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冠状动脉受累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预后。方法2016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断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并接受手术治疗的41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358例,女57例;年龄(51.2±10.7)岁。根据术中冠状动脉开口探查结果,冠状动脉未受累组342例,冠状动脉受累组73例。通过查阅病区病历系统来收集冠状动脉受累组患者的受累分型、部位及冠状动脉处理方式等资料。同时回顾性地收集两组患者间的术前基线资料、手术资料及预后结果。通过χ2检验、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冠状动脉受累组结果:73例(17.6%,73/415)合并冠状动脉受累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单纯左冠受累者8例(11.0%,8/73),右冠受累48例(65.8%,48/73),左冠+右冠同时受累17例(23.3%,23/73)。73例患者的90根冠状动脉受累分型情况:Neri A型47根(52.2%,47/90),Neri B型33根(36.7%,33/90),Neri C型10根(11.1%,10/90)。Neri B/C型冠状动脉受累者大多采用人工血管冠状动脉置换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组间比较,相对于冠状动脉未受累组患者,冠状动脉受累组患者术前CK-MB、D-二聚体水平更高,主动脉瓣受累程度更重。手术资料对比提示,冠状动脉受累组患者同期处理主动脉根部的比例更高,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更长,破口位于升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的比例亦更高。冠状动脉受累组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受累组(12%对4%),术后更易合并心功能衰竭(5%对1%)和肾功能衰竭(26%对13%)。结论相对单纯A型夹层患者而言,合并冠状动脉受累的A型夹层患者更多见于破口位于主动脉近端的夹层患者,同时更易合并严重的主动脉瓣受累。冠状动脉处理方法包括直接缝合固定、冠状动脉置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其中Neri A型大多可通过直接缝合方式固定冠状动脉开口,Neri B/C型则多需置入人工血管或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受累患者手术死亡比例更高,术后更易发生心肾功能衰竭。

  • 标签: A型主动脉夹层 冠状动脉受累 手术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鉴定中国南方人群散发性胸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的致病基因,并分析其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分析226例无明确家族史的胸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患者的11个主动脉相关基因,并对其近亲属进行一代验证。收集先证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综合征表型、累及主动脉根部、主动脉最大直径、D-二聚体浓度等,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在226例先证者中共检测到106个突变位点,基因阳性率44.69%(101/226)。明确致病性突变16个,可能致病性突变18个,意义未明性突变71个。超过一半的突变位点来自非综合征型主动脉人群,其中FBN1基因仍是最常见的致病基因。致病性突变携带者发病年龄较小、女性比例较高、主动脉直径更大,易表现为Stanford B型夹层及重度主动脉瓣反流。意义未明性突变携带者更易出现胸主动脉瘤。具有综合征、夹层伴有动脉瘤表型会增加基因突变携带的可能性,而D-二聚体浓度及累及主动脉根部无明显影响。结论中国南方人群散发性主动脉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其临床表型与突变基因、致病等级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非综合征型患者中尤为显著。发病年龄越早,越易携带FBN1、ACTA2基因,胸主动脉直径越大,越易携带致病性突变。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瘤 基因突变 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标准开放-腔内血管杂交手术(hybrid open-endovascular repair,HOER)与Viabahn开放性血运重建术(Viabahn open revascularization technique,VORTEC)+HOER手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A)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9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1例进行了标准HOER手术和12例进行了VORTEC+HOER手术的TAA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VORTEC+HOER手术组术中肾缺血时间显著低于标准HOER手术组[(9±3) min比(15±6) min,P<0.05]。标准HOER手术组术后第一天血清肌酐升高程度显著高于VORTEC+HOER手术组[(1.68±0.79) µmol/L比(1.05±0.06) µmol/L,P<0.05]。标准HOER手术组中5例发生了急性肾损伤(5/21,24%),而VORTEC+HOER手术组中没有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0/12,0)。结论TAAA杂交手术中运用VORTEC技术可以显著降低术中肾缺血时间和术后血清肌酐的升高程度,从而降低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

  • 标签: 主动脉瘤,胸 主动脉瘤,腹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COOK-ZFEN定制支架治疗短瘤颈腹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按短瘤颈腹主动脉瘤及COOK-ZFEN定制支架标准纳入的5例接受开窗式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短瘤颈腹主动脉瘤患者,年龄(69±11)岁,开窗支架定制时间4~6周,腹主动脉瘤最大直径(60.8±14.0) mm,平均肾下瘤颈直径(26.0±2.6) mm,平均锚定区长度(6.4±2.2) mm。技术成功率100%,中位随访时间6.8个月。术中无内脏血管丢失及支架移位,围手术期无死亡,无其他重大并发症。内漏情况:单纯Ⅱ型内漏3例,少量单纯Ⅲ型内漏1例,4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内漏消失,1例合并Ⅱ型漏和Ⅲ型漏,所有患者内脏血管及分支支架均通畅。结论定制开窗支架治疗短瘤颈腹主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中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

