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置入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的效果。方法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余姚市人民医院为区域内4家市级医院、3家中心卫生院的40名医务人员提供肠梗阻导管置入的理论与操作培训,并辅助开展该适宜技术的临床应用。分析基层医务人员在接受适宜技术培训前、培训后的理论与操作考核结果,以及基层医院应用适宜技术救治急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结果培训前基层医务人员对肠梗阻导管置入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优秀率、合格率分别为10.0%(4/40)、12.5%(5/40),培训后分别为30.0%(12/40)、55.0%(22/40),培训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16.157,均P<0.005);培训前基层医务人员对肠梗阻导管置入操作考核熟练、一般分别为5.0%(2/40)、15.0%(6/40),培训后分别为25.0%(10/40)、52.5%(21/40),培训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75、12.579,均P<0.005)。适宜技术推广期间,基层医院共收治急性肠梗阻患者429例,实施胃管减压218例、肠梗阻导管减压211例,有效率分别为62.8%、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55,P<0.01)。结论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肠梗阻导管置入,能提高急性肠梗阻的临床救治效果。

  • 标签: 肠梗阻 导管,留置 减压 治疗应用 医院,县 医院,乡村 适宜技术 推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品管圈护理模式用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导丝辅助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余姚市人民医院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16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8例。两组患者均实施DSA下导丝辅助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品管圈护理干预,记录患者临床治疗指标,观察肠梗阻导管置入导管意外事件发生情况,评价患者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疗效,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腹部胀痛缓解时间[(2.64±0.31)d]、排气排便恢复时间[(3.28±0.44)d]和气液平面消失时间[(9.24±0.86)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3.32±0.42)d、(4.17±0.50)d、(11.56±1.13)d],日均减压引流量[(597.23±64.75)mL]显著少于对照组[(841.94±91.62)mL](t=5.72、6.61、7.05、11.58,均P < 0.001);研究组患者肠梗阻导管置入导管意外事件总体发生率[0.00%(0/58)]显著低于对照组[10.34%(6/58)](χ2=4.39,P < 0.05),且研究组总有效率[94.83%(55/58)]显著高于对照组[82.76%(48/58)](χ2=4.24,P < 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100.00%(58/58)]显著高于对照组[87.93%(51/58)](χ2=5.47,P < 0.05)。结论品管圈护理模式有助于促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接受DSA下导丝辅助肠梗阻导管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增加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肠梗阻 导管,留置 护理 病人满意度 安全 治疗结果 疾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