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肢端肥大症患者血清骨源性激素骨钙素脂质运转载蛋白2(LCN2)水平变化,及其在肢端肥大症糖代谢异常发生中可能作用。方法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2016年12月至2018年8月确诊肢端肥大症患者50例(随访资料完整术后患者41例),同期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匹配正常对照者30名。分析骨钙素及LCN2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肢端肥大症患者骨源性激素与糖代谢指标相关,以及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功能变化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者相比,肢端肥大症患者骨钙素水平明显升高[(55.45±34.02对19.46±6.69)ng/ml, P<0.01],LCN2水平显著下降[(34.15±9.95对57.50±29.75)ng/ml, P<0.01],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增加(P<0.01),而稳态模型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及葡萄糖耐量试验0~120 min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NS)无明显变化(均P>0.05)。手术治疗后,随着血清生长激素(GH)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下降,术后骨钙素水平显著下降[24.79(18.39,32.59)对43.51(26.73,65.66)ng/ml, P<0.01],LCN2显著升高[(45.15±15.33对37.03±9.73)ng/ml, P<0.05]。多元逐步回归显示,肌肉含量与血清LCN2呈独立正相关(β=0.44, P=0.015),血清IGF-1水平与骨钙素呈独立正相关(β=0.512, P<0.01)。骨钙素是HOMA-β独立影响因素(β=0.519, P=0.004)。LCN2(β=-0.398, P=0.017)骨钙素(β=0.553, P=0.001)是AUCINS独立影响因素,GH(β=0.294, P=0.029)IGF-1(β=0.428, P=0.002)是HOMA-IR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肢端肥大症患者血清骨源性激素骨钙素水平升高而LCN2水平下降,术后伴随生长激素水平下降上述异常一定程度恢复。血清骨钙素及LCN2水平与肢端肥大症患者胰岛功能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肢端肥大症中骨骼参与糖代谢调控增添新证据。

  • 标签: 肢端肥大症 钙素 脂质运转载蛋白2 糖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患者合并阻塞睡眠呼吸暂停(OSA)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COPD患者153例临床资料,选取其中资料齐全(肺功能、多导睡眠监测)并符合入选标准患者101例,依据是否合并OSA将其分为单纯COPD组33例及OS组68例,记录其一般临床资料、肺功能指标、多导睡眠监测(PSG)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COPD气流受限程度及COPD合并OSA相关因素。结果COPD组及OS组患者均男性多于女性,OS组男性构成比(92.6%)、体质量指数(BMI)[24.0(23.4,24.8)kg/m2]、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1.2(1.2,1.5)L]、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50.0(49.6,59.4)%]、FEV1/用力肺活量(FEV1/FVC)[49.1(46.9,53.0)%]、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15.4(16.4,25.3)次/h]及氧减饱和度指数(ODI)[14.8(17.3,25.6)次/h]均高于COPD组[75.8%、23.0(21.6,23.7)kg/m2、0.9(0.9,1.1)L、41.0(38.3,49.1)%、41.9(39.5,49.24)%、1.9(1.6,2.4)次/h、4.0(3.7,9.7)次/h](t或U=4.246、1 399.000、1 544.500、1 483.000、1 407.000、2 244.000、1 915.000,均P<0.05),而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81.5(79.4,82.6)%]低于COPD组[87.0(80.2,86.6)%](U=758.500,P<0.05)。COPD组与OS组年龄、吸烟指数、用力肺活量(FV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63、1150.000、-1.954,均P>0.05)。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S组患者比 COPD组患者重度或极重度气流受限风险更低(OR=0.392,P<0.05);BMI、FEV1、FEV1%pred为COPD合并OSA危险因素(OR=1.185、5.554、1.034,均P<0.05),其中BMI、FEV1是COPD合并OSA独立危险因素(OR=1.168、5.248,均P<0.05)。结论COPD与OSA均以男性多见,且OSA患者中男性、BMI高者更多见,气流受限程度更轻,而夜间低氧血症及睡眠呼吸暂停更重;AHI为COPD气流受限保护因素,BMI、FEV1、FEV1%pred为COPD合并OSA危险因素,其中BMI、FEV1是COPD合并OSA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人体质量指数 肺活量 用力呼气量 因素分析 统计学
  • 简介:摘要胎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fe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 FAIT)是一种围产期严重并发症,影响胎儿发育,甚至导致胎儿宫内出血及死亡。虽然FAIT危害严重,但因发病率低、治疗经验有限,临床诊治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基于国内外指南、共识及相关研究对FAIT发病概况、高危因素筛查、产前管理流程、分娩管理等问题进行综述,期望为FAIT临床管理提供帮助。