  • 标签: 主动脉瘤,腹 支架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Ⅱ期经假腔隔绝(false lumen endovascular occlusive repair,FLEVOR)促进主动脉重构的早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本中心收治的主动脉夹层Ⅰ期近端修复术后Ⅱ期行FLEVOR手术的患者,观察其临床转归、假腔血栓化以及主动脉重构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例患者,年龄(51.3±14.9)岁。4例既往因Stanford A型夹层行开放手术,8例B型夹层近端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距近端修复术的时间范围为3个月至16年。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未观察到内脏缺血、截瘫或院内死亡。中位随访时间16.7个月,3例患者假腔存在血流灌注,8例患者假腔完全血栓化,72.7%的患者腹主动脉最大径减小。结论FLEVOR手术能够有效经假腔隔绝血流,诱导假腔血栓化,促进主动脉重构,同时保护脊髓和内脏动脉血供,减少Ⅱ型内漏返血。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血管内手术 远端瘤样扩张 主动脉重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急性血栓形成(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complicated with acute thrombosis, ASOCAT)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9年5月我中心收治的30例ASOCA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的病程为(9.5±5.2)d,平均ASO病程为(2.1±1.4)年。13例为主髂段病变(Ⅰ型),17例为股腘段病变(Ⅱ型)。28例患者行单纯腔内治疗,1例行切开取栓+溶栓+支架复合手术,1例行主-双侧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手术。围手术期死亡1例。24例患者获随访(16.3±16.1)个月。1例死亡,6个月内膝上截肢2例。1年内远端股浅动脉再闭塞2例。Ⅰ型和Ⅱ型患者的1年内再狭窄/闭塞率分别为12.5%和21.4%。Ⅰ型患者6个月和1年无截肢生存率均为87.5%;Ⅱ型患者分别为92.8%和85.7%。结论对ASOCAT患者合理选择开放、腔内或者复合手术,去除急性血栓、暴露和纠正慢性病变,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外科手术 急性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弓上分流术对脑氧饱和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至12月,连续2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接受Hybrid治疗,包括弓上分流(右腋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手术,其中弓上分流术由单一术者完成。分别测定麻醉后(T1)、左颈总动脉阻断时(T2)、弓上分流术后(T3)3个时间点左、右脑氧饱和度(rScO2);测定术前(t1)、术后(t2)左、右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及阻力指数(RI)。结果左侧脑氧饱和度在T1、T2、T3时间点分别为0.62±0.01、0.54±0.01和0.62±0.01,T2和T1、T3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T1与T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颈总动脉PSV在t1、t2时间点为(0.91±0.11)m/s、(0.76±0.09)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1)。左颈总动脉RI在t1、t2时间点为0.83±0.06、0.93±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5)。结论弓上分流术中短时间阻断一侧颈总动脉,术侧脑氧饱和度会发生一过性降低,术后脑氧代谢变化能够完全恢复。弓上分流术改变了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原有解剖结构,但是颈动脉血流动力学不会发生显著改变。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Hybrid治疗策略中,采用右腋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分流术式,能够避免阻断双侧颈总动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弓上分流 脑氧饱和度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术后诊断的意外胆囊癌(ID-GBC)与术前诊断的疑似胆囊癌(PS-GBC)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率方面的差异,评估术后ID-GBC患者从胆囊切除到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276名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效果和预后情况。结果术后ID-GBC患者累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8%、52.2%和33.0%)明显优于PS-GBC组(57.5%、25.7%、16.6%,P<0.05)。对术后ID-GBC患者行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分期、肝脏受侵犯和从胆囊切除术到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是影响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根据再次手术的时间,将80例术后ID-GBC患者分为2周之内、2周至1个月和1个月以上3组,结果显示2周之内再手术患者的总生存期(OS)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而2周至1个月组和超过1个月再手术组患者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ID-GBC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术前诊断的疑似胆囊癌组。在综合评估有望获得根治性手术切除时,ID-GBC患者两周内接受再次手术是一项较好的治疗策略。

  • 标签: 胆囊肿瘤 预后 意外胆囊癌 治疗策略 再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Shamblin Ⅱ/Ⅲ型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风险与肿瘤大小的关系及手术治疗的远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1年4月至2017年12月88例Shamblin Ⅱ/Ⅲ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远期随访。结果1例患者围手术期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因血管神经并发症的风险高暂停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率1%。其余85例患者成功切除病灶共87侧,包括13例Shamblin Ⅱ型和74例Shamblin Ⅲ型,2例患者切除双侧颈动脉体瘤。肿瘤直径中位数为3.0(1.2~5.5)cm,出血量200(0~2 500) ml,手术时间为162(85~430)ml,住院时间为10(6~28)d,术中血管干预72例,神经并发症33例。统计学分析显示肿瘤大小与术中出血量(R=0.35,P<0.01)、手术时间(R=0.54,P<0.01)、神经并发症(OR= 1.72,95%CI 1.08~2.73,P=0.02)和血管干预(OR=2.69,95%CI 1.27~5.69,P=0.01)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共有4例患者诊断为恶性颈动脉体瘤,3例分别于随访第1、5、7年复发。结论颈动脉体瘤Shamblin Ⅱ/Ⅲ型患者应尽早干预以减小手术难度,降低血管及神经并发症风险。恶性颈动脉体瘤患者应加强远期随访以及时发现肿瘤复发。

  • 标签: 颈动脉体瘤 血管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