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接受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死因构成,并探究其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队列中服用凝药物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排除了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1年内失访患者后,共纳入2 248例患者。对入组患者进行随访,入组后第3、6个月进行随访,之后每6个月随访1次。终点事件为死亡,包括心血管病死亡、非心血管病死亡原因不确定死亡。根据随访结束后患者存活状态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全因死亡危险因素,并使用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心血管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 248例接受治疗房颤患者,年龄(67±10)岁,女性占比41.1%(923/2 248)。随访(42±24)个月,共有218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2.8/100人年。最常见死因为心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55.0%(120/218),而心血管病死亡中首位死因为心力衰竭(心衰)恶化,占总死亡18.3%(40/218),因缺血性卒中死亡者仅占总死亡8.7%(19/218),因出血事件死亡者占总死亡12.9%(28/218)。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5,95%CI 1.04~1.07,P<0.001),贫血(HR=1.81,95%CI 1.02~3.18,P=0.041),心衰(HR=2.40,95%CI 1.75~3.30,P<0.001),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HR=1.59,95%CI 1.21~2.13,P=0.001),心肌梗死(HR=2.93,95%CI 1.79~4.81,P<0.001)是接受治疗房颤患者全因死亡危险因素。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提示,年龄(HR=1.05,95%CI 1.02~1.08,P<0.001),心衰(HR=2.81,95%CI 1.79~4.39,P<0.001),缺血性卒中/TIA(HR=1.50,95%CI 1.02~2.22,P=0.041),心肌梗死(HR=3.31,95%CI 1.72~6.37,P<0.001)是接受治疗房颤患者心血管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接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在死因中占比较小,而心衰恶化是最常见心血管病死亡原因。心衰、缺血性卒中或TIA、心肌梗死与房颤患者死亡率高相关。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药 死亡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已成为危害人民群众健康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房颤治疗领域涌现出大量研究,在房颤治疗、导管消融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治疗是预防房颤相关卒中基石,但我国房颤治疗仍需进步规范化。同时,左心耳封堵技术发展迅速,可作为优化药物治疗重要补充手段。导管消融已成为房颤治疗主要手段,可有效减少房颤复发,但其对房颤患者预后影响仍有待高质量证据步论证。房颤综合管理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房颤相关危险因素对提升房颤预防和管理现状大有裨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多次住院事件影响因素。方法从2011年8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参加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纳入5 349例,收集般信息、合并疾病、用药史射频消融手术史,连续随访至少48个月,随访终点为患者年最大全因住院次数(年最大住院次数)。将年最大住院次数≥2次房颤患者定义为多次住院组,<2次房颤患者定义为非多次住院组,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房颤患者发生多次住院事件影响因素。结果5 349例患者年最大住院次数为0、1、2、3、4、≥5次者分别为2 703例(50.5%)、1 776例(33.2%)、642例(12.0%)、161例(3.0%)、52例(1.0%)和15例(0.3%)。870例(16.3%)纳入多次住院组,4 479例(83.7%)纳入非多次住院组。与非多次住院组比较,多次住院组中年龄≥50岁、女性、房颤病史>1年、合并症[高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病史]、CHA2DS2-VASc评分≥2分、服用控制心室率药物、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药物患者比例更高(P均<0.05)。非多次住院组中吸烟者、饮酒者、大学以上学历、既往行射频消融术患者比例更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64岁(OR=1.47,95%CI 1.20~1.80)、≥65岁(OR=1.89,95%CI 1.50~2.38)、女性(OR=1.21,95%CI 1.01~1.46)、高血压(OR=1.42,95%CI 1.16~1.74)、心力衰竭(OR=1.73,95%CI 1.37~2.18)、冠心病(OR=1.63,95%CI 1.31~2.03)、消化性溃疡病史(OR=2.00,95%CI 1.18~3.39)是房颤患者发生多次住院独立危险因素,而较高教育程度(OR=0.82,95%CI 0.69~0.99)是发生多次住院保护因素。结论近1/6房颤患者年最大住院次数≥2次。年龄≥50岁、女性、高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病史与多次住院风险增加相关。

  • 标签: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住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特征低危心房颤动(房颤)患者(CHA2DS2-VASc评分男性≤1分,女性≤2分)血栓栓塞风险,并为该类患者凝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地连续入选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中国房颤注册研究中CHA2DS2-VASc评分男性≤1分,女性≤2分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患者基线年龄、性别,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和血管疾病情况,将其分为CHA2DS2-VASc评分0分组、1分组和2分组。所有患者每6个月电话或门诊随访1次,终点事件为包括缺血性卒中和系统性栓塞在内血栓栓塞事件。计算血栓栓塞事件年化发生率,并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比较合并不同危险因素房颤患者与CHA2DS2-VASc评分0分组之间血栓栓塞风险差异。结果共纳入2 862例低危房颤患者,女性915例(32.0%),年龄(55.0±10.7)岁。CHA2DS2-VASc评分0分组933例(32.6%),1分组1 401例(49.0%),2分组528例(18.5%)。随访期间(中位随访1.5年,共5 811.82人年)共发生33例血栓栓塞事件,整体年化发生率为0.57%(95%CI 0.40~0.80)。其中CHA2DS2-VASc评分0、12分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数分别为8、1114例,年化发生率分别为0.40%(95%CI 0.20~0.81)、0.39%(95%CI 0.22~0.71)1.34%(95%CI 0.80~2.27)。CHA2DS2-VASc评分2分组(HR=3.53,95%CI 1.48~8.44,P=0.005)及其中年龄65~74岁女性患者(HR=2.67,95%CI 1.63~4.38,P<0.001)血栓栓塞风险显著高于CHA2DS2-VASc评分0分组。结论低危房颤患者中,年龄65~74岁女性血栓栓塞风险较高,对于该类患者可能需要更积极地考虑口服治疗

  • 标签: 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 CHA2DS2-VASc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