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子宫息肉的宫腔镜与B超诊断比较,对其临床病理进行分析,为诊治子宫息肉提供有利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因子宫异常出血而行B超检查以及宫腔镜检查的患者60例,对其进行宫腔镜与B超两种方法诊断,将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宫腔镜诊断子宫息肉95%的符合率要高于B超诊断的75%符合率,两种诊断方法比较,差异显著有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诊断方法相对于B超诊断来讲更为科学、有效、并且安全性高,可作为子宫息肉的首选诊断方法。

  • 标签: 子宫内膜息肉 B超 病理 妇科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断、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抽取来我院诊治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9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8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在妊娠期经B超检查发现者74例,在剖宫产术中发现者24例;79例患者采取了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19例患者采取了保守治疗。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妊娠期超声检查不仅简便易行,而且有较高的准确性,还可动态观察妊娠过程中肌瘤的变化情况,是诊断子宫肌瘤的首选及有效手段;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可能在产前、分娩及产褥期造成不良影响,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进行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 临床诊断 治疗方法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妇科自2012年8月~2014年3月收治的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每天口服米非司酮25mg,自月经第1~3天开始,每晚睡前服用,3个月为一个疗程,连服一个疗程。测定患者服药前后的子宫子宫肌瘤大小、服药前后的体内激素水平,观察患者服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子宫大小较治疗前明显变小,二者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最大肌瘤体积也显著减小(P<0.05)。所有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米非司酮 子宫肌瘤 雌激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血管瘤(congenital hemangioma,CH)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确诊CH病例40例,分析临床及病理学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相关指标,并复习文献。结果40例CH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发病部位有头面颈部(11例)、四肢(14例)、躯干(15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出生时即发现,呈缓慢生长的无痛性斑块或肿块,较大者隆起于皮肤表面,多呈青紫色或鲜红色,周围可见白色晕环。低倍镜下见肿瘤组织界限尚清,呈分叶状结构生长,小叶内可见大小不等新生血管腔形成,血管内皮细胞呈立方样或钉突样形态,小叶内可见星状引流血管,1例快速消退型CH可见髓外造血现象;小叶之间可见多少不等迂曲扩张畸形血管腔,部分不消退型CH以畸形血管为主,分叶状结构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示血管内皮细胞呈CD31、CD34、ERG强阳性,D2-40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阴性。结论CH是一种良性的先天性血管肿瘤,形态学呈特征性分叶状生长,间质可见畸形血管;病理诊断常需与婴儿性血管瘤、化脓性肉芽肿、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以及脉管畸形相鉴别。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血管瘤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在2010年4月到2013年3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接受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实施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可见患者疾病复发26例,复发率为34.2%,在手术后复发平均时间为21.8个月,术后妊娠者复发率显著高于非妊娠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腹腔镜肌瘤切除术治疗复发率显著高于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性肌瘤患者疾病复发率与多发性肌瘤者复发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小于40岁疾病复发率显著高于年龄超过40岁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主要危险因素为是否出现妊娠、手术方法、肌瘤多少、肌瘤大小以及年龄。

  • 标签: 子宫肌瘤切除术 术后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准确性。方法:将我院于 2017年 6月至 2019年 6月期间进行治疗的患者(乳腺癌) 70例作为观察对象 ,对患者实施术中冰冻诊断,与石蜡切片组织学结果进行对比,判断灵敏度、特异度及符合率。结果:在 70例检查患者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检测出 24枚检测肿瘤组织小于 3cm, 46枚检测肿瘤组织在 3cm以上,与组织学对比灵敏度 62.50%(20/32)、特异度 89.47%(34/38)、检测结果符合率为 67.50%(54/70)。结论:快速冰冻切片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但存在一定差异,需要在诊断检查过程中规范操作,提升准断准确性。

