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患儿 男,6岁4月龄,因“右下肢跛行5年”于2018年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无力,右侧显著。腓肠肌肌张力增高,跟腱反射未引出,胸部CT平扫示胸椎侧弯畸形,肌电图示双下肢及右上肢被检神经及肌肉呈神经源性损伤。基因检测示IGHMBP2基因存在c.1202A>G(p.His401Arg)与c.1693G>A(p.Asp565Asn)2个杂合错义变异,属于复合杂合变异。诊断为腓骨肌萎缩症2S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儿 男,12岁,因“四肢关节活动受限”于2020年7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遗传代谢病专病门诊。主要表现为双腿屈膝,双手指屈曲。双侧肘膝关节、指(趾)间关节伸展、屈曲受限,以伸展受限为主。肌力正常,双下肢肌肉僵硬,双侧跟膝腱反射对称引出。基因检测结果示患儿PIEZO2基因存在杂合缺失c.8181_8183del,p.Glu2727del,父母及其妹妹均为野生型。PIEZO2基因变异所致远端关节挛缩5型临床罕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儿 男,1岁,因“大运动发育落后、不会坐”于2019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主要表现为巨颅畸形、全面发育迟缓,影像学可见多小脑回畸形、脑室扩大。基因测序示患儿CCND2基因第5外显子存在c.820G>T, p.E274*杂合无义变异,诊断为巨脑症-多小脑回-多指(趾)畸形-脑积水综合征3型,扩大了CCND2基因变异谱。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丙酸血症是由于丙酰辅酶A羧化酶(propionyl CoA carboxylase,PCC)缺乏导致的罕见遗传代谢病,本研究拟分析我国丙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类型,并初步探讨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单中心的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来自我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8例丙酸血症患者,男46例,女32例,于2007年1月至2022年4月就诊,初诊年龄7 d至15岁,就其临床表现、生化代谢异常、基因变异、诊断、治疗及转归进行研究,采用χ²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6例(7.7%)为新生儿筛查发现,于无症状时开始治疗。72例(92.3%)为发病后临床诊断,发病年龄为2 h至15岁,确诊年龄7 d至15岁,其中早发型32例,晚发型40例。患者的首发临床表现包括嗜睡、肌张力低下、呕吐、喂养困难、发育落后、惊厥及昏迷等。74例接受基因分析的患者中,35例(47.3%)有PCCA基因变异,39例(52.7%)有PCCB基因变异。PCCA最常见的变异为c.2002G>A和c.229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1.4%和10.0%;PCCB最常见的变异是c.838dupC和c.1087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4.1%和10.3%。PCCB c.1228C>T和c.1283C>T可能与早发型丙酸血症相关,PCCA c.2002G>A及PCCB c.838dupC、c.1127G>T和c.1316A>G可能与晚发型丙酸血症相关。新生儿筛查发现的6例患儿于无症状时开始治疗,发育基本正常。发病后临床诊断的72例有不同程度的合并症,其中10例(12.8%)死亡,62例经左卡尼汀及饮食等代谢干预后好转。6例患儿仍有频繁代谢危象发作,进行了肝移植,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结论丙酸血症的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预后不良。新生儿筛查和临床高危筛查有助于早期治疗和改善预后。丙酸血症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尚不明确,但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与早发型或晚发型丙酸血症有关。

  • 标签: 代谢疾病 丙酸血症 基因病 丙酰辅酶A羧化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典型同型半胱氨酸尿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和CBS基因变异情况,探讨个体化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的13例经典型同型半胱氨酸尿症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头颅影像学、CBS基因变异特点、诊断及治疗等资料。结果13例患儿中男6例,女7例,确诊年龄为10日龄至14岁。3例为新生儿筛查检出,无症状时开始治疗,余10例于1~6岁发病,5~14岁时确诊,主要表现为马凡综合征样体型、晶状体脱位和(或)近视、发育落后、骨质疏松及心脑血管疾病。4例脑磁共振成像示不对称梗死灶,1例示髓鞘形成低下。13例患儿血清蛋氨酸、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及尿液总同型半胱氨酸均增高,尿液甲基丙二酸正常,符合经典型同型半胱氨酸尿症。13例患儿CBS基因共检出18种变异,其中10种为新变异、8种为已知变异。仅1例为维生素B6部分反应型,12例为维生素B6无反应型,均以低蛋氨酸饮食及甜菜碱治疗为主,3例疗效不良患儿分别于3、8、8岁进行了肝移植治疗,术后1周内血液蛋氨酸及同型半胱氨酸恢复正常。1例患儿死亡。1例患儿母亲再孕时进行产前诊断,羊水细胞CBS基因存在与患儿相同的致病变异。结论经典型同型半胱氨酸尿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血氨基酸、血清及尿液总同型半胱氨酸和基因分析是诊断的关键。检出10种CBS基因新变异,扩展了CBS基因变异谱。肝移植为有效的治疗办法。产前诊断是防控经典型同型半胱氨酸尿症的重要措施。