  • 标签: 血小板减少,新生儿同种免疫性 抗原,人血小板 围生期医护 产前保健 血小板输注 超声检查,产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链近程放射治疗(放疗)对恶性梗阻黄疸疗效、安全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107例经皮胆道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黄疸患者资料,其中58例接受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链近程放疗(研究组),49例仅接受胆道支架植入(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胆红素变化、支架通畅时间、并发症发生、总生存期(OS)及影响预后因素。结果研究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2%、1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4)。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血清总胆红素显著降低(P<0.001)。研究组术后支架通畅时间为(10.0±1.6)个月(95%CI:8.2~12.5),显著优于对照组(5.2±0.4)个月(95%CI:4.1~6.0,P<0.001)。研究组中位OS为(11.2±1.8)个月(95%CI:9.2~12.8),较对照组(8.0±1.1)个月更长(95%CI:8.0~12.8,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支架联合近程放疗(HR=0.08,95%CI:0.04~0.15,P<0.001)术后接受进一步抗肿瘤治疗(HR=0.27,95%CI:0.15~0.49,P<0.001)是影响胆道支架通畅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HR=0.46,95%CI:0.28~0.74,P=0.002)、支架联合近程放疗(HR=0.23,95%CI:0.14~0.39,P<0.001)术后接受进一步抗肿瘤治疗(HR=0.37,95%CI:0.22~0.61,P<0.001)是影响OS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皮胆道支架联合近程放疗治疗恶性梗阻黄疸安全有效,可显著延长胆道支架通畅时间及患者生存时间。

  • 标签: 恶性梗阻性黄疸 胆道支架 近程放疗 125I粒子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IMRT对无法手术ⅣA期胸腺瘤疗效及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0-2017年间15例无法手术接受IMRTⅣA期胸腺瘤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中位数59岁。PTV、CTV、GTV放疗剂量分别为50、60、70Gy分15~20次,分析近期疗效、总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近期部分缓解率93%(14/15),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75%、75%,仅1例出现3级血液系统反应。4例死亡患者均为肿瘤相关死亡。结论初步证明ⅣA期胸腺瘤IMRT疗效较好、安全高,可作为无法手术治疗胸腺瘤患者安全、有效治疗手段。

  • 标签: 胸腺瘤/调强放射疗法 治疗结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静息状态下大脑局部自发神经活动及全脑功能连接模式。方法对符合ICD-10诊断标准40例未服药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38名对照者(对照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采用比率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fALFF)算法探讨强迫症患者大脑局部自发神经活动,以自发神经活动异常脑区(右侧眶额回)为种子点进行全脑功能连接分析;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探究强迫症组异常局部神经活动全脑功能连接模式与临床症状相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强迫症组右侧眶额回右侧背外侧前额叶fALFF增高(t=4.45,5.25;P<0.05,GRF校正);右侧眶额回与左侧眶额回、左侧小脑脚Ⅱ功能连接增强(t=5.39,4.94; P<0.05,GRF校正);强迫症组右侧眶额回、左侧小脑脚Ⅱ之间功能连接值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401,P=0.015; r=0.389,P=0.019;未校正)。结论静息状态下,强迫症患者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眶额回-小脑环路存在局部自发神经活动功能连接异常。

  • 标签: 强迫性障碍 眶额回 比率低频振幅 功能连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消化内科医生防御医疗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浙江绍兴地区各医院81名消化内科医生展开问卷调查,并对收集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消化内科医生防御医疗行为得分均值为1.856,性别、学历职称与消化内科医生防御医疗行为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被诉受罚经历则与之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消化内科医生存在较为普遍防御医疗行为,但行为并不频繁;有被诉受罚经历医生其防御医疗行为频繁度显著高于无此经历医生。

