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当位于“”之后表达时段概念的名词短语的句法位置发生变化后,方位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于是逐渐向事态助词演变。事态助词“”在南北朝时期、最晚到隋代已经正式确立。唐代以后,动态助词“”也开始大量出现,在某些语境中它也可以转化为事态助词“”,这加速了事态助词“”的语法化进程。

  • 标签: “来” 方位词 事态助词
  • 简介:文章对东汉至唐五代时期频繁使用的"+N"格式中的""进行了讨论,认为此处的""在丧失了指别功能以后,既没有发展成第三人称代词,也不是第三人称代词的虚指用法,而是发展成了定冠词(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了标补词),其语法功能是使N的所指获得一定的有定性。这一论断不仅能够对现代汉语中"+N"和"N+"两种格式何以在句法分布和表达功能两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做出合理解释,还能够对"+N"格式中的""在虚化为标补词以后仍表强调语气做出有效解释。

  • 标签: 东汉至唐五代 “他+N” 语法功能 定冠词
  • 简介:文章把现代汉语“X”式合成词分为四类:“古来”类、“从来”类、“后来”类、“想来”类。这四类“X”内部结构不同,历史来源也不同。具体来说,“古来”类来源于汉语史上表时间的方位短语“自/从X以来”,出于语言的经济原则,“自/从X以来”缩略为“X”;“从来”类来源于汉语史上具有名词功能的短语“所X”,“X”和“”本不在同一结构层次上,由于经常相邻出现,逐渐跨层词汇化为双音词;“后来”类直接从动词性偏正短语“X”词汇化而来,不像前两类“X”经过了形式上的缩减过程;“想来”类来源于动趋式“X”的泛化,“”逐渐由趋向动词(作补语)虚化为类词缀。

  • 标签: 合成词 结构 差异 来源 词汇化 语法化“X来”
  • 简介:关于旁指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之间的界限,由于以往的研究缺少一个公认的、便于操作的客观判别标准,因而大家在判断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年代时陷入了困局。文章认为,“”是在单独用作主语和宾语这种句法环境中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的,后来才扩展到了定语位置,这是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机制。因此,如果“”回指其前面出现的某个特定的指人名词,而且又充当句子的主语,那么就可以认定“”发展成了第三人称代词,即这两个语义句法条件可以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判别标准。

  • 标签: 第三人称代词 产生年代 判别标准
  • 简介:在上古汉语中,当指示词"之"既充当主句中动词的宾语,同时又预示后面的从句所要表达的信息时,这种句子便是预指主从句,预指主从句是上古汉语主从句的一种重要类型。虽然预指主从句中的"之"字具备了向引导宾语从句的标补词的方向发展的句法条件,但由于预指代词"之"字没有真正扩展到动态的命题句或事件句中,这极大地制约了它的虚化进程,导致它一直保留着较为明显的指代,因而它向标补词演变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并未完成。

  • 标签: 上古汉语 指示词 “之” 预指性主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