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足月小样儿伴有消化道出血、发育落后及血小板减少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对患儿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应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对可疑致病基因位点进行患儿及其父母的Sanger测序验证。结果二代测序结果显示,患儿SON基因存在一个c.5751_5754del变异,导致氨基酸发生移码变异(p.V1918Efs*87),患儿父母在该位点均无变异。结论SON基因的杂合变异可能是导致该例患儿ZTTK综合征的遗传学病因。上述发现丰富了SON基因的变异谱,为临床决策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 标签: ZTTK综合征 SON基因 二代测序 Sanger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例特殊面容、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和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病因。方法抽提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患者外显子组基因序列进行检测,Sanger测序验证家系可疑致病位点,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对疑似致病性变异位点进行分析。结果全外显子测序提示患者ADNP基因第5外显子存在c.568C>T (p.Q190X)杂合无义变异,导致蛋白质翻译的提前终止,影响蛋白质功能的正常发挥。经Sanger验证患者父母均不携带该变异。结论该患者被诊断为ADNP基因变异导致的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

  • 标签: 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 ADNP基因 全外显子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临床怀疑为腓骨肌萎缩症的患儿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明确其可能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该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患儿PRX基因(NM_181882)存在c.52G>T(p.Glu18X)和c.1390C>T(p.Arg464X)复合杂合变异,患儿父亲携带c.52G>T杂合变异,母亲携带c.1390C>T杂合变异,表明患儿的2个变异分别遗传自父亲和母亲,c.52G>T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c.52G>T(p.Glu18X)和c.1390C>T(p.Arg464X)均被判定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PM3,PVS1+PM3-Strong+PM2+BS2)。结论PRX基因c.52G>T(p.Glu18X)和c.1390C>T(p.Arg464X)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患儿的致病原因,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PRX基因变异谱。

  • 标签: Charcot-Marie-Tooth病 PRX基因 二代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例在婴儿期出现肛周病变、腹泻及多处肠穿孔的患儿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方法采用新一代外显子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基因变异检测,对家系成员进行疑似致病性变异的Sanger测序检测。结果基因测序检测到IL10RA基因c.301C>T和c.188+1G>A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188+1G>A变异未见报道)。患儿被诊断为IL10RA相关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给予相应治疗并随访16个月。结论患儿确诊为IL10RA相关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新发现的c.188+1G>A变异扩大了IL10RA基因的变异谱。

  • 标签: 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 IL10RA基因 二代测序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1例发育迟缓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对患儿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并抽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静脉血样,应用二代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遗传病疾病相关基因的检测,对可疑变异位点进行保守性及致病性预测,并进行患儿及其父母的Sanger测序验证。结果男,4个月11天,临床表现发育迟缓,四肢肌力低,基因检测示患儿TNPO3基因存在c.1432C>T,为新发现的变异,母亲为携带者。该变异为无义变异,造成蛋白翻译的提前终止,生物学软件预测其具有致病性。结论TNPO3基因的c.1432C>T变异引起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1F,可能是患儿的遗传学病因。这是国内首例病例报道,该病例的发现丰富了TNPO3基因的变异数据库。

  • 标签: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1F 肌无力 KDM5C基因 新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东地区临床分离真菌的菌株分布以及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促进抗真菌药物的合理选择。方法依托于山东省儿童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研究协作网,收集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山东省46所医院1 030例患者的标本,剔除痰液和咽拭子标本,共1 030株真菌。分析菌株来源和类型,并采用微量稀释法进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Whonet 5.6和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真菌中,主要菌株为白假丝酵母菌(38.74%,399/1 030)、热带假丝酵母菌(16.99%,175/1 030)及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6.41%,169/1 030)等。儿童患者的主要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为(52.50%,63/120)、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为(12.50%,15/120)和热带假丝酵母菌(9.17%,11/120)等。成人患者的主要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36.37%,331/910),热带假丝酵母菌为(17.03%,155/910)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5.27%,139/910)等。主要假丝酵母菌在1至3月和8至12月的分离率远高于其他月份。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7.14%和7.43%,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为50.44%。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都有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29.05%、23.29%和48.65%。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3.06%、93.75%、94.44%。光滑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表现出2.33%的剂量依赖性敏感率。对244株血液真菌分析显示,非白假丝酵母菌菌血症占比为70.08%,在涵盖92.22%的病原谱中,氟康唑的敏感率为64.65%,伏立康唑的敏感率为68.88%,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为88.75%,量化后获得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临床治疗真菌菌血症的有效率分别为70.10%、74.69%和96.23%,其中热带假丝酵母菌对伏立康唑的敏感率低于氟康唑。结论主要的真菌为假丝酵母菌属,热带假丝酵母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其他假丝酵母菌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度基本稳定。