  • 标签: 防御性医疗 消化内科医生 医患冲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调整Charlson合并症指数(ACCI)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影响。方法采用回顾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中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04研究中19家医院收治242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54例、莆田市第一医院32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32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31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17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8例、梅州市人民医院8例、福建省立医院7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例、龙岩市第一医院6例、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4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4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例、广东省人民医院3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男193例,女49例;年龄为62(23~74)岁。观察指标:(1)患者年龄分布与合并症及ACCI情况。(2)ACCI分组及临床病理特征比较。(3)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4)随访情况。(5)影响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因素分析。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2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Q1,Q3)或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采用X-Tile软件(3.6.1)分析ACCI分组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早期并发症影响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3年无复发生存率影响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以逐步回归法纳入P<0.05单因素指标临床上与预后密切相关变量。结果(1)患者年龄分布与合并症及ACCI情况。242例患者中,<50岁28例,50~59岁68例,60~69岁113例,70~79岁33例;合并轻度肝病、伴有终末器官损害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消化性溃疡、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肺疾病、不伴终末器官损害糖尿病分别为1、1、2、2、6、8、9例。242例患者ACCI为2(0~4)。(2)ACCI分组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比较。X-Tile软件分析结果显示:ACCI=3为最佳分组临界值。根据ACCI最佳分组临界值将242例患者分为低ACCI组(ACCI<3)194例高ACCI组(ACCI≥3)48例。低ACCI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合并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级、Ⅱ级、Ⅲ级),肿瘤长径,组织学类型(印戒细胞癌或低分化腺癌、中分化或高分化腺癌),肿瘤病理学T分期(T1期、T2期、T3期、T4期),化疗周期分别为(58±9)岁,(22.6±2.9)kg/m2,31例,106、85、3例,(4.0±1.9)cm,104、90例,16、29、72、77例,6(4,6)个;高ACCI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70±4)岁,(21.7±2.7)kg/m2,23例,14、33、1例,(5.4±3.1)cm,36、12例,3、4、13、28例,4(2,5)个;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37、1.98,χ²=22.64,Z=-3.11,t=-2.91,χ²=7.22,Z=-2.21、-3.16,P<0.05)。(3)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242例患者中,33例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局部并发症20例,系统并发症16例,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多种并发症。20例局部并发症包括腹腔感染12例,吻合口漏7例,切口感染、腹腔出血、吻合口出血各2例,淋巴液漏1例。16例系统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11例,心律失常、脓毒血症各2例,肝衰竭、肾衰竭、肺动脉栓塞、深静脉血栓、尿路感染、尿潴留各1例。33例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患者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Ⅰ级、Ⅱ级、Ⅲa级、Ⅲb级、Ⅳ级分别为3、22、5、2、1例。低ACCI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局部并发症、系统并发症分别为22、13、9例;高ACCI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1、7、7例;两组患者早期并发症、系统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4.38,4.66,P<0.05);局部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2.2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CCI是影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相关因素(比值比=2.32,95%可信区间为1.04~5.21,P<0.05)。(4)随访情况。2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6(1~46)个月。随访期间,53例患者死亡,13例带瘤生存。242例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3.5%。低ACCI组患者随访时间为36(2~46)个月,随访期间,29例患者死亡,10例带瘤生存,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0.0%;高ACCI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35(1~42)个月,24、3例,47.4%;两组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0.49,P<0.05)。(5)影响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症、ACCI、肿瘤长径、组织学类型、血管侵犯、淋巴管侵犯、神经侵犯、肿瘤病理学TNM分期、术后早期并发症是影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3年无复发生存率相关因素(风险比=2.52,3.64,2.62,0.47,2.87,1.90,1.86,21.77,1.97,95%可信区间为1.52~4.17,2.22~5.95,1.54~4.46,0.27~0.80,1.76~4.70,1.15~3.12,1.10~3.14,3.01~157.52,1.11~3.5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CCI、肿瘤病理学TNM分期、辅助化疗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3年无复发生存率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3.65,11.00,40.66,0.39,95%可信区间为2.21~6.02,1.40~86.73,5.41~305.69,0.22~0.68,P<0.05)。结论ACCI是影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相关因素,ACCI、肿瘤病理学TNM分期、辅助化疗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3年无复发生存率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全胃切除术 年龄 术前合并症 年龄调整的Charlson合并症指数 术后早期并发症 预后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后路矫形术中,异体悬浮红细胞(ASRBC)输注量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后路矫形术437例脊柱侧弯儿童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154例,年龄为(12.2±4.5)岁;女性为283例,年龄为(12.8±3.9)岁。按照患者术中ASRBC输注量,将其分为ASRBC>3 U组(n=160)ASRBC≤3 U组(n=277)。采用回顾研究方法,收集2组患者脊柱侧弯类型、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中ASRBC、异体血浆、冷沉淀、血小板输注量等临床病例资料。以上临床资料组间比较,根据资料类型选择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者χ2检验。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以及既往研究结果临床经验,将脊柱侧弯儿童青少年患者后路矫形术中ASRBC输注量影响因素纳入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遵循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受试者或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本研究437例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后路矫形术中ASRBC输注量为(3.24±1.90)U。ASRBC>3 U组患者术中总输血量、ASRBC输注量,以及异体血浆、冷沉淀、血小板输注率,分别为1 300 mL(993~1 850 mL)、(5.3±1.7)U、51.3%(82/160)、30.6%(49/160)、4.4%(7/160),分别显著高于ASRBC≤3 U组550 mL(310~750 mL)、(2.1±0.7)U、7.2%(20/277)、1.4%(4/277)、0.4%(1/277),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4.0、P<0.001,t=112.5、P<0.001,χ2=109.9、P<0.001, χ2=81.0、P<0.001,χ2=9.1、P=0.004)。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脊柱侧弯儿童青少年患者年龄、脊柱侧弯类型构成比、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9、P<0.001,χ2=8.7、P=0.013,Z=5.1、P<0.001,t=12.5、P<0.001,Z=12.6、P<0.001)。③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OR=1.136,95%CI:1.002~1.287,P=0.047),病程延长(OR=1.013,95%CI:1.005~1.020,P=0.001),罹患特发性脊柱侧弯(OR=5.249,95%CI:1.219~22.599,P=0.026),术中出血量增多(OR=1.004,95%CI:1.003~1.005, P<0.001)为脊柱侧弯儿童青少年患者后路矫形术中ASRBC输注量增多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特发性脊柱侧弯儿童青少年患者行后路矫形术时,其术中ASRBC输注量较大。可根据脊柱侧弯儿童青少年患者相关临床资料预估其后路矫形术中ASRBC输注量,从而指导临床合理备血。

