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YWHAG基因新生突变致1例早发性癫痫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突变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东区神经内科2018年1月确诊的1 例YWHAG基因新生突变致早发性癫痫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对核心家系成员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对基因突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为女童,3岁10个月,因“间断抽搐6个月”就诊于神经内科门诊。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智力障碍、精神及运动发育迟滞、共济失调。头颅磁共振成像示髓鞘化发育不良;长程视频脑电图示广泛1.5~3.0 Hz棘慢波发放,睡眠期多灶尖波发放,监测中患儿有临床发作;同期脑电图有异常放电,提示肌阵挛伴不典型失神。核心家系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结果发现,先证者YWHAG基因存在一杂合新生突变:NM_012479:c.169C>T(p.Arg57Cys),根据2015年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该变异为可能致病突变。结论YWHAG基因突变引起的早发性癫痫非常罕见,YWHAG基因c.169C>T变异是先证者早发性癫痫遗传学病因的可能致病变异。

  • 标签: 癫痫 发育障碍 早发性癫痫性脑病 YWHAG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人类疱疹病毒6(HHV-6)感染所致儿童急性坏死性(ANE)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于2019年3月确诊的1例HHV-6感染所致的ANE患儿,总结临床表现及其影像学特征。结果患儿1岁7个月,感染发热后出现急性,有反复惊厥、意识障碍,血清转氨酶升高,脑脊液细胞数正常,蛋白升高。脑脊液PMseq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示人类β疱疹病毒6B。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双侧丘脑、脑干、小脑等处多发斑片状异常信号,应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抗炎、血浆置换、控制惊厥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ANE是一种罕见的急性、暴发性重症,其特征影像学改变为对称多灶损害、双侧丘脑受累为主,对于病毒感染后出现频繁惊厥、意识障碍的婴幼儿应警惕ANE的可能。

  • 标签: 疱疹病毒6型, 人 丘脑 急性坏死性脑病 儿童 高通量基因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Xq13.1缺失致EDA基因部分缺失的少汗外胚层发育不良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分析1例少汗外胚层发育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trio-whole exome sequencing, trio-WES)、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查(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eq),对分析得到的可疑致病位置进行父母验证,明确异常基因变异来源。结果先证者,男,7岁8月龄。头发稀少卷曲,眉毛浅淡稀疏,皮肤干燥,自幼易发热,少汗/无汗,牙齿尖、稀疏/部分缺失,鞍状鼻,前额突出,耳廓内收,癫痫发作。先证者常规染色体核型检查、全外显组测序未见异常;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查结果显示Xq13.1q13.1 (chrX:g.68 796 566-69 138 468)位置存在约341.90 kb缺失,包含有EDA基因部分片段。经验证缺失区域来自先证者母亲,其临床表型为毛发正常,皮肤稍干燥,牙齿稀疏、脱落、钉状牙,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查检测到Xq13.1q13.1(chrX:g.68 836 154-69 078 250)位置存在约242.10 kb杂合缺失。结论先证者及其母亲均存在Xq13.1缺失致EDA基因部分片段缺失,母亲临床表型较轻,先证者临床症状较重,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少汗外胚层发育不良发病特点,EDA基因部分缺失很可能是导致先证者出现异常临床表型的原因。

  • 标签: EDA基因 染色体拷贝数变异 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二代测序确诊的NF1基因突变致Ⅰ神经纤维瘤病患儿的临床表型,同时总结NF1基因突变的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12例Ⅰ神经纤维瘤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NF1基因进行测序并对其家系成员进行一代Sanger验证,对基因突变特点进行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在12例确诊为Ⅰ神经纤维瘤的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1∶1,就诊年龄为7个月~11岁。临床表型中12例患儿均有牛奶咖啡斑,发病年龄为出生时至2岁,其中5 例伴腋窝雀斑、2例伴皮肤神经纤维瘤;6例患儿有癫痫发作,发病年龄为5个月~5岁10个月,其中成串痉挛发作2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2例、典型失神发作1例、局灶发作1例,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疗效较好;1例患儿有剧烈头痛伴呕吐。12例患儿共有5 种基因突变形式,1例为NF1基因整体杂合缺失;3 例错义突变,分别为c.7867C>A(p.L2623I)、c.7855C>A(p.L2619I)和c.7792C>A(p.L2598I);3例移码突变为c.3162delC(p.N1054Nfs*8)、c.540dupA(p.Q181Tfs*20)和c.2027dupA(p.V679Pfs*21);3例无义突变为c.1467T>A(p.Y489X,2351)、c.1318 C>T(p.R440X,2400)和c.1411C>T(p.K471X,2369);2例剪切突变为c.2326-2(IVS10)G>C和c.1186-1(IVS10)G>C。9例为自发突变,另1例来源于父亲,2例来源于母亲。其中c.7867C>A(p.L2623I)、c.7855C>A(p.L2619I)、c.3162delC(p.N1054Nfs*8)、c.1411C>T(p.K471X,2369)、c.2326-2(IVS10)G>C、c.1186-1(IVS10)G>C均为未报道的新生突变。结论Ⅰ神经纤维瘤由NF1基因突变引起,早期临床表现多为牛奶咖啡斑,部分有癫痫发作。临床有多处牛奶咖啡斑伴癫痫发作的患者应尽早行基因分析确诊。

