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后神经电刺激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患者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PLIF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0 mA组、25 mA组、30 mA组和40 mA组,每组30例。术中通过监测T1(麻醉后)、T2(切皮前)、T3(置入椎间融合器前)、T4(缝合结束)时双下肢股总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分析SEP不同电流刺激强度对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与组内T1时间点比较,4组患者股总静脉、腘静脉T2、T3、T4时间点的血流速度均较高(P<0.05)。与20 mA组、25 mA组同时间点比较,30 mA组、40 mA组的股总静脉血流速度较高(P<0.05)。在T2时间点,30 mA组[(16.68±1.47)cm/s]、40 mA组[(16.86±1.22)cm/s]的腘静脉血流速度较20 mA组[(15.46±0.90)cm/s]、25 mA组[(15.94±1.52)cm/s]高(P<0.05)。T3、T4时间点,30 mA组腘静脉的血流速度高于25 mA组,25 mA组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均高于20 mA组(P<0.05)。20 mA组术毕确诊DVT 2例,术后24 h确诊DVT 2例;25 mA组术毕无DVT发生,术后24 h确诊1例;30 mA组和40 mA组术毕和术后24 h均无DVT发生。结论胫后神经电刺激可以增加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其中以30 mA电流强度的刺激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体感诱发电位 脊柱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与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QLB)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TAPB组和QLB组。术后患者清醒并拔除气管导管后分别行TAPB和QLB,两组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补液量、瑞芬太尼消耗量及使用阿托品的患者例数;观察两组冷感觉消失的平面;记录术后0~6 h、6~12 h、12~24 h及24~48 h PCIA按压次数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补液量、瑞芬太尼消耗量及使用阿托品的患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PB组多数患者冷感觉消失的平面在T10~L1 ,QLB组多数患者冷感觉消失的平面在T7~L1;与TAPB组比较,QLB组患者术后0~6 h、6~12 h和12~24 h时段PCIA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恶心呕吐、眩晕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 0.05)。结论与TAPB相比,QLB可以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且镇痛持续时间更长。

  • 标签: 结直肠癌 腹腔镜治疗 腹横肌平面阻滞 腰方肌阻滞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预防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择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120例,年龄40~70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凝血功能未见常,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和信封法分成3组(n=40):基础预防措施组(A组)、弹力袜组(B组)和SEP监测组(C组)。B组术前1 h穿弹力袜,C组术中进行SEP监测,电流刺激强度25 mA。术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双下肢腘静脉血流速度;于术前1 d、术毕和术后24 h时取静脉血样,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采用超声诊断术中和术后24 h内下肢DVT的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和B组比较,C组双下肢腘静脉血流速度加快,血浆D-二聚体浓度降低,术中下肢DVT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SEP监测作为脊髓电生理监测的同时可有效预防脊椎手术患者下肢DVT的发生。

  • 标签: 诱发电位,躯体感觉 深静脉血栓形成 脊柱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