  • 标签: 脊柱侧凸 矫形外科手术 输血 红细胞输注 危险因素 脊柱侧凸,特发性 青少年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水后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儿童体内化学元素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方法,根据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20年监测资料,将西安市饮水型地方氟中毒病区按照改水年限1 ~ 、5 ~ 、10 ~及≥15年进行分层,每层抽取2个病区自然村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选择7 ~ 13岁学龄期儿童为调查对象,检查氟斑牙患病情况;并采集血样,检测血清中14种化学元素(钙、铁、镁、铜、锌、碘、硒、铅、砷、镉、铬、氟、汞、镍)含量。分析不同改水年限以及不同氟斑牙患病情况儿童体内化学元素含量差异。结果不同改水年限病区村(1 ~、5 ~、10 ~及≥15年)儿童氟斑牙检出率分别为51.40%(55/107)、16.92%(11/65)、16.67%(17/102)5.08%(6/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4.444,P < 0.05)。不同改水年限儿童体内血清钙、铜、铁、镁、锌、碘、硒、铅、砷、铬、氟、镍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氟斑牙儿童体内铁、锌、镍含量均低于正常儿童(P均< 0.05),氟斑牙儿童体内氟含量高于正常儿童(P < 0.05)。氟斑牙儿童与正常儿童体内其余化学元素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改水年限≥15年病区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最低,改水降氟可减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病区儿童存在部分化学元素缺乏问题。