  • 标签: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NF1基因 多发牛奶咖啡斑 癫痫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结节硬化症(TSC)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病因。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及4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基因诊断明确的2个TSC家系,归纳其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通过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和家系突变验证,查明遗传学病因。结果2个家系先证者分别为1岁7月女、2岁4月龄男性;出生时均正常,学龄前期出现癫痫发作。先证者的姐、妹及母亲均出现多块散在色素脱失斑,无癫痫发作;父亲表型均正常。2名先证者及部分家系成员头颅CT示颅内多发钙化影,MRI提示实质皮层下及双侧侧脑室旁多发异常信号。先证者1及姐姐、母亲为TSC2基因c.5024 C>T(p.Pro1675Leu)错义杂合突变,心脏、肝脏、双肾彩超提示存在错构瘤,双肾实质内囊暗区。先证者2及妹妹、母亲为TSC1基因c.737+1(IVS8)G>A移码杂合变异,内脏器官无错构瘤。结论TSC临床表现中癫痫发作常见,可出现皮肤异常改变,以及累及头颅、心脏、肝脏、肾脏等多部位的错构瘤;致病基因为TSC2时患者临床表型较重。

  • 标签: 结节性硬化症 基因突变 癫痫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经二代测序确诊的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7(CLN7)一家系的临床表型与MFSD8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1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采用二代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并对家系成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确诊的MFSD8基因突变所致CLN7一家系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基因突变特点。结果先证者,5岁9个月女童,临床表现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和不典型失神,伴轻度认知发育落后,运动发育及体格发育正常,无视力减退,眼科检查示双眼黄斑变性,长程视频脑电图示醒-睡各期多灶散在棘波、棘慢波发放,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小脑萎缩。MFSD8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2个变异位点C.553G>A(p.V185I)和C.1391C>T(p.A464V)分别来自表型正常的父母,其中c.553G>A(p.V185I)来源于母亲,为未报道的错义突变,c.1391C>T(p.A464V)来源于父亲,为已知致病的错义突变,符合CLN7复合杂合突变常隐致病特点。先证者同胞哥哥6岁起,首发症状为强直阵挛癫痫发作,伴进行视力障碍及运动、认知功能倒退。头颅MRI示全萎缩,MFSD8致病基因及复合杂合突变位点均与先证者一致。先证者父母均无临床表型;现3岁弟弟表型正常,为野生。结论CLN7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变性病,主要临床特征为癫痫发作,进行运动、智力倒退,视力丧失,头颅MRI提示脑萎缩,双眼黄斑变性。MFSD8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553G>A(p.V185I)及c.1391C>T(p.A464V)是本例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 标签: 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7型 MFSD8基因 复合杂合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二代测序确诊的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2(CLN2)一家系的临床表型及三肽基肽酶-1(TPP1)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CLN2一 家系的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并对家系成员进行一代Sanger验证及致病TPP1基因突变特点分析,总结临床特征。结果先证者为3岁9个月女童,主要临床表现为全面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智力正常,语言、运动轻度发育落后,眼科检查示双眼屈光不正,视力正常,无黄斑变性。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额颞部蛛网膜下腔增宽、沟加深,小脑萎缩。TPP1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来自表型正常的父母,其中c.1449-1450insG(p.I484Dfs*7)来源于父亲, 为未报道的移码杂合突变,c.1417G>A(p.G473R)来源于母亲,为已知致病的错义突变,符合CLN2复合杂合突变常隐致病特点。先证者同胞哥哥3岁起,首发症状为肌阵挛癫痫发作,现7岁伴随进行视力障碍及智力、运动、认知功能倒退,眼科检查发现视网膜变性,头颅MRI提示全萎缩, 小脑萎缩明显。TPP1致病基因及复合杂合突变位点均与先证者一致。现2岁10个月弟弟表型正常,为c.1417G>A (p.G473R)单一杂合突变,来源于母亲, 先证者父母均无临床表型。结论CLN2是一种罕见的溶酶体贮积症,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主要临床特征为癫痫发作,进行智力、运动倒退,视力丧失,头颅MRI提示脑萎缩,双眼黄斑变性,TPP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1449-1450insG(p.I484Dfs*7)及c.1417G>A(p.G473R)是本例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 标签: 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2型 TPP1基因 遗传 复合杂合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