  • 标签: 真菌 念珠菌病,侵袭性 耐药性监测 药物敏感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1例全面发育迟缓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提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DNA样本,应用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技术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检测,对可疑变异位点进行患儿及其父母的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基因检测提示患儿GNB1基因存在杂合变异c.239T>C(p.Ile80Thr),父母均未携带该变异,为新发变异。结论GNB1基因的显性杂合变异可能是本例患儿的致病原因。

  • 标签: 常染色体显性智力低下42型 全面发育迟缓 GNB1基因 全外显子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东地区临床分离真菌的菌株分布以及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促进抗真菌药物的合理选择。方法依托于山东省儿童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研究协作网,收集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山东省46所医院1 030例患者的标本,剔除痰液和咽拭子标本,共1 030株真菌。分析菌株来源和类型,并采用微量稀释法进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Whonet 5.6和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真菌中,主要菌株为白假丝酵母菌(38.74%,399/1 030)、热带假丝酵母菌(16.99%,175/1 030)及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6.41%,169/1 030)等。儿童患者的主要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为(52.50%,63/120)、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为(12.50%,15/120)和热带假丝酵母菌(9.17%,11/120)等。成人患者的主要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36.37%,331/910),热带假丝酵母菌为(17.03%,155/910)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5.27%,139/910)等。主要假丝酵母菌在1至3月和8至12月的分离率远高于其他月份。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7.14%和7.43%,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为50.44%。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都有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29.05%、23.29%和48.65%。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3.06%、93.75%、94.44%。光滑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表现出2.33%的剂量依赖性敏感率。对244株血液真菌分析显示,非白假丝酵母菌菌血症占比为70.08%,在涵盖92.22%的病原谱中,氟康唑的敏感率为64.65%,伏立康唑的敏感率为68.88%,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为88.75%,量化后获得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临床治疗真菌菌血症的有效率分别为70.10%、74.69%和96.23%,其中热带假丝酵母菌对伏立康唑的敏感率低于氟康唑。结论主要的真菌为假丝酵母菌属,热带假丝酵母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其他假丝酵母菌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度基本稳定。

  • 标签: 真菌 念珠菌病,侵袭性 耐药性监测 药物敏感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l例表现为特殊面容、智力低下、运动及语言发育迟缓、胼胝体发育不良的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以探讨其遗传学病因。方法抽提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在患者及其父母中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者TCF4基因第11外显子存在c.1357delAinsGGA(p.Thr453GlyfsTer10)杂合变异,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从第453位置起翻译9个氨基酸后终止,产生截短蛋白,影响正常功能。Sanger测序未在患儿父母中发现相同的变异。结论TCF4基因c.1357delAinsGGA杂合变异可能是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患者被确诊为Pitt-Hopkins综合征。

  • 标签: Pitt-Hopkins综合征 TCF4基因 二代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临床表现为发育迟缓、癫痫的患儿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方法对患儿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抽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基因变异检测,并对疑似致病性变异进行患儿及其父母的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的UBE3A基因存在c.1470delA(p.V491Ffs*6)杂合变异,父母均未携带此杂合变异,为新生变异。结论UBE3A基因c.1470delA(p.V491Ffs*6)杂合变异为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 标签: Angelman综合征 UBE3A基因 高通量测序技术 发育迟缓 癫痫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临床疑为3-甲基戊烯二酸(3-methylglutaconic acid, 3-MGA)尿症的患儿的CLPB基因进行变异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进行基因检测,对疑似致病性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儿CLPB基因存在c.1085G>A(p.Arg362Gln)和c.1700A>C(p.Tyr567Ser)复合杂合变异,患儿母亲携带CLPB基因c.1700A>C(p.Tyr567Ser)杂合变异,父亲携带CLPB基因c.1085G>A(p.Arg362Gln)杂合变异,患儿的两个变异位点分别遗传自父亲和母亲。c.1085G>A(p.Arg362Gln)是未报道过的新变异,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会指南评价为可能致病的变异。结论CLPB基因c.1085G>A(p.Arg362Gln)和c.1700A>C(p.Tyr567Ser)复合杂合变异可能为患儿的致病原因,基因测序分析可以明确诊断。

  • 标签: 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Ⅶ型 CLPB基因 尿气象色谱串联质谱 3-甲基戊烯二酸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特殊面容、性发育障碍、怀疑为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缺陷症的患儿及其同症姐姐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姐姐基因组DNA,应用二代外显子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并对疑似致病性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和家系分析。结果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和姐姐的POR基因存在c.1370G>A和c.517-19_517-10delGGCCCCTGTGinsC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517-19_517-10delGGCCCCTGTGinsC变异未见报道。患儿母亲携带POR基因c.517-19_517-10delGGCCCCTGTGinsC杂合变异,父亲携带POR基因c.1370G>A杂合变异,因此两个变异分别遗传自父母。结论POR基因变异分析结果明确了姐弟二人为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缺陷症。新发现的c.517-19_517-10delGGCCCCTGTGinsC变异扩大了POR基因的变异谱。