  • 标签: 氟中毒,牙 儿童 化学元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同改水方式对西安市饮水型地方氟中毒(简称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村8 ~ 12岁儿童氟斑牙病情影响,为制订精细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在西安市选择改水时间为2011 - 2013年50个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村作为调查点,调查病区村改水情况、改水方式、水氟含量以及8 ~ 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并与改水前病区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50个病区村改水工程均正常运转。市政供水、低氟井、除氟处理病区村分别为12、24、14个,水氟含量中位数分别为0.31、0.881.14 mg/L,不同改水方式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75.54,P < 0.01)。3种改水方式病区村水氟含量合格率分别为100.00%(12/12)、79.17%(19/24)57.14%(8/14),不同改水方式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95,P < 0.05)。11个水氟含量超标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43.17%(218/505);39个水氟含量合格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20.77%(331/1 59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99.66,P < 0.01)。改水后50个病区村儿童氟斑牙总检出率(26.16%,549/2 099)较改水前(41.66%,959/2 302)降低(χ2 = 117.17,P < 0.01)。其中市政供水低氟井病区村改水前后儿童氟斑牙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4.37、69.36,P均< 0.01);除氟处理病区村改水后儿童氟斑牙检出率较改水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78,P > 0.05)。不同改水方式病区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2.79,P < 0.01)。除氟处理病区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39.53%(200/506)]高于市政供水低氟井病区村[17.97%(133/740)、25.32%(216/853),P均< 0.017],市政供水病区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低于低氟井病区村(P < 0.017)。结论改水后西安市儿童氟斑牙病情总体得到了有效控制,饮水除氟处理部分病区村水氟含量及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仍较高,需尽快进一步改水或提升改水效果。

  • 标签: 儿童 氟中毒,牙 饮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截留量血液透析(HCO-HD)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CRP)、白介素6、白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清除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血液透析并符合入选标准患者10例,对所有患者由普通血液透析改为高截留量血液透析,对其进行前瞻自身对照研究。10例患者分别行单次普通血液透析(HD组)、血液透析滤过(HDF组)及高截留量血液透析(HCO-HD组),均为4 h/次,对比3种透析方式对血清H-CRP、白介素6、白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蛋白清除作用。此外,还比较了血清中尿素氮、肌酐、钙、磷透析前及透析后变化。结果(1)HCO-HD组对血清炎因子清除率最高,增加了对炎因子清除作用。HCO-HD与HDF两种透析方式相比对炎因子及白蛋白清除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HCO-HD组对炎因子及白蛋白清除率均明显高于HD组[白介素6:67(20~79)vs 17(-5~60),白介素12:15(11.5~22)vs -6(-19.5~19.5),H-CRP:30(22~52)vs 17(4~36),肿瘤坏死因子α:11(5~16.5)vs -16(-19~10.5),白蛋白:31(28~69)vs 11(-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F与HD两种透析方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透析后HCO-HD组血清炎因子、白蛋白及尿素氮、血肌酐、钙浓度均较透析前明显下降[(白介素6:(4.6±3.9)ng/L vs(9.0±3.3)ng/L,白介素12:(31.3±21.0)ng/L vs(38.8±22.0)ng/L,肿瘤坏死因子α:(59.9±46.0)ng/L vs(66.0±46.7)ng/L,H-CRP:(15.5±6.6)μg/L vs(20.9±8.0)μg/L;白蛋白(38.6±2.2)g/L vs(46.4±4.4)g/L;尿素氮(7.7±3.4)mmol/L vs(27.7±6.1)mmol/L;血肌酐(236.2±93.3)μmol/L vs(740.5±219.5)μmol/L;血钙(2.0±0.3)mmol/L vs(2.2±0.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透析方式相比,HCO-HD可以显著增加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炎因子清除,同时对小分子尿毒症毒素也有清除作用,但使用HCO-HD时白蛋白损失较大。

