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评价颌面部隐蔽切口入路内镜辅助下颈部良性肿瘤切除的新术式。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颈部良性肿瘤患者17例(颏下区3例,下颌下区2例,腮腺后下极9例,胸锁乳突肌上区1例,胸锁乳突肌中区1例,胸锁乳突肌下区1例)。术前行CT检查,评价肿瘤大小、边界、形态、性质,根据肿瘤所在区域设计不同部位隐蔽切口,颏下区及下颌下区选用口内前庭沟入路,腮腺后下极及胸锁乳突肌区选用耳后隐蔽小切口入路。术中采用自制的"口腔手术用造腔装置"辅助牵拉完成颈部"造腔",内镜辅助下将完整摘除,术后每3个月定期随访。结果所有手术均按预期完成,术后3个月复查时,视觉模拟量表平均为9.3分,患者对切口设计及手术整体效果均表示满意,术后1~15个月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采用隐蔽切口入路内镜辅助颈部良性切除是一种切口不明显、具有良好美容效果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内窥镜 口腔前庭沟切口 耳后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总结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9年10月经病理证实的13例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X线、CT和MRI,分析影像学表现包括:发病部位、骨质破坏情况、病变内的骨质密度、病变区的MR信号特点及周围侵袭性特点。结果13例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为2~52岁,中位年龄27岁。本组13例的发病部位是长骨8例,髂骨3例,椎体及跟骨各1例。长骨常见于干骺端,可累及骨干及骨端。丝瓜瓤型6例,溶骨型3例,混合型3例,骨旁型1例。病变区内的CT值30~60 Hu(6例CT值大于45 Hu)。具有MRI检查的8例患者中5例表现为T1WI呈不均匀等或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等或高信号,其内可见T1WI、T2WI均为低信号区域;3例病变区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13例DFB中9例病变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结论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具有侵袭性,以丝瓜瓤型多见,病变区存在T1WI、T2WI均为低信号,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标签: 骨肿瘤 纤维瘤 结缔组织增生 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动态CT扫描探索声带麻痹患者喉部软组织三维形态的动态变化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二嗓音科的单侧声带麻痹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29~75岁)和健康受试者10名(男5名,女5名,年龄25~58岁),行喉部动态CT Cine电影序列扫描,获得受试者从吸气到发音过程中喉部运动的10个动态序列影像,结合声门区面积和环状软骨位移的动态变化将获得的动态序列影像划分为吸气相和发音相、开相和闭相,分别测量各个相位声带长度、宽度、厚度和声带下方收敛角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单侧声带麻痹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声带的三维形态参数。结果健康受试者从吸气到发音的过程中,吸气相和发音闭相声带形态相对稳定,发音开相和开闭相变换时,声带形态变化明显,长度变长(1.19±0.10)mm,宽度变宽(2.19±0.17)mm,厚度变薄(2.66±0.56)mm,声带下方收敛角度变小(31.45±4.78)°。声带麻痹组与健康受试组比较,开相时,声带麻痹组患侧声带的厚度比健康受试组薄(t=10.25,P<0.001),宽度较健康受试组大(t=5.25,P<0.001);闭相时,声带麻痹组患侧声带下方收敛角度较健康受试组大(t=4.41,P=0.001),健侧声带宽度比健康受试组大(t=2.54,P=0.026),其他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喉部动态CT扫描为吸气到发音过程中喉部软组织三维形态动态变化的客观定量测量提供了一种简便、无创的方法。吸气到发音过程中,失神经支配的单侧声带麻痹患者的声带下方收敛角度与声带厚度较健康受试组发生特征性的动态变化。闭相时健侧声带的宽度可用于评估其代偿功能。

  • 标签: 声带麻痹 动态CT Cine电影模式 声带下方收敛角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对ⅢB~Ⅳ期结直肠癌患者肿瘤标志、血管生成及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ⅢB~Ⅳ期结直肠癌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化疗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阿帕替尼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缓解率及骨髓抑制发生率,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242(CA24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微血管密度(MVD)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缓解率高于对照组[86.7%(26/30)比6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6,P=0.037)。治疗后,观察组CEA、CA199、CA242水平[(3.1±0.8)ng/ml、(112±17)U/ml、(27±6)U/ml]均高于对照组[(6.6±1.1)ng/ml、(169±22)U/ml、(39±7)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209、-11.102、-7.384,均P<0.01);观察组VEGF水平及MVD[(41±5)ng/ml、18±3]均低于对照组[(80±7)ng/ml、3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161、-13.529,均P<0.01)。观察组骨髓抑制发生率为10.0%(3/30),对照组为6.7%(2/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可进一步提高ⅢB~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近期疗效,降低肿瘤标志水平,抑制血管生成,且不增加骨髓抑制的发生。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肿瘤标志,生物学 血管生成 骨髓抑制 阿帕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