  • 标签: 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缺陷症 POR基因 性发育障碍 骨骼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以"自幼身材矮小"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患儿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对患儿进行外周血常规染色体G显带核型检测、染色体微阵列检测和高通量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为45,XY,-4[3]/46,XY,r(4)(p16q35)[84]/47,XY,-4,r(4)(p16q25)*2[7]/ 48,XY,-4,r(4)(p16q35)*3[1]/46,XY,dic r(4;4)(p16q35;p16q35)[2]/46,XY,add(4)(p16)[3],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显示患儿染色体4p16.3区域发生647 kb的缺失,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区域包含ZNF141、PIGG、PDE6B、ATP5I、PCGF3和MYL5等6个功能基因。高通量测序未检测到与患儿临床症状相符的致病性/疑似致病性变异。结论综合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1例罕见的4号环状染色体嵌合体综合征。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检测和现代分子遗传学检测各有优缺点,环状染色体的检测需要联合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检查技术和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 标签: 4号环状染色体 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缺失 染色体微阵列 高通量测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临床表现为全面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腭裂、癫痫及四肢肌张力低下的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以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抽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全外显子组基因进行变异检测、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及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患儿NEDD4L基因发生c.2117T>C(p.Leu706Pro)杂合变异,经Sanger验证患儿父母未检出该变异,为一新发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的指南预测c.2117T>C为疑似致病性变异。结论NEDD4L基因c.2117T>C(p.Leu706Pro)变异可能为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 标签: 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7型 NEDD4L基因 基因变异 二代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表现为全面发育落后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对患儿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应用二代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基因的检测,对可疑变异位点进行保守性及致病性预测,并进行患儿及其父母的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发育迟缓,独坐不稳,不能区分生熟人。基因检测示患儿SLC19A3基因存在c.448G>A和c.169C>T,二者均为未见报道的变异,两个变异位置编码的氨基酸为蛋白的保守位点,生物学软件预测具有致病性。结论SLC19A3基因的c.448G>A和c.169C>T复合杂合变异丰富了SLC19A3基因的变异数据库,该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引起生物素-硫铵素反应性基底节病,可能导致患儿发病。

  • 标签: 生物素-硫铵素反应性基底节病 发育迟缓 SLC19A3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表现为癫痫、语言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轻度迟缓的女性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并提取基因组DNA,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检测,对疑似致病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患儿SMARCA2基因存在c.3592G>A(p.V1198M)杂合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为致病性;在患儿父母的外周血DNA中未发现相同的变异。结论该患儿被确诊为SMARCA2基因杂合变异所致的Nicolaides-Baraitser综合征。

  • 标签: Nicolaides-Baraitser综合征 SMARCA2基因 高通量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表现为精神发育迟滞、语言运动发育迟缓的患儿进行临床及遗传学分析。方法对患儿进行常规染色体G显带核型以及高通量测序分析,对疑似致病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患儿ASXL3基因存在c.4090G>T(p.Gly1364X)杂合变异,其父母均未携带相同变异,为新生变异。结论ASXL3基因c.4090G>T(p.Gly1364X)变异可能是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 标签: Bainbridge-Ropers综合征 ASXL3基因 发育迟缓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例全面发育落后的婴儿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明确其病因。方法采集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病史,应用实验室检查、遗传代谢病筛查和新一代测序技术对该家系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结果先证者临床表现为对声音反应不灵敏,竖头不稳,不能翻身、逗笑,不认识母亲。实验室检查血乳酸、血糖等正常,尿有机酸中3-甲基戊烯二酸、3-甲基戊二酸水平增高,提示为"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可能"。头颅磁共振扫描显示胼胝体压部T1W信号偏低,髓鞘化落后于月龄。高通量测序发现CLPB基因存在复合杂合变异c.1085G>A和c.1700A>C,分别遗传自父亲和母亲,二者均为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标准,两个变异均预测为疑似致病变异。结论该患儿可能为CLPB基因变异引起的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Ⅶ型。高通量测序技术为分析该类疾病提供了有力的诊断工具。

  • 标签: 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 CLPB基因 新一代测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临床表现为竖头不稳、四肢肌张力低下的女性患儿进行遗传学分析,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对患儿进行临床检查,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和姐弟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检测,对疑似致病性变异进行患儿及其父母的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结果基因测序显示患儿CHRND基因存在c.354C>A(p.N118K)杂合变异,未在其父母及姐弟外周血中发现该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为可疑致病性变异。文献检索发现与已报道病例表型极为相似。结论该患儿确诊为CHRND基因杂合变异引起的慢通道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3A型,这在国内尚未见报道,二代测序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 标签: 慢通道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 CHRND基因 二代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