  • 标签: 尿毒症 高截留量血液透析 血清炎性因子 血清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最大径≥4 cm局部进展期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行脾门淋巴结清扫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4月489例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接受根治切除肿瘤最大径≥4 cm局部进展期Siewert Ⅱ、Ⅲ型AEG患者资料。男性383例,女性106例,年龄≥65岁者225例,<65岁者264例。接受脾门淋巴结清扫270例(清扫组),未接受脾门淋巴结清扫219例(未清扫组)。组间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χ2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脾门清扫与术后总体生存关系,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总体生存率差异。结果随访截至2021年4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8.0个月(范围:74.0~85.0个月),随访率为95.5%(467/489)。清扫组患者脾门淋巴结转移率为12.6%(34/270)。与未清扫组相比,清扫组年龄<65岁比例更高、术前合并症更少,术后接受辅助化疗比例更高(χ2∶5.644~6.744,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脾门淋巴结清扫是此类型AEG患者总体生存预后因素(HR=0.68,95%CI:0.52~0.88,P=0.004),术前CA19-9、病理T分期、病理N分期、辅助化疗术后并发症亦是该类患者总体生存预后因素(P值均˂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Siewert Ⅱ型患者中,清扫组与未清扫组5年总体生存率相当(57.3%比53.7%,χ2=3.031,P=0.805);Siewert Ⅲ型患者中,清扫组优于未清扫组(62.4%比39.2%,χ2=17.983,P=0.006)。结论在腹腔镜手术经验成熟中心,对肿瘤最大径≥4 cm局部进展期Siewert Ⅲ型AEG行脾门淋巴结清扫能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 标签: 食管胃接合处 腺癌 胃肿瘤 脾门淋巴结清扫 肿瘤最大径 预后因素
  • 作者: 丁振宁 李平 吕丹 陈云辉 尚婷惠子 白晓宇 孙正海 肖健 张广凤 刘万强 郭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精神卫生研究所,齐齐哈尔 161006,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临床心理教研室,齐齐哈尔 161006,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精神医学教研室,齐齐哈尔 161006,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磁共振科,齐齐哈尔 161006,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精神科,齐齐哈尔 161006,齐齐哈尔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齐齐哈尔 16100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双侧楔前叶动态功能连接(dynam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dFC)模式。方法对符合ICD-10诊断标准50例强迫症患者(患者组)5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全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扫描。采用基于全脑体素dFC分析强迫症患者静息状态下双侧楔前叶dFC模式;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强迫症患者异常dFC值与临床症状之间关系;采用支持向量机分析方法,探索异常dFC值是否可以用于识别强迫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患者组左侧楔前叶与左侧内侧前额叶皮质(0.23±0.02与0.26±0.03,t=-6.23,P<0.05,GRF校正)、左侧楔叶(0.24±0.03与0.28±0.04,t =-5.30,P<0.05,GRF校正)、左侧中央旁小叶(0.23±0.03与0.27±0.04,t =-5.36,P<0.05,GRF校正)dFC值降低,右侧楔前叶与左侧中央后回(0.23±0.04与0.27±0.04,t =-5.12,P<0.05,GRF校正)dFC值降低;患者组降低左侧楔前叶与左侧内侧前额叶皮质dFC值(r=0.289,P<0.05,未校正)与Y-BOCS总分呈正相关,降低右侧楔前叶与左侧中央后回dFC值与Y-BOCS总分(r=0.292,P<0.05,未校正)、强迫思维因子分(r=0.304,P<0.05,未校正)呈正相关;降低右侧楔前叶与左侧中央后回dFC值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56,约登指数为0.52,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52%。结论静息状态下,强迫症患者双侧楔前叶dFC降低;降低右侧楔前叶与左侧中央后回dFC值可能对于强迫症识别有提示作用。

  • 标签: 强迫性障碍 磁共振成像 楔前叶 动态功能连接 静息态
  • 简介:摘要雨课堂为移动学习即时互动教学提供了方便快捷学习平台。暨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在前期积累学习资源基础上,利用雨课堂作为教学辅助,完善课程资源平台建设资源发布功能,构建无时空限制教学互动方式,创建全过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互动、学习过程监督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改革,发挥雨课堂移动教学及互动教学功能,有利于提高病理教学信息化水平。

  • 标签: 移动学习 病理学 雨课堂 教育信息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移植术中大量输血影响因素,并建立大量输血预测模型。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度肝脏外科同一肝移植小组进行103例肝移植受者资料,根据受者术中红细胞输注量分为大量输血组(≥12 U)40例非大量输血组(<12 U)63例,比较分析两组受者一般情况术前指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得出肝移植术中大量输血预测模型。结果大量输血组非大量输血组在性别、年龄、血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诊断、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指标与术中大量输血存在相关(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肝移植术中大量输血预测模型为Y=3.545-0.112×HCT-0.009×PLT+0.005×DBIL。其预测值经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曲线分析得出曲线下面积为0.813,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0%71.4%,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为0.514,即Y≥0.514时则可能发生术中大量输血。结论肝移植受者术前HCT、PLTDBIL可以作为术中大量输血独立预测因素,其预测模型有较好灵敏度特异度。