  • 标签: 肝移植 经典型同型半胱氨酸尿症 同型半胱氨酸 蛋氨酸 基因,CBS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染色体核型分析在混合谱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MLL)重排基因阳性儿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经荧光原位杂交检测(FISH)提示MLL重排基因阳性儿童骨髓标本进一步行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在30例MLL重排基因阳性儿童中,共检出染色体异常12例(40.00%),嵌合体多见,其中9例涉及11q23区域异常,包括易位、缺失、附加片段等,以易位居多,另有3例涉及其余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异常。14例(46.67%)核型正常,其中2例为复诊儿童。4例(13.33%)标本因细胞生长不良,制片质量差,无法分析。另外,染色体核型分析对MLL基因阳性儿童11q23区域异常的检出率与FISH对MLL基因阳性儿童11q23基因异常检出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308,P<0.001)。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提示MLL重排基因阳性儿童相关染色体畸变的灵敏性远低于FISH,但能够明确染色体畸变性质及重排类型,对混合谱系白血病诊断、分型、预后及后续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染色体核型分析 混合谱系白血病 MLL基因重排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引起河南省2021年11月COVID-19暴发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基因组特征,分析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情况并进行溯源。方法收集病例急性期咽拭子标本,应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SARS-CoV-2核酸进行检测。选取SARS-CoV-2核酸阳性样本进行高通量基因序列测定和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核酸检测显示,70例阳性标本ORF1ab基因Ct值的中位数为26.41(15.58~39.27),N基因Ct值的中位数为24.43(12.04~39.74)。测序结果显示,同武汉参考株(NC_045512)序列相比,测序成功的63例本土病例SARS-CoV-2基因组序列存在47~49个核苷酸突变位点,共享47个突变位点和41个氨基酸变异位点,其中S蛋白区核苷酸突变位点9个,氨基酸变异位点为12个。指示病例与河南省10月14日俄罗斯输入病例和江西省10月本土病例共享47个突变位点,基因组高度同源,属于VOC/Delta变异株(AY.122进化分支)。结论应对境外输入性COVID-19进行持续监测,适当延长隔离观察期限,降低输入性COVID-19引起本地暴发与流行的风险;通过分析病毒基因组特征及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情况,进行快速溯源,为我省后续精准防控提供有力依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德尔塔变异株 基因组特征 核苷酸突变 氨基酸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的临床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探讨诊断、治疗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收集我国26个省市1998年1月至2020年3月确诊的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314例(男180例、女134例),采用Sanger测序、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或者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定量PCR等技术进行基因诊断。根据发病年龄,分为早发型(发病年龄≤12月龄)和晚发型(发病年龄>12月龄)。根据个体情况,给予钴胺素、左卡尼汀、特殊饮食及对症治疗。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314例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中58例(18.5%)通过液相串联质谱法新生儿筛查发现,5例(1.6%)为尸检确诊,251例(79.9%)患儿为发病后临床诊断。发病年龄为3小时龄~18岁,其中早发型159例(71.0%),晚发型65例(29.0%)。较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代谢危象、智力运动落后、癫痫、贫血和多脏器损伤。早发型较晚发型患儿代谢性酸中毒及贫血常见[20.8%(33/159)比9.2%(6/65),34.6%(55/159)比16.9%(11/65),χ2=4.261、6.930,P=0.039、0.008]。236例(75.2%)接受了基因分析,227例(96.2%)获得了基因诊断,在7个基因(MMUT、MMAA、MMAB、MMADHC、SUCLG1、SUCLA2、MCEE)上共发现127个变异,其中49个为新变异。MMUT变异导致的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缺乏(mut型)211例(93.0%),常见的MMUT变异是c.729_730insTT、c.1106G>A、c.914T>C。c.914T>C在早发型中发生的频率较晚发型高[8.3%(18/216)比1.6%(1/64),χ2=3.859,P=0.037]。mut型较其他类型患儿代谢危象常见[72.6%(114/157)比3/13,χ2=13.729,P=0.001]。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在mut型患儿中比其他类型患儿少见[38.2%(60/157)比9/13、25.5%(40/157)比8/13,χ2=4.789、7.705,P=0.030、0.006]。58例新生儿筛查发现的患儿中44例(75.9%)从无症状时开始治疗,发育正常;14例(24.1%)临床发病后才开始接受治疗,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结论分析了我国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的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特点及相关性,扩展了基因变异谱。鉴于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有临床表现复杂及早发严重的倾向,新生儿筛查对于早期诊断、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建议将致病基因MMUT列入我国育龄夫妇孕前携带者筛查目录中,关口前移至出生缺陷一级预防。

