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40例剖宫产患者病案对比分析不同麻醉方法对剖宫产患者麻醉深度的影响。为临床上剖宫产手术的全身麻醉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观察并比较自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需在全身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静吸复合麻醉组(S组)及全凭静脉麻醉组(R组),每组20例。在各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深度与术中知晓情况。结果两组中,BIS值于麻醉诱导后的T1、T2、T3各时间点与麻醉诱导前的基础值T0相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诱导后各个时刻,S组与R组BIS值均较低。尤其在T2、T3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回访,R组中有一例术中知晓发生。结论两组比较,静吸复合组比全凭静脉组可能可以更好的控制麻醉深度,并有效防止术中知晓的发生。

  • 标签: 剖宫产 全身麻醉 术中知晓 麻醉深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静吸复合麻醉条件下不同的麻醉深度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探寻对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小的镇静深度。方法选择全麻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麻醉诱导采用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2mg/kg、芬太尼2μg/kg、丙泊酚2mg/kg、罗库溴铵0.6mg/kg,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氧流量2L/min。于麻醉前1d及术后1d,记录患者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及连线试验(TMT)完成时间。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TMT实验中Ⅰ组患者的术后1d的测试时间较术前延长,Ⅱ组患者的术后1d的测试时间较术前缩短,Ⅲ组患者的术后1d的测试时间较术前延长。与麻醉前1d相比,Ⅰ组和Ⅲ组患者术后1dTMT完成时间延长,而Ⅱ组缩短(P﹤0.05);Ⅰ组和Ⅲ组术后1dTMT完成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和Ⅲ组相比,Ⅱ组TMT完成时间缩短(P﹤0.05)。结论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维持40<BIS值≤50镇静深度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小。

  • 标签: 吸入麻醉 静脉麻醉 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中临床常用的利多卡因含漱法、雾化吸入法、镜下滴注法的麻醉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呼吸内镜室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首次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成人患者,随机分为3组,给予2%利多卡因含漱法(NEB)、雾化吸入法(SPR)、镜下滴注法(BI)。记录咳嗽、憋喘次数用以客观评估局麻效果。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结果雾化吸入法(NEB)患者咳嗽数明显少,出现支气管痉挛呼吸暂停次数NEB组较其他组少。操作过程中需经气管镜吸引通道追加利多卡因量NEB组明显少。结论NEB(雾化吸入法)是患者与操作者首选的麻醉方式。

  • 标签: 支气管镜 雾化吸入法 利多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