  • 标签: 肝移植 输血 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期间肌肉指数变化值预测胃癌根治术预后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3家医学中心收治362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63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41例、圣玛丽亚医院58例)行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病人临床病理资料;男270例,女92例;中位年龄为61岁,年龄范围为26~79岁。362例病人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304例病人设为建模组;圣玛丽亚医院收治58例病人设为验证组。观察指标:(1)建模组病人行新辅助化疗期间身体成分、肿瘤标志及应激状态指标变化情况。(2)随访及生存情况。(3)影响建模组病人预后因素分析。(4)预后预测模型构建与比较。(5)预后预测模型评价。采用门诊、电话、信件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4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时间,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建模组病人行新辅助化疗期间身体成分、肿瘤标志及应激状态指标变化情况。建模组304例病人行新辅助化疗前皮下脂肪指数、内脏脂肪指数、肌肉指数、癌胚抗原(CEA)、CA19-9、体质量指数(BMI)、预后营养指数(PNI)、修正全身炎症评分(mSIS)分别为31.2 cm2/m2(0.6~96.0 cm2/m2),25.1 cm2/m2(0.1~86.3 cm2/m2),47.1 cm2/m2(27.6~76.6 cm2/m2),43.2 μg/L(0.2~1 000.0 μg/L),108.7 U/mL(0.6~1 000.0 U/mL),21.9 kg/m2(15.6~29.7 kg/m2),46.8(28.6~69.0),(1.0±0.8)分;行胃癌根治术前上述指标分别为32.5 cm2/m2(5.1~112.0 cm2/m2),25.4 cm2/m2(0.2~89.0 cm2/m2),47.0 cm2/m2(16.8~67.0 cm2/m2),17.0 μg/L(0.2~1 000.0 μg/L),43.9 U/mL(0.6~1 000.0 U/mL),21.6 kg/m2(31.1~29.0 kg/m2),47.7(30.0~84.0),(1.0±0.8)分;行新辅助化疗期间上述指标变化值分别为1.4 cm2/m2(-31.0~35.1 cm2/m2),0.2 cm2/m2(-23.5~32.6 cm2/m2),-0.1 cm2/m2(-18.2~15.9 cm2/m2),-26.2 μg/L(-933.5~89.9 μg/L),-64.9 U/mL(-992.1~178.6 U/mL),-0.3 kg/m2(-9.7~7.1 kg/m2),0.9(-27.1~38.2),(0.0±0.8)分。(2)随访及生存情况。建模组304例病人中,284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随访期间,130例病人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9例病人因非肿瘤原因死亡,病人5年总体生存率为54.6%。验证组58例病人中,5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9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随访期间,21例病人死亡,病人5年总体生存率为63.8%。(3)影响建模组病人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是影响建模组304例胃癌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风险比=1.685,2.619,95%可信区间(CI)为1.139~2.493,1.941~3.533,P<0.05]5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相关因素(风险比=1.468,2.577,95%CI为1.000~2.154,1.919~3.46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是建模组304例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508,2.287,95%CI为1.013~2.245,1.691~3.093,P<0.05);术后病理学分期是建模组304例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后5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2.317,95%CI为1.719~3.123,P<0.05)。(4)预后预测模型构建与比较。304例建模组胃癌病人皮下脂肪指数变化值、内脏脂肪指数变化值、CEA变化值、CA19-9变化值、BMI变化值、PNI变化值、mSIS变化值预后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49(95%CI为0.504~0.593)、0.501(95%CI为0.456~0.546)、0.566(95%CI为0.521~0.610)、0.519(95%CI为0.474~0.563)、0.588(95%CI为0.545~0.632)、0.553(95%CI为0.509~0.597)、0.539(95%CI为0.495~0.584),与肌肉指数变化值预后预测模型AUC[0.661(95%CI为0.623~0.7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960,5.326,3.353,4.786,2.455,3.448,3.987,P<0.05)。肌肉指数变化值预后预测模型最佳截点值为0.7 cm2/m2,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建模组肌肉指数变化值<0.7 cm2/m2胃癌病人与肌肉指数变化值≥0.7 cm2/m2胃癌病人总体生存率疾病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27.510,21.830,P<0.05)。选取肌肉指数变化值、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为预后指标,在建模组病人中构建肌肉指数变化值+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其在建模组验证组AUC分别为0.762(95%CI为0.708~0.815)0.788(95%CI为0.661~0.885),术后病理学分期预后预测模型在建模组验证组AUC分别为0.706(95%CI为0.648~0.765)0.727(95%CI为0.594~0.835),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与术后病理学分期预后预测模型建模组验证组AU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22,1.830,P<0.05)。(5)预后预测模型评价。肌肉指数变化值+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列线图风险评分0~6分为低风险,评分>6分且≤10分为中低风险,评分>10分且≤13分为中高风险,评分>13分为高危风险。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建模组及验证组低风险、中低风险、中高风险、高风险病人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75.276,14.989,P<0.05)。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建模组验证组中,肌肉指数变化值+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预测性能优于术后病理学分期预后预测模型。结论新辅助化疗期间病人肌肉指数变化值可作为胃癌根治术后病人预后预测指标,肌肉指数变化值+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列线图风险评分可评估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后生存预后。

