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R)联合预后营养指数(PNI)对可切除胃癌(rG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如皋医院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rGC患者158例,随访截至2020年5月或患者死亡。术前计算AGR、PNI,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AGR、PNI最佳预测界值,并进行分组。分析AGR联合PNI(AGR-PNI)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总生存率,并进行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ROC曲线分析表明AGR、PNI最佳预测界值分别为1.19、43.70,AGR-PNI判断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大于AGR、PNI(Z = 2.596,P = 0.009;Z = 2.403,P = 0.016)。基于AGR、PNI的最佳预测界值,对患者进行AGR-PNI评分并分组:0分组(AGR ≥ 1.19、PNI ≥ 43.70,75例),1分组(AGR ≥ 1.19、PNI < 43.70,或AGR < 1.19、PNI ≥ 43.70,55例),2分组(AGR < 1.19、PNI < 43.70,28例)。三组年龄、性别构成、肿瘤直径、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0岁比< 60岁,HR = 1.878,95% CI 1.011~3.491,P = 0.046)、TNM分期(Ⅲ期比Ⅰ期,HR = 2.148,95% CI 1.074~4.296,P = 0.031)、组织分化程度(中等或好比差,HR = 0.399,95% CI 0.211~0.753,P = 0.005)、AGR-PNI(2分组比0分组,HR = 2.729,95% CI 1.303~5.715,P = 0.008)是影响rGC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GR-PNI可作为rGC患者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AGR-PNI高分组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 标签: 胃肿瘤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 预后营养指数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临床特征,初步探讨不同临床分型肝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纳入2020年1月23日到2020年2月8日7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定点医院连续收治的确诊病例。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进行临床分型(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定性资料采用频数和率表示。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性分析采用秩和检验。结果纳入了符合标准的32例确诊病例,轻型或普通型28例(87.50%),重型或危重型4例(12.50%)。4例(12.50%)患者合并有1项基础疾病(支气管哮喘、冠心病、恶性肿瘤、慢性肝脏疾病各1例),1例(3.13%)患者同时合并有高血压和恶性肿瘤。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总队列病例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分别为26.98(16.88~46.09)U/L和24.75(18.71~31.79)U/L,白蛋白(Alb)和总胆红素(TBil)分别为39.00 (36.20~44.20) g/L和16.40 (11.34~21.15) μmol/L。轻型或普通型亚组的ALT和AST分别为22.75 (16.31~37.25) U/L和23.63 (18.71~26.50)U/L,其中ALT > 40 U/L有6例(21.00%),AST > 40 U/L有1例(3.60%);Alb和TBil分别为39.70 (36.50~46.10) g/L和15.95 (11.34~20.83) μmol/L。重型或危重型亚组的ALT和AST分别为60.25 (40.88~68.90) U/L和37.00 (20.88~64.45) U/L,其中ALT > 40 U/L有3例(75.00%),AST > 40 U/L有1例(25.00%);Alb和TBil分别为35.75 (28.68~42.00) g/L和20.50 (11.28~25.00) μmol/L。结论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结果提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肝功能损伤在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中少见,而在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中多见。因此,应当加强对重症患者治疗期间的肝功能监测评估。

  • 标签: 肝功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肝功能减退 临床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高原暴露的健康人群血清骨桥蛋白(OPN)水平肺动脉收缩压(sPAP)的关系。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于2013年6月在重庆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入选健康受试者94人,年龄18~30岁,均为男性,均久居平原(海拔<500 m)。所有受试者均从重庆(海拔400 m,平原)乘汽车以阶梯习服的方式经7 d到达理塘(海拔4 100 m,高原)。基线数据采集在受试者出发前48 h内完成,受试者乘汽车到达理塘后2~7 h内完成高原数据采集。采集的数据包括受试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OP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间接估测受试者sPAP。根据纳入人群急性高原暴露后测得的sPAP值将人群分为3组,即低值组[sPAP值26.8~32.3 mmHg(1 mmHg=0.133 kPa)](n=31)、中值组(sPAP值32.4~37.4 mmHg)(n=32)和高值组(sPAP值37.5~55.6 mmHg)(n=31)。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急性高原暴露后人群OPN和SOD水平sPAP的相关性。结果急性高原暴露后,纳入总体人群的sPAP显著升高(P<0.001)。sPAP低值组、中值组及高值组人群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汉族占比、有吸烟史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高原暴露后,总体人群的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均较平原时显著增加(P均<0.05),血氧饱和度(SpO2)显著降低(P <0.05);不同sPAP亚组人群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较平原时显著增加(P均<0.05),SpO2均较平原时显著降低(P <0.05)。高值组人群平原收缩压高于低值组和中值组(P均<0.05),而高值组人群平原舒张压也高于低值组(P<0.05)。急性高原暴露后,纳入总人群的血清OPN水平显著增加[27.9(22.5,34.0)μg/L比25.6(18.4,33.1)μg/L, P<0.05],而SOD、丙二醛水平无明显变化(P均>0.05)。急性高原暴露后,高值组人群血清OPN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低值组(P<0.05)。急性高原暴露后,人群血清SOD水平呈现出随着sPAP升高而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高原暴露后纳入总人群的血清OPN水平sPAP呈正相关(r=0.32,P=0.002),而血清SOD水平sPAP呈负相关(r=-0.22,P=0.032)。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原血清OPN(β=0.310,P=0.002)及高原血清SOD(β=-0.199,P=0.043)高原sPAP独立相关。结论急性高原暴露后人群血清OPN水平sPAP呈独立正相关,OPN有望成为急性高原暴露人群肺动脉压力升高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肺循环 骨桥蛋白质 急性高原暴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及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增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长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绝经后女性患者160例,根据疾病不同分为子宫内膜息肉组(83例)、卵巢切除组(42例)、正常绝经组(35例)。对三组的COX-2、ER、PR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三组COX-2在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ER在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PR在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分析COX-2、ER、PR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增高的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息肉组中COX-2在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16.9%、30.1%)高于正常绝经组(0.0%、11.4%)、卵巢切除组(4.8%、7.1%)(χ2=4.568、5.806,均P<0.05);三组ER在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333、1.412,均P>0.05);子宫内膜息肉组PR在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低于正常绝经组、卵巢切除组(χ2=4.890、5.022,均P<0.05);COX-2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增高呈正相关(r=4.335,P<0.05),PR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增高呈负相关(r=-4.256,P<0.05),ER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增高无明显相关性(r=1.203,P>0.05)。结论COX-2、PR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及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增高有明显的关系,而ER无明显相关,因此,对患者的COX-2、PR水平进行检测,有利于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标签: 绝经后期 子宫内膜 息肉 子宫内膜肿瘤 环氧合酶2 受体,雌激素 孕激素类 女(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