  • 标签: 乳腺癌 冰冻病理诊断 组织学 石蜡切片检查
  • 简介:摘要:通过对84例凶险性前置胎盘并进行剖宫产术分娩的产妇进行研究和分析,凶险性前置胎盘疾病在所有的前置胎盘总数目中占20.8%,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数据的处理后发现,导致凶险性前置胎盘子宫切除的高危因素有年龄不小于35岁、术前没有做任何干预措施和胎盘穿透性植入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胰高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high grade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EP HG-NEN)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2004至2021年间的GEP HG-NEN 29例,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结果29例GEP HG-NEN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为66岁。神经内分泌瘤(NET)G3 8例,神经内分泌癌(NEC)21例。病理组织学NET G3呈器官样结构,异型性较小,核分裂象相对NEC较少;NEC呈弥漫片状生长,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突触素阳性率约89.7%(26/29),INSM1阳性率约86.2%(25/29);SSTR2、Rb、p53、Clusterin、Ki-67的表达在不同组织学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阳性指数中位数在NET G3约40%,NEC约70%。中位生存期在NET G3组为25个月,NEC组仅10个月。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组织学类型和治疗方式是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GEP HG-NEN中的NET G3与NEC的治疗方案及预后有很大差异,对于组织形态学易混淆的病例,可尝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以进一步辅助病理分组,有助于指导临床实施更加规范合理的治疗方案及预后管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瘢痕处妊娠物切除术联合宫腔镜下探查术治疗Ⅱ型或Ⅲ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Ⅱ型或Ⅲ型剖宫产术后CSP患者11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9例)与对照组(59例),对照组采用阴式手术局部切除子宫瘢痕处妊娠物,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瘢痕处妊娠物切除术联合宫腔镜下探查术,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围术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前、术后1 d生理应激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53%)与对照组(84.75%)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HCG恢复时间、月经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两组COR、CRP水平均较术前增高,但观察组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9%)与对照组(8.47%)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瘢痕处妊娠物切除术联合宫腔镜下探查术治疗Ⅱ型或Ⅲ型剖宫产术后CSP患者效果确切,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可减少围术期出血量,减轻生理应激,加快患者术后恢复进程,且具有安全性。

  • 标签: 剖宫产 子宫瘢痕妊娠 腹腔镜下子宫瘢痕处妊娠物切除术 宫腔镜下探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laparoscopic high uterosacral ligament suspension,LHUS)联合宫颈截除术与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vaginal sacrospinous ligament fixation,SSLF)治疗生育期子宫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妇科2011年10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78例Ⅱ度以上子宫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LHUS组(40例)和SSLF组(38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盆腔器官脱垂生活质量问卷(prolaps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P-QOL)、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量表(pelvic organ prolapse/incontinence sexual function questionnaire-12,PISQ-12)、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简要版-20(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short form 20,PFDI-20)及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elvic floor impact questionnaire-short 7,PFIQ-7)对患者生活质量、性功能及盆底功能进行评价,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同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上述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93、1.203、0.535,P均>0.05)。LHUS组患者术前P-QOL、PISQ-12 、PFDI-20、PFIQ-7评分分别为(55.4±11.1)、(25.1±4.6)、(15.0±4.9)、(8.9±2.8)分,SSLF组分别为(53.7±10.5)、(23.9±3.7)、(14.1±4.2)、(9.2±3.0)分,两组患者术前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94、1.265、0.869、0.457,P均>0.05)。与术前比较,手术后6个月LHUS组患者P-QOL 、PISQ-12评分[(87.9±12.0)、(39.1±6.1)分]、SSLF组P-QOL 、PISQ-12评分[(81.3±11.7)、(35.6±4.0)分]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574、11.589、10.823、13.236,P均<0.001),且术后6个月LHUS组患者P-QOL评分高于SSL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8,P<0.05);术后6个月LHUS组PFDI-20、PFIQ-7评分[(2.1±0.3)、(1.3±0.2)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619、17.123,P均<0.001),且术后6个月LHUS组患者PFDI-20、PFIQ-7评分均低于SSLF组[(2.7±0.3)、(1.9±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096、13.073,P均<0.001)。结论LHUS联合宫颈截除术治疗生育期子宫脱垂,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性功能、盆底功能,效果优于SSLF,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子宫脱垂 腹腔镜下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 宫颈截除术 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 盆腔器官脱垂生活质量问卷 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量表
  • 简介:摘要APS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可导致动脉和(或)静脉血栓形成,复发性流产(RPL)和抗磷脂抗体(aPL)持续阳性为主要特点。APS患者中补体激活及补体抗体引起的免疫紊乱可导致血栓形成及病理妊娠。因此,APS患者体内检测到某些补体、补体其他成分及补体抗体对未来提高APS诊断准确率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抗磷脂综合征 补体 补体抗体 血栓 病理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术侧血流动力学、脑血流动态调节(dCA)与术后高灌注发生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1-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因颈动脉狭窄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的患者63例。根据有无术后高灌注将患者分为高灌注组(13例)与无高灌注组(50例),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采用传递函数法得出通过平均脑血流速度(CBFV)随血压变化的波动幅度(gain)、随血压变化产生波动的相位差(phase)及平均CBFV与血压变化间的一致性(coherence),分析评估两组间dCA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dCA参数用于预测CEA术后发生高灌注的诊断价值。结果①高灌注组高血压病比例高于无高灌注组(P<0.05)。②高灌注组颈动脉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狭窄段与狭窄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高于无高灌注组,高灌注组患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低于无高灌注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在超低频域、低频域内,高灌注组相位差低于无高灌注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高频域内,两组相位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超低频、低频和高频三个域中,两组增益、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ROC曲线分析显示,超低频域相位差=33.28是预测CEA术后发生高灌注的最佳截断值(AUC=0.766,95%CI=0.629~0.904,P=0.03),其特异性为0.700,敏感性为0.846。结论CEA术后高灌注组与无高灌注组血流动力学、dCA存在差异,术前患侧dCA功能受损是术后高灌注的独立预测因子。