  • 标签: 甲基丙二酸 甲基丙二酸单酰CoA变位酶 新生儿筛查 串联质谱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南省境外输入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毒株的基因组进化特征及变异情况。方法纳入2020年5月至12月河南省报告的16例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采集患者咽拭子标本送至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以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平台上公布的SARS-CoV-2 Wuhan-Hu-1作为参考序列,采用MEGA X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分析,并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16例病例中,13例来自俄罗斯,2例来自缅甸,1例来自乌克兰。共获得16条基因组长度为29 804~29 882 bp的2019-nCoV基因组序列。共检测到145个核苷酸突变位点和80个氨基酸突变位点,所有序列均存在C241T、C3037T、C14408T、A23403G核苷酸位点突变,以及刺突蛋白区D614G氨基酸位点突变。BetaCov/HEN02/Human/2020、BetaCov/HEN04/Human/2020和BetaCov/HEN05/Human/2020毒株基因组的第29704位点出现碱基A插入,所有序列均未发现缺失变异。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16株毒株与目前流行的需关注的变异株均无相关性。结论2020年5月至12月河南省境外输入病例的2019-nCoV毒株基因组突变呈现随机性和多样性,均不属于需关注的变异株。

  • 标签: 冠状病毒属 基因组 序列比对 2019新型冠状病毒 进化 关切变异株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SLC9A6基因变异所致Christianson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方法收集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1例Christianson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已报道的SLC9A6基因所致Christianson综合征病例进行文献复习。采用视频脑电图、听性脑干反应、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方法,同时进行家系3人全外显子测序及线粒体全基因检测,并对可疑突变位点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患儿为男童,7岁,临床表现为癫痫、语言落后、精神发育迟缓。只能说叠字,可执行简单指令,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及遗传代谢病史。其舅舅幼年有高热惊厥史,目前言语、智力障碍,左侧肢体活动轻度受限;母亲轻度智力障碍,无癫痫。患儿长程视频脑电图表现(2021年4月):异常儿童脑电图,背景活动略慢,醒睡各期双侧额颞区为主多灶性尖波、尖慢波、慢波发放,可泛化广泛性,睡眠期著,非快速眼球运动期放电指数约75%。听性脑干反应(2021年10月):左侧70 dB Ⅰ波潜伏期延长,Ⅰ波Ⅴ波波形较差,阈值20 dB(高频阈值正常);右侧70 dB Ⅰ波潜伏期延长、波形较差、波幅与对侧相比较低,Ⅲ波Ⅴ波波形差,阈值30 dB(高频阈值轻度增高)。头颅MRI薄层扫描(2022年1月):双侧颞极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鼻窦炎。家系中3人全外显子测序提示患儿的SLC9A6基因有1个半合子变异c.616C>T(p.R206*)。检索到外文文献94篇,共报道81例SLC9A6基因异常所致的Christianson综合征患者,其起病年龄从新生儿期至成年,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男性患者症状主要有癫痫、认知功能严重受损、共济失调、小脑萎缩、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等。结论SLC9A6基因的1个半合子变异c.616C>T是本例患儿的遗传学病因。对于反复发作癫痫抗癫痫药物疗效不好、慢波睡眠时癫痫持续状态及运动智力发育落后的病例,应考虑Christianson综合征的可能性,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和治疗。

