程式为PCT̂静脉血清=0.135+0.929× PCT末梢全血。检测绝对值两者间的一致性欠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1~0.92, P<0.01),但等级资料分层分析提示两者实测值在各界限区的符合率为84.9%~97.1%。二分类资料显示两种检测法一致性佳(符合率96.8%~99.3%,Youden指数0.82~0.89)。从病情轻重设定的4个PCT区间(<0.5、0.5~<2.0、2.0~<10.0、≥10.0 μg/L)内,末梢全血PCT预判临床的效果良好(曲线下面积为0.991 2~0.997 9)。不同静脉血清PCT切点值0.5、1.0、2.0、10.0 μg/L对应的末梢全血PCT的最佳切点值分别为0.395、0.595、1.175、3.545 μg/L。结论末梢全血PCT与静脉血清PCT之间相关性良好,利用末梢全血PCT检测可以辅助判断临床病情的性质和轻重,而采血简便、快速报告并易重复检测的特点为其提供了临床应用的前景。

  • 标签: 儿童 血清 降钙素原 诊断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显带核型分析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性染色体嵌合儿童检测结果中的符合率。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进行间期性染色体FISH且可追溯到G显带核型结果的可疑性染色体异常患儿157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种方法在性染色体嵌合儿童中的诊断符合率。结果G显带核型分析与FISH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6.1%(41/157)与22.9%(36/157)(P>0.05)。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中,性染色体纯合组141例(89.8%),其中仅5例(3.5%)与FISH不符;性染色体嵌合组16例(10.2%),其中11例(68.8%)与FISH不符。两组间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符合率差异存在统计学差意义(P<0.05)。结论G显带核型分析和FISH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二者在性染色体嵌合组中符合率远低于纯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应考虑结合这两种方法对患者进行综合诊断。

  • 标签: 染色体G显带核型 荧光原位杂交 性染色体嵌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圳地区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IPD)的临床特点及分离株的耐药性和血清型。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IPD患儿临床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留存菌株采用荚膜肿胀试验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纳入的141例IPD患儿中,以<2岁的婴幼儿居多(86例,61.0%);99例(70.2%)患儿在秋冬季发病;临床表现包括单纯血流感染62例(45.4%)、化脓性脑膜炎30例(21.3%)、菌血症性肺炎28例(19.9%)、骨关节感染12例(8.5%)、化脓性胸膜炎4例(2.8%)、腹膜炎3例(2.1%)、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1.4%);33例(23.4%)患儿存在基础疾病;混合感染其他病原14例(9.9%);39例(27.7%)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死亡5例(3.5%),均为2岁以下病例,且分离株均为多重耐药菌株;未愈自动出院4例(2.8%),余皆好转。与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PSSP)患儿比较,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PNSP)患儿合并基础疾病(30.7%比15.4%,χ2=3.956)、罹患脑膜炎(32.0%比9.2%,χ2=10.722)及合并多重耐药(86.7%比63.1%,χ2=10.538)的概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7株侵袭性肺炎链球菌鉴定了血清型,其中14型、19F型最为多见,各21株(21.6%),19A型15株(15.5%),6B型、23F型各13株(13.4%),3型3株(3.1%)。13价肺炎球菌蛋白多糖结合疫苗(PCV13)的血清型覆盖率为92.8%(90/97株)。结论IPD及其死亡多出现在2岁以下患儿,IPD分布有季节差异,临床表现以单纯血流感染最常见。PNSP更容易出现在有基础疾病、罹患脑膜炎的患儿,致病菌株多重耐药可能与不良预后有关。PCV13能覆盖IPD绝大多数血清型。

  • 标签: 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 临床特点 耐药性 血清型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