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治疗股骨近端良性骨肿瘤病理骨折时应用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54例股骨近端良性骨肿瘤病理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参照组(锁定解剖钢板)和实验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每组27例。对比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下肢功能评分。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功能没有明显差别(P>0.05);实验组治疗后明显比参照组高(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进行内固定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缩短负重时间,加快骨折愈合速度,减少疾病对患者的影响。

  • 标签: 内固定 股骨近端 骨折 骨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利用MRI进行诊断,并分析其效果以及检出率。方法:选取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分别施于CT检查(对照组)和MRI检查(观察组),以临床穿刺活检的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最终的诊断结果。结果:通过不同的检查方式后,将两组病人的诊断效果以及检出率进行对比,从结果中可以看到观察组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MRI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诊断效果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反牵引技术辅助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失访者10例,根据复位方式的区别,将其分为双反牵引复位组与牵引床复位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各项指标间的差异。结果70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率87.5%,平均随访14个月。男性31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83.8±0.5)岁。双反牵引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中骨折复位时间、术中透视次数[(76±11)min,(80±90)ml,(12±3)min,(20±2)次]少于牵引床组[(85±13)min,(100±104)ml,(25±3)min,(25±3)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24,P=0.043;t=-1.773,P=0.037;t=1.362, P=0.041;t=-2.757,P=0.035),双反牵引复位组术后1、3个月患侧髋、膝功能评分明显优于牵引床复位组(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髋膝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反牵引复位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便,复位质量高,对周围组织血运保护好、时间短、康复快,近期疗效优。

  • 标签: 髋骨折 双反牵引 微创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单发肝癌微血管侵犯(MVI)患者的疗效及术后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9年7月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12例单发肝癌MV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2例采用精准肝切除术治疗,60例采用传统肝切除术治疗,根据术后肝切缘病理结果将采用精准肝切除术治疗患者分为肝切缘阴性组(n=129)和肝切缘阳性组(n=23)。比较精准肝切除术和传统肝切除术的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并发症、无瘤生存率等情况;比较肝切缘阴性组和阳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术后肝切缘阳性的因素;构建预测术后肝切缘阳性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对比采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结果精准肝切除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切缘阳性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术后6个月的AFP转阴率、术后1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28.62±38.74) min、(496.83±59.76) mL、(15.28±3.61) d、15.13%(23/152)、3.95%(6/152)、81.58%(124/152)、67.11%(102/152),传统肝切除术分别为(315.29±40.95) min、(681.46±58.27) mL、(23.87±4.65) d、28.33%(17/60)、21.67%(13/60)、66.67%(40/60)、46.67%(28/60),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精准肝切除术术后肝切缘阳性与肿瘤最大直径、脉管瘤栓、TNM分期、BCLC分期、肝硬化、术后2个月AFP、肿瘤距离切缘的距离有关(OR=3.645、5.248、4.285、4.462、3.883、3.964、3.872;95%CI:2.875~4.415、4.426~6.070、3.271~5.299、3.354~5.570、3.062~4.704、3.248~4.680、2.987~4.757;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最大直径>5 cm、脉管瘤栓、TNM分期Ⅲ期、BCLC分期C期、肝硬化、术后AFP≥20 μg/L、肿瘤距离切缘的距离<1 mm均是导致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单发肝癌MVI患者术后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OR=6.685、8.425、7.758、7.854、7.124、7.246、6.926;95%CI:5.828~7.542、7.6385~9.212、6.926~8.590、7.062~8.646、6.583~7.665、6.618~7.874、6.028~7.824;P<0.05),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的区分度较好,准确度较高。结论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单发肝癌MVI患者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肝切缘阳性率低、术后无瘤生存率高等优势,构建患者术后切缘阳性的风险预测模型可为临床上提高患者生存率提供参考。

  • 标签: 肝切除术 肝肿瘤 危险因素 微血管侵犯 切缘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