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地理国情监测在国家地理测绘系的发展和应用中已经积累了充分的经验,是国情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来源于地理信息,同时也是对地理信息的扩展,对于相关的技术要求、人才培养以及科技应用方面都有新的突破,通过对地理国情信息进行采集与分析,最终形成相应的数据成果与管理制度成果,在不断的地理监测国情体系中完成了实践性创新探索,为地理信息测绘技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标签: 地理国情 国情监测 体系 框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疼痛综合护理管理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干预影响。方法:选取64例在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间本院接收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32)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n=32)给予疼痛综合护理管理。将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不良反应评分以及护理满意评分进行对比。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不良反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采取疼痛综合护理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对医护的依赖度和依从性,促进患者恢复。

  • 标签: 疼痛综合护理管理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 护理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凝血功能的临床变化特点及其与血小板减少的关系,探索其作为早期预测SFTS患者重症化趋势的价值。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感染科收治的428例SFTS患者(其中死亡组70例,存活组358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凝血相关指标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的差异。结果显示,SFTS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常见,死亡组较存活组更易出现出血症状(出血发生率41.4%比26.5%);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水平,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显著延长。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TT、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在第5~6天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在第7~8天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均早于血小板计数水平在两组患者中出现差异的时间(第9~10天)。SFTS病死率随基线DIC评分升高而升高,当DIC评分达到6时,病死率达到66.67%。疾病过程中显著的凝血异常介导血小板消耗过多,凝血相关指标较血小板计数对早期识别SFTS重症化更有帮助。

  • 标签: 出血热,病毒性 发热 血小板减少 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炎重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3月到2024年1月收入的64例慢性阻塞性肺炎重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生活质量(SF-36)、焦虑量表(SAS)及抑郁量表(SDS)对其护理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SAS与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炎重症患者护理工作中,对患者负面情绪、生活质量的改善较为明显,临床值得借鉴。

  • 标签: 综合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炎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方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ICU患者共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33例、实验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满意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CU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ICU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