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麻醉深度监测仪引导下不同麻醉深度对患者术后麻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某医院收治的96例行手术切除的结肠癌老年患者,发现不同麻醉深度对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影响无显著差异。结果:深度麻醉组的应激反应指标显著增高,浅度麻醉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中度麻醉组术后认知功能表现较好。这表明,麻醉深度对术后恢复质量有重要影响。结论:利用麻醉深度监测仪精确调节麻醉深度,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苏醒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麻醉深度监测仪 麻醉质量 结肠癌老年患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麻醉深度指数(CSI)在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应用价值进行评测。方法ASAⅠ或Ⅱ级患者共44例,按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对照组两组各22例患者。试验组患者调节麻药的剂量参考CSI进行改变,对照组患者则按照临床麻醉药物使用的经验进行调节。对患者的心电图、心率、舒张压、收缩压、SPO2以及CSI进行常规监测;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计算CSI对于OAA/S的等级相关系数。结果经过统计分析,试验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与统计学意义相符(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CSI与OAA/S评分具有明显的等级相关性。结论麻醉深度指数(CSI)应用于全麻手术期间的麻醉深度监测具有理想的效果,有利于帮助麻醉医师判断患者全麻的深度,指导麻醉用药。

  • 标签: 麻醉深度指数 全麻手术 监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麻醉深度监测可以稳步的提升麻醉的基本质量,确保患者在围术期内更加安全,可以尽快恢复至健康状态。合理的麻醉能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手术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此次研究重点分析麻醉深度监测的进展。

  • 标签: 麻醉深度 监测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时,如果需要实施全麻,极有可能由于受到药物因素的影响,导致麻醉人员不能对其麻醉深度、意识清醒等情况进行准确的判定,从而对麻醉质量造成不良的影响。与此同时,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患者无法对自身的不适感表达出来,这可能会导致医务人员对相关问题产生忽视。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使患者在确保治疗舒适度的基础上降低麻醉风险,需要进行麻醉深度监测。

  • 标签: 全身麻醉 麻醉深度 监测 麻醉质量 麻醉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对全身麻醉患者采取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监测,分析其对麻醉深度的监测与调控作用。方法:选取 2016年 8月至 2019年 8月在某医院行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 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血流动力学调控麻醉组(对照组)和根据 BIS值变化调控麻醉组(观察组),各 100例。就患者应用效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 BIS值相较于对照组更为平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异丙酚的用量、苏醒时间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全身麻醉患者采取 BIS监测,可有效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良好的麻醉深度,提升苏醒期质量,保障患者麻醉安全。

  • 标签: 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 血流动力学调控 全身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不同麻醉深度对手术结果的影响,以期为临床麻醉实践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深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不同麻醉深度对手术结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选取了200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实验组采用深度麻醉。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手术类型等方面具有均衡性(P>0.05),具有可比性。麻醉过程中,实验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较对照组更为稳定(P<0.05)。结果:术后,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实验组的术后康复速度较快,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结论:不同麻醉深度对手术结果具有显著影响,深度麻醉相较于常规麻醉可以更好地稳定患者生命体征,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麻醉实践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麻醉深度,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麻醉深度 手术结果 影响 临床麻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应用最少的麻醉药来达到足够施行手术的麻醉深度,减少对正常机体功能近期及远期的抑制,同时要避免“浅”麻醉下手术刺激造成的有害心血管反应。

  • 标签: 吸入麻醉 麻醉深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63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麻醉,另63例为研究组应用麻醉深度监测技术,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组术中知晓率、术中体动发生率及麻醉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研究组麻醉用药剂量、诱导时间、苏醒时间、留观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在临床上应用麻醉深度监测技术,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麻醉深度 监测技术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麻醉深度监测应用于麻醉恢复室工作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用价值。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40例剖宫产患者病案对比分析不同麻醉方法对剖宫产患者麻醉深度的影响。为临床上剖宫产手术的全身麻醉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观察并比较自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需在全身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静吸复合麻醉组(S组)及全凭静脉麻醉组(R组),每组20例。在各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深度与术中知晓情况。结果两组中,BIS值于麻醉诱导后的T1、T2、T3各时间点与麻醉诱导前的基础值T0相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诱导后各个时刻,S组与R组BIS值均较低。尤其在T2、T3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回访,R组中有一例术中知晓发生。结论两组比较,静吸复合组比全凭静脉组可能可以更好的控制麻醉深度,并有效防止术中知晓的发生。

  • 标签: 剖宫产 全身麻醉 术中知晓 麻醉深度
  • 简介:摘要:围手术期的麻醉工作中麻醉指标深度监测是目前麻醉技术的发展需求重要方向之一。其中,以脑电监测指数为主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在手术过程中的应用价值较高,例如脑电双频谱指数以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等,此类麻醉监测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对手术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关并发症隐患起到了很好的监控效果,另一方面提升了手术的整体质量与治疗效果。本文首先对脑电监测指数进行了详细分类,同时分析其优劣势,最后予以总结。

  • 标签: 麻醉深度监测 围手术期 脑电信号
  • 简介:摘要:镇痛是麻醉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合理的镇痛有赖于对疼痛准确的评估,目前最准确的衡量疼痛程度的方式仍是依据患者主诉评分进行判断。全身麻醉术中疼痛的诊断与治疗依赖于伤害性刺激监测。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伤害性刺激监测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监测及脑电监测。其中,监测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的指标主要包括镇痛与伤害性刺激指数、皮肤导电性、外科容积指数、瞳孔直径。通过监测分析痛反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对镇痛深度进行客观评估,由此衍生出多种监测指标。

  • 标签: 临床麻醉 监测 方法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深度与小儿术后躁动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诊治的小儿手术患者80例,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术中BIS维持在40~49;观察组患儿术中BIS维持在50~59。比较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认知功能情况、Rasay镇静评分、苏醒情况、拔管情况、术后监测指标、术后躁动情况。结果随着术后时间延长,两组患儿认知功能评分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直到正常。观察组患儿在拔管1h、拔管6h、术后1d时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在停用麻醉药0、10、30min和1h时Ramsay镇静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早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术后躁动发生率,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麻醉深度对小儿术后躁动有影响,麻醉深度过深,会增加术后躁动风险。

  • 标签: 麻醉深度 术后躁动 脑电双频指数
  • 简介:摘要:术中麻醉深度监测既有利于控制麻醉质量,又可利用最少的麻醉药物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缩短术后苏醒时间。术中麻醉深度的精确监测和判断已成为临床麻醉医师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一项难题。近年来陆续有些新监测手段和方法应用于临床麻醉中,其稳定性和适用性等尚未深入研究,仍需经临床实践进一步验证,这些方法的引入为临床麻醉深度监测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临床,麻醉,深度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