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固定失效特点并根据"杠杆-平衡-重建"理论分析可能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1999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失效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43~92岁[(74.1±11.5)岁]。髓外固定17例(髓外固定组),髓内固定23例(髓内固定组)。记录固定并发症类型(固定切出、髋翻畸形、固定退出、股骨颈短缩和固定断裂等)。基于"杠杆-平衡-重建"理论,固定术前、术后的力臂变化和支点外移,测量术前、术后固定失效后股骨近端的动力臂和阻力臂长度。结果40例患者中,发生固定切出18例,髋翻畸形37例,固定退出29例,股骨颈短缩37例,固定断裂3例。髓外固定组:正常股骨近端动力臂长度为(8.0±1.0)mm,阻力臂长度为(59.4±10.9)mm;固定后动力臂长度为(72.7±21.7)mm,阻力臂长度为(8.9±7.4)mm;固定失效后动力臂长度为(50.3±14.9)mm,阻力臂长度为(33.6±17.6)mm。髓内固定组:正常股骨近端动力臂长度为(6.7±0.6)mm,阻力臂长度为(49.8±9.9)mm;固定后动力臂长度为(51.5±7.0)mm,阻力臂长度为(19.8±5.9)mm;固定失效后动力臂长度为(41.6±9.6)mm,阻力臂长度为(32.4±7.7)mm。各组正常股骨近端与固定后的动力臂、阻力臂长度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及其失效后股骨近端的动力臂、阻力臂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后髓外固定组动力臂长度显著大于髓内固定组(P<0.05),固定失效后髓外固定组动力臂短缩大于髓内固定组(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外、髓内固定术后重建支点发生外移,固定失效后动力臂均发生短缩。"杠杆-平衡-重建"理论有助于分析并发症原因。髓外固定后力臂比髓内固定更长,因此也更容易发生固定失效。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术后并发症
  • 作者: 熊晨 张立佳 葛蒙 杨杰 张晓萌 陈小锋 王艳华 张一 张殿英 张英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创伤救治与神经再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4,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北京 100005,临沂市河东区人民医院骨科,临沂 276034,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骨科,天津 300450,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骨科智能器材实验室,石家庄 050051 中国工程院,北京 100088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杠杆平衡重建理论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失效原因及DHS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采用DHS固定治疗的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22例,女10例;年龄为34~91岁,平均67.7岁;骨折AO分型:31-A1型15例,31-A2型13例,31-A3型4例。根据杠杆平衡重建理论,从骨折线与固定的关系确定术后支点的位置,并测量骨折固定术后的内侧力臂和外侧力臂。将32例患者根据固定术后支点位置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13例,支点在髓腔中心及以内,B组19例,支点在髓腔中心外。比较两组患者的固定失效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15例患者发生固定失效:头颈螺钉切割但均未穿透2例,退钉8例,髋翻畸形10例,股骨颈短缩畸形15例。两组患者除骨折AO分型外其余术前一般资料及固定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的内侧力臂(动力臂)长度平均为51.12 mm(39.4~57.9 mm),外侧力臂(阻力臂)长度平均为23.37 mm(15.1~31.0 mm),3例患者术后发生固定失效;而B组患者的内侧力臂(动力臂)长度平均为63.71 mm(52.3~74.5 mm),外侧力臂(阻力臂)长度平均为9.94 mm(3.1~18.3 mm),12例患者发生固定失效,两组患者固定失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固定术后发生失效与术后重建的支点位置有关。DHS仅适用于骨折线(重建后支点)靠近髓腔中心及其内侧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而不适合应用于骨折线(重建后支点)靠近髓腔外的骨折类型。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内固定失效 杠杆平衡重建理论
  • 简介:摘要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常见,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固定和尽早行康复锻炼,以防止卧床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常用的固定系统在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失败案例并不鲜见。笔者认为,人体正常股骨近端解剖类似于杠杆结构,其支点应位于张力骨小梁与压力骨小梁交汇点处。由于此支点靠近身体中轴,故能承受体重并完成各向活动。股骨转子间骨折破坏了股骨转子张力和压力骨小梁及股骨近端的生理杠杆,使压应力与张应力失衡、支点消失而形成髋翻。以往多种手术方式都是根据股骨矩与外侧壁的骨折形态进行固定,无法恢复股骨近端"杠杆-支点"的平衡,无法重建生理支点,导致固定失败。笔者回顾既往关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相关文献,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的原因,并基于股骨近端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首次提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应遵循"杠杆-支点平衡"关系。"杠杆-支点平衡"理论的提出,能很好地解决以往内固定系统存在的问题,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开启一个新的方向。

  • 标签: 股骨骨折 外科手术 生物力学 杠杆支点平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普外科常规手术术后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抽选我科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36例常规手术患者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术后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患者恢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常规手术术后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普外科 常规手术 术后护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