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数下颌第一前磨牙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态的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倾斜角度变化的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样本最终纳入正畸患者40例,共含68颗下颌第三磨牙,利用三维测量软件测量分析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及角度。配对t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下颌第三磨牙的位置变化,多元回归分析可能影响其近中倾斜角度变化的因素。结果正畸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近中移动(1.59±3.35) mm (P=0.012),向近中倾斜10.24°±18.82°(P<0.001)。患者治疗前ANB角,下颌平面角,萌出高度(8Cp-X),初始角度(∠78)以及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间隙的变化(ΔD7-Xi)对第三磨牙近中倾斜角度变化(Δ∠78)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2.153,P=0.071)。结论正畸减数下颌第一前磨牙后,下颌第三磨牙有近中移动和近中倾斜角度加大的趋势,临床医师在治疗设计时应综合考量。

  • 标签: 下颌第三磨牙 减数治疗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骨性Ⅰ、Ⅱ类不同垂直向个体下颌前牙皮质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共收集324例个体,其中男性141例,女性183例。测量个体下颌前牙皮质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骨型个体下颌前牙皮质骨厚度与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线性相关分析研究骨性Ⅱ类患者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皮质骨厚度变化趋势。结果高角患者下颌前牙皮质骨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更薄,男、女性Ⅰ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50 mm、1.27 mm和0.35 mm、1.16 mm,低角为0.58 mm、1.82 mm和0.62 mm、1.77 mm(P<0.05,P<0.01),Ⅱ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38 mm、1.14 mm和0.51 mm、1.35 mm,低角为0.83 mm、2.28 mm和0.97 mm、1.93 mm(P<0.001)。且高角患者牙根距离唇舌侧皮质骨距离更近(P<0.05,P<0.01,P<0.001)。在骨性Ⅱ类患者中,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骨皮质厚度变薄(P<0.001)。结论高角患者下颌前牙皮质骨较薄,骨性Ⅱ类患者尤其明显,因此临床上应防止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

  • 标签: 骨型 下颌前牙 皮质骨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评估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间不同的解剖位置关系对正畸减数矫治时第一磨牙近中整体移动及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纳入44例减数前磨牙完成正畸矫治的成年患者,根据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的接触关系分为两组:各牙根均未与窦底接触(isolate from maxillary sinus, IF)组和各牙根均与窦底接触(contacting/protruding into maxillary sinus, CP)组。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及两组间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轴倾角度及牙根体积吸收量。结果IF组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移动距离为(2.56±1.00) mm,牙根为(2.44±1.30) mm;CP组牙冠近中移动距离为(2.73±1.20) mm,牙根为(2.80±0.99) mm。两组患者牙冠与牙根间近中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121、P=0.202)。治疗前后轴倾角度改变在两组患者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CP组(1.72°±4.58°),IF组(0.82°±5.47°),P=0.425]。CP组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体积吸收量[(16.45±9.52) mm3]显著高于IF组[(7.85±4.94) mm3](P<0.001)。结论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窦底接触或突入窦内者可以成功实现水平向穿上颌窦底移动,且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轴倾角度改变与牙根位于窦外组无差异,但牙根吸收明显增加。

  • 标签: 上颌窦底 上颌第一磨牙 牙齿移动 牙根吸收 锥形束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