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非整倍体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aneuploidies,PGT-A)后不同发育时间和评级囊胚移植的临床结局,并对其转录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山西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行PGT-A后选择整倍体囊胚移植的患者临床资料,共295个移植周期,分别按照囊胚发育时间[第5日(day 5,D5)组和第6日(day 6,D6)组]及囊胚评级(高质量组和一般质量组)进行分组,比较各组囊胚移植临床结局。通过比较来自GEO和ENA数据平台不同发育时间和评级的囊胚单细胞转录组数据(scRNA-seq),分析不同组间的转录组水平差异。结果①D5组和D6组男女方年龄、不孕类型、不孕年限、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雌二醇和获卵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MⅡ卵率[86.35%(2051/2375)比82.71%(1770/2140),P=0.001]、囊胚形成率[68.08%(725/1065)比 62.14%(540/869),P=0.006]、着床率[72.78%(115/158)比52.55%(72/137),P<0.001]、临床妊娠率[56.33%(89/158)比43.80%(60/137),P=0.032]和活产率[53.80%(85/158)比40.87%(56/137),P=0.027]相比较,D5组都显著高于D6组,两组间流产率、早产率、男性比例和出生体质量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高质量组和一般质量组男女方年龄、不孕类型、不孕年限、BMI、FSH、LH、雌二醇和获卵数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MⅡ卵率[87.06%(1251/1437)比83.50%(2570/3078),P=0.002]、囊胚形成率[73.38%(499/680)比61.08%(766/1254),P<0.001]、着床率[77.90%(74/95)比56.50%(113/200),P<0.001]、临床妊娠率[61.05%(58/95)比45.50%(91/200),P=0.013]和活产率[56.84%(54/95)比43.50%(87/200),P=0.032]相比较,高质量组都显著高于一般质量组,两组间流产率、早产率、新生儿男性比例和出生体质量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基于GEO和ENA数据平台的scRNA-seq数据,挖掘 D5和D6囊胚以及高质量和一般质量囊胚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ICM)和外滋养层(trophectoderm,TE)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经过KEGG富集分析,显示D5组较D6组ICM/TE上调的DEGs显著富集在285/288个信号通路;高质量组较一般质量组ICM/TE上调的DEGs显著富集在207/3个信号通路。结论发育D5囊胚比发育D6囊胚,高质量囊胚比一般质量囊胚都具有较好的着床和继续临床妊娠能力。对不同发育时间和评级的囊胚进行转录组水平分析比较,显示转录组特征具有显著差异。囊胚转录组水平的分析,对囊胚着床及继续临床妊娠能力具有预测价值