  • 标签: 胃肿瘤 新辅助化疗 身体成分 预后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3种3.0 T MRI扫描序列对腰椎小关节软骨成像图像质量及特点。材料与方法前瞻纳入健康受试者30例,均接受L4/L5~L5/S13.0 T MRI腰椎常规序列(T1WI及T2WI序列)、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水激励序列(water excitation three-dimensional spoiled gradient echo sequence, 3D-WATSc)、基于T1加权三维快速场回波(three-dimensional T1 fast field echo, 3D-T1-FFE)、基于质子密度加权三维各向同性快速自旋回波(three-dimensional 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 volumetric isotropic turbo spin echo acquisition, 3D-PDWI-VISTA)序列扫描。对MRI图像进行成像效果定性定量评估。定性评估指标包括软骨信号均匀、软骨—关节间隙边缘清晰度、软骨—骨边缘锐度、软骨—关节间隙对比度、软骨—骨对比度;定量评估指标包括图像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 CNR)。结果3D-WATSc序列在5项定性评估指标中评分最高,3D-T1-FFE序列次之,仅软骨信号均匀指标在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D-PDWI-VISTA序列5项定性指标评分均最差(P<0.05),且几乎不能分辨小关节各层解剖结构,无法进行后续定量评估。3D-WATSc序列显示其软骨SNR [L4/L5(70.73±14.86)、L5/S1(73.50±13.63)]及软骨—关节间隙[L4/L5(25.30±8.44)、L5/S1(21.64±13.01)]、软骨—骨[L4/L5(60.75±14.68)、L5/S1(64.31±12.98)]、软骨—骨髓CNR [L4/L5(50.22±14.33)、L5/S1(54.46±10.99)]均较3D-T1-FFE序列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 T MRI3D-WATSc序列能够清晰地呈现腰椎小关节软骨层及关节间隙,优于3D-T1-FFE及3D-PDWI-VISTA序列,对腰椎小关节软骨成像及腰椎小关节退变临床诊断更具优势。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腰椎小关节 关节软骨 退行性变 成像序列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一个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家系基因变异位点,并进行致病性功能验证。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属外周血标本,提取血液基因组DNA,运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手段对先证者进行基因变异分析,筛选候选基因变异位点,再用Sanger测序技术对所有家系成员进行验证,并在健康人群中筛查该变异。同时构建PKD2基因野生型变异型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K293THeLa细胞,观察蛋白表达及细胞定位情况。结果先证者存在PKD2基因c.2051dupA(p.Tyr684Ter)移码变异,该变异使cDNA序列第2051位碱基A重复,导致终止密码子形成,产生截短蛋白。免疫荧光实验显示,与野生型相比,变异型蛋白在细胞内定位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可能由PKD2编码蛋白C端缺失引起。结论PKD2基因c.2051dupA(p.Tyr684Ter)变异可能是该家系患者致病原因。

  • 标签: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 PKD2基因 全外显子测序 移码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