  • 标签: 超声检查,多普勒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脑血流动态调节 高灌注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舒适护理对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试验的区间选择在2017.1——2020.12从到本院进行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共计60例参与本次研究,经临床诊断符合实验指征。依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对患者进行数字编号,其中30例患者进行相应的常规护理,前者设为对照组,另外30例,进行手术治疗,并进行相应的舒适护理,后者设为实验组,共同了解并比较组间对象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包括患者的出血量和手术的时间,包括患者的离床活动时间。结果:实验组对象在接受了护理之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要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出血量和手术的时间,包括患者的离床活动时间都要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对于子宫肌瘤患者应用舒适的护理方式,患者的恢复比较快,而且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可以提升整个护理质量。

  • 标签: 子宫肌瘤 围手术期 舒适护理 并发症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比较经阴道彩色多普勒 超声检查在诊断及治疗子宫瘢痕妊娠中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我院 2017年 9 月 -2020 年 6 月收治的剖产术后子宫 瘢痕妊娠患者 88 例的临床资料 ,根据患者采用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式不同分为两组: 经腹部超声检查(经腹部组, n=44 )、 经阴道超声检查(经阴道组, n=44 )。比较两 组的诊断结果以及超声特点。结果 经阴道 组确诊阳性率明显高于经腹部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两组在超声声像图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与 经腹部超声比较, 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子宫 瘢痕妊娠的正确率更高,可以为后续的治疗措施提供有力依据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 推广及 应用。

  • 标签: 经腹部超声 经阴道超声 瘢痕妊娠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血清肌酐(Scr)水平对早期子宫颈腺癌(ADC)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05—2015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99例早期AD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进行门诊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M(Q1,Q3)]为77.5(57.0,114.0)个月,失访11例(5.5%),复发19例(10.1%),死亡17例(9.0%)。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早期AD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选取约登指数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数值为截断(cut-off)值,同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相关因素对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99例患者年龄[M(Q1,Q3)]为44.0(39.0,50.0)岁;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A1期16例(8.0%),ⅠA2期4例(2.0%),ⅠB1期147例(74.0%),ⅠB2期13例(6.5%),ⅡA1期19例(9.5%)。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Scr升高与早期ADC患者术后是否无瘤生存相关,HR值(95%CI)分别为4.570(1.625~12.854)、1.065(1.006~1.128)(均P<0.05);亦与术后是否死亡相关,HR值(95%CI)分别为4.412(1.458~13.350)、1.076(1.012~1.144)(均P<0.05)。Scr的最佳临界值为75.2 μmoI/L;以Scr为指标绘制ROC曲线,无瘤生存率AUC=0.677(95%CI:0.608~0.742,P=0.006),总生存率AUC=0.677(95%CI:0.607~0.741,P=0.012)。结论术前Scr水平是早期ADC患者的无瘤生存或死亡的相关因素;对于术前Scr>75.2 μmoI/L的早期ADC患者,提示预后较差。

  • 标签: 子宫颈 早期子宫颈腺癌 肌酐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