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我国诺如病毒暴发GII.6[P7]基因进化特征和关键位点变异情况。方法对2018—2021年来自中国诺如病毒暴发监测网络(CaliciNet China)监测获得的46个GII.6[P7]阳性样本进行基因组扩增和测序,同时整合GenBank数据库中的所有ORF1(GII.P7)和ORF2(GII.6)序列,进行贝叶斯进化,并利用Simplot软件进行重组分析。结果根据贝叶斯进化,GII.P7聚合酶具有时间进化特性,平均碱基替换速率为2.067×10-3核苷酸替换/位点/年,与4种不同的VP1基因型发生重组(GII.6、GII.7、GII.14和GII.20)。GII.6型诺如病毒在衣壳区进一步分为GII.6a、GII.6b和GII.6c亚型。本研究46个毒株属于GII.6a亚型,与2015年中国GII.6[P7]参考株NHBGR59为一簇。Simplot分析确定本研究GII.6[P7]毒株重组位点在ORF1-2连接处。VP1氨基酸位点变异主要发生在P1.1末端以及P2区域,与GII.6a亚型参考株相比,受体结合位点均未发生变异。结论我国2018—2021年诺如病毒暴发的GII.6[P7]重组株均属于GII.6a[P7]亚型。

  • 标签: 诺如病毒 急性胃肠炎 暴发 基因型 进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7至2020年我国诺如病毒流行株GⅡ.4 Sydney[P31]基因型的基因组以及变异情况。方法利用通用引物初步建立GⅡ组诺如病毒基因组扩增方法,扩增GⅡ.4 Sydney[P31]株基因组,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基因组测序,对GⅡ.4 Sydney[P31]株进行系统进化和关键位点分析。结果利用初步建立的GⅡ组基因组扩增方法,8株GⅡ.4 Sydney[P31]株中,6株扩增成功并获得基因组序列。通过系统进化表明,本研究获得的自2017—2020年6株毒株和2015—2019年的GⅡ.4 Sydney[P31]参考株划为一簇,2013年我国毒株GZ20 133 135株与2012—2014年GⅡ.4 Sydney[P31]参考株划为一簇。血型抗原受体结合位点(HBGAs)分析表明2014年以后的毒株在Site Ⅱ发生了氨基酸突变Asp372Asn。通过抗原表位分析,2017年以后的毒株,在A表位(297、372和373)、B表位(333)、E表位(414)和H表位(309、310)都发生了变化;2020年的毒株20HN261和20HN253株在A表位(368)和G表位(355)较之前的毒株出现了新变化。结论本研究确定了我国流行株GⅡ.4 Sydney[P31]基因组关键位点变异情况,跟踪新毒株的出现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针对我国流行株疫苗研发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

  • 标签: 诺如病毒 基因组 系统进化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轮状病毒G2P[4]型2020BJ株的近似全基因进化特征。方法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进行轮状病毒基因组扩增,将扩增产物测序,对所得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获得人轮状病毒G2P[4]型2020BJ株近似全长的11个节段核酸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其为G2-P[4]-I2-R2-C2-M2-A2-N2-T2-E2-H2基因型(DS-1-Like);进化表明与日本、印度、孟加拉及意大利等国家毒株亲缘关系较近;亲缘关系较近的毒株间抗原表位的氨基酸存在差异。结论与2020BJ亲缘关系较近的5株G2P[4]型轮状病毒VP7和VP4的抗原表位的氨基酸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流行特征不同,应加强轮状病毒监测。

  • 标签: 轮状病毒 G2P[4]基因型 全基因组 系统进化树
  • 简介:癌症又称为恶性肿瘤,是在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生长与增殖的调控发生严重紊乱的结果。细胞癌变的分子基础是基因,是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引起的。

  • 标签: 基因突变 原癌基因 激活 恶性肿瘤 细胞 调控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 苯溴马隆与非布司他在痛风患者中的降尿酸效果 。 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3 月 ~ 2019 年 2 月间接诊的痛风患者 68 例,采用奇偶法分为 A 组( n=34 例)和 B 组( n=34 例)。 A 组口服苯溴马隆; B 组口服非布司他。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酸指标、白介素 1B ( IL-1β )、疼痛程度( VAS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 VAS 评分、尿酸和 IL-1β 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 p > 0.05 ),治疗后 A 组明显优于 B 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叶酸片治疗。定期对两组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和Hcy水平测定,比较两组患者迟发性脑水肿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Hcy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cy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c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观察组患者迟发性脑水肿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9%和2.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HHcy与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降低Hcy水平可明显降低脑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水肿的几率和死亡率。

  • 标签: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脑出血 迟发性脑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重症破伤风治疗中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以达到成功控制严重抽搐、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避免长时间应用大剂量镇静、肌松剂的致命并发症,降低重症破伤风病死率。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965至2020年收治的破伤风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法和结局。根据Ablett破伤风严重程度分级将患者分为Ⅰ~Ⅳ级,其中Ⅲ级、Ⅳ级为重症破伤风;根据是否应用中药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服用中药组再根据服用的中药是否为针对破伤风病症、符合传统破伤风基本处方,分为破伤风中药组和非破伤风中药组,分别计算各组的病死率。此外,选取严重抽搐、自主神经功能障碍、Ablett Ⅳ级的1例治愈和1例死亡案例,结合各组的治疗方法和疗效,对中西药药物种类、使用方法及结局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6例破伤风患者,均接受西医治疗,其中服用中药治疗的22例患者中15例服用的中药符合破伤风基本处方。46例患者中死亡10例,总体病死率为21.7%。未服用中药组24例患者中死亡5例(病死率为20.8%),其中1例为Ablett Ⅱ级,1例为Ablett Ⅲ级,3例为Ablett Ⅳ级。服用中药组22例患者中死亡5例(病死率为22.7%),均为重症患者,其中2例为Ablett Ⅲ级,3例为Ablett Ⅳ级,这5例死亡患者均服用非破伤风中药;而服用破伤风中药的15例患者(6例为重症)均未死亡。案例分析:1例严重抽搐行气管插管患者,第8天出现持续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艾司洛尔注射液以及加大镇静、肌松剂剂量治疗改善不明显,2 d后开始服用中药存命汤,次日症状明显控制,服用4周后治愈出院。另一例患者也因重度抽搐行气管插管,插管后3 d发生持续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艾司洛尔注射液以及大剂量镇静、肌松剂治疗改善不明显,自主神经功能障碍8 d后开始服用中药存命汤,次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控制,继续使用大剂量肌松剂;服用中药5 d后停药;停中药1 d后因广泛微小支气管痰堵塞,突发呼吸、心搏骤停,最终死亡。结论根据病情和病证的正确、实时判断,据此实施西医治疗和辨证应用抗破伤风中药是降低重症破伤风病死率的关键。

  • 标签: 破伤风 中药 中西医结合 肌松剂 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