  • 标签: 癫痫 儿童 SLC9A6基因 Christianson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rouzon样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基因突变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5月诊断的1例 Crouzon样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分析IL11RA相关Crouzon样综合征的突变特点。结果先证者为男童,5岁4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眼球突出、眼距增宽、鼻根部扁平、头颅畸形呈舟状。头颅CT示小脑扁桃体略下移,枕骨大孔饱满,双侧颅板局部变薄,双侧颅骨前后径增长,颅缝均已闭合;头颅磁共振成像示Chiari畸形Ⅰ型。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发现患儿IL11RA基因外显子区域存在2处杂合突变,分别为c.40_63del和c.811-2A>G,前者为整码突变,后者为剪接突变;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显示c.811-2A>G突变来源于患儿母亲,c. 40_63del为新发变异。结论Crouzon样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颅缝早闭、中面部发育不全及眼部畸形。IL11R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是本例患儿的遗传学病因,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时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1受体α亚单位 颅缝早闭 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二代测序确诊的NF1基因突变致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儿的临床表型,同时总结NF1基因突变的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12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NF1基因进行测序并对其家系成员进行一代Sanger验证,对基因突变特点进行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在12例确诊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的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1∶1,就诊年龄为7个月~11岁。临床表型中12例患儿均有牛奶咖啡斑,发病年龄为出生时至2岁,其中5 例伴腋窝雀斑、2例伴皮肤神经纤维瘤;6例患儿有癫痫发作,发病年龄为5个月~5岁10个月,其中成串痉挛发作2例、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2例、典型失神发作1例、局灶性发作1例,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疗效较好;1例患儿有剧烈头痛伴呕吐。12例患儿共有5 种基因突变形式,1例为NF1基因整体杂合缺失;3 例错义突变,分别为c.7867C>A(p.L2623I)、c.7855C>A(p.L2619I)和c.7792C>A(p.L2598I);3例移码突变为c.3162delC(p.N1054Nfs*8)、c.540dupA(p.Q181Tfs*20)和c.2027dupA(p.V679Pfs*21);3例无义突变为c.1467T>A(p.Y489X,2351)、c.1318 C>T(p.R440X,2400)和c.1411C>T(p.K471X,2369);2例剪切突变为c.2326-2(IVS10)G>C和c.1186-1(IVS10)G>C。9例为自发突变,另1例来源于父亲,2例来源于母亲。其中c.7867C>A(p.L2623I)、c.7855C>A(p.L2619I)、c.3162delC(p.N1054Nfs*8)、c.1411C>T(p.K471X,2369)、c.2326-2(IVS10)G>C、c.1186-1(IVS10)G>C均为未报道的新生突变。结论Ⅰ型神经纤维瘤由NF1基因突变引起,早期临床表现多为牛奶咖啡斑,部分有癫痫发作。临床有多处牛奶咖啡斑伴癫痫发作的患者应尽早行基因分析确诊。

  • 标签: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NF1基因 多发牛奶咖啡斑 癫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期发病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型(SCA2)患者的临床特点、遗传特征及诊断。方法收集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遗传代谢病门诊2019年7月确诊的SCA2一家系临床资料,并结合已报道的儿童期发病的SCA2病例进行总结。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毛细管凝胶电泳以及Sanger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ATXN2基因CAG重复序列进行检测。结果该家系4代共9人患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为男性,3岁4个月,于9月龄发病,表现为发育落后,反应迟钝;1岁后出现进行性倒退,逐渐不能逗笑、不认人;不能独站、独走,无语言发育,吞咽困难,长期便秘,有抽搐史。先证者妹妹及母亲尚未发病;外祖母行走不能、口齿不清伴眼球震颤,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小脑萎缩;外祖母的2位哥哥和2位姐姐均表现为行走不稳伴构音障碍;外祖母的父亲需借助轮椅行走。先证者、妹妹、母亲、外祖母的ATXN2异常等位基因CAG拷贝数分别为99、55、44次和43次,且均未检测出被打断的CAA序列。检索到的14篇文献(13篇英文和1篇中文)共报道20例经基因确诊的儿童期发病的SCA2患儿,绝大多数患者婴幼儿期起病、少数可至学龄期发病,临床表现以发育迟滞、肌张力障碍或不全、肌阵挛或婴儿痉挛、运动落后、眼动异常、色素性视网膜炎以及吞咽困难为主,而经典的小脑综合征仅部分存在;脑电图多数存在节律异常;头颅磁共振成像或CT主要表现为小脑萎缩。结论本病例是我国目前报道的发病年龄最小的SCA2患者。此类患者通常在婴幼儿期起病且ATXN2基因重复序列呈过度扩增状态,其临床特征不同于经典SCA2表型,需结合家族史并通过动态突变检测进行基因诊断。

  • 标签: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儿童 三核苷酸重复扩增 系谱 ATXN2 基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儿童多动症患儿进行细胞以及分子遗传学检测以明确诊断。方法常规进行外周血细胞培养制片及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常规提取外周血DNA,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检测。结果患儿具有典型的面部畸形,包括耳位低、耳廓卷曲、眉弓高突、鼻孔凹口、人中短平、上唇薄等。SNP-arry检测显示患儿染色体2q37区存在4.883 Mb的缺失,综合各项检测结果,患儿染色体核型最终被确定为45,XY,der(2;21)(2pter→2q37.3∷21p13→21p10∷20p10→20pter),der(20)(21qter→21q10∷20q10→20qter)。结论报道了1例涉及3条染色体的易位点发生在随体的2q37缺失综合征,综合运用各种细胞及分子遗传学技术对复杂结构染色体异常的诊断十分重要。

  • 标签: 染色体易位 荧光原位杂交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 2q37缺失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