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夜间遗尿症(nocturnal enuresis,NE)儿童两侧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thalamus,PVT)与全脑体素的功能连接的变化,探索NE儿童觉醒障碍及认知功能缺陷的脑功能机制。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NE儿童以及33例健康儿童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数据,选取两侧PVT为ROI,通过基于体素的功能连接(voxel-bas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voxel-FC)分析方法比较两组受试者的脑功能差异。结果对比正常对照组,NE组左侧PVT与脑干(t=-3.76,P<0.05)、左侧颞中回(t=-4.35,P<0.05)功能连接下降,与左侧小脑脚Ⅰ区及Ⅱ区(t=4.18,P<0.05)、右侧中央后回(t=3.90,P<0.05)功能连接增加。右侧PVT与左侧颞上回(t=-3.73,P<0.05)功能连接下降,与右侧中央前回(t=4.09,P<0.05)功能连接增加。结论NE儿童PVT与全脑多个脑区存在自发性功能连接改变,这可能是NE儿童觉醒障碍及认知功能缺陷的中枢神经机制之一。

  • 标签: 夜间遗尿症 觉醒 丘脑室旁核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外周末梢全血与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探讨末梢全血PCT检测在儿科感染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对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11所儿童专科医院出生28 d以上的1 898例患儿同时采集的末梢全血和静脉血清,分别检测PCT水平,根据文献资料和临床对静脉血清PCT正常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分组。采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定量数值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相关性分析,转换成等级资料在不同的临床界限区间采用Spearman检验作分层相关性分析,转换成二分类资料进行一致性评价并初步探索末梢血PCT水平的最佳切点。结果共纳入有效样本1 898例(男1 098例、女800例),年龄27.4(12.2,56.7)个月。末梢全血和静脉血清PCT之间有良好相关性(r=0.97, P<0.01),直线回归方程式为PCT̂静脉血清=0.135+0.929× PCT末梢全血。检测绝对值两者间的一致性欠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1~0.92, P<0.01),但等级资料分层分析提示两者实测值在各界限区的符合率为84.9%~97.1%。二分类资料显示两种检测法一致性佳(符合率96.8%~99.3%,Youden指数0.82~0.89)。从病情轻重设定的4个PCT区间(<0.5、0.5~<2.0、2.0~<10.0、≥10.0 μg/L)内,末梢全血PCT预判临床的效果良好(曲线下面积为0.991 2~0.997 9)。不同静脉血清PCT切点值0.5、1.0、2.0、10.0 μg/L对应的末梢全血PCT的最佳切点值分别为0.395、0.595、1.175、3.545 μg/L。结论末梢全血PCT与静脉血清PCT之间相关性良好,利用末梢全血PCT检测可以辅助判断临床病情的性质和轻重,而采血简便、快速报告并易重复检测的特点为其提供了临床应用的前景。

  • 标签: 儿童 血清 降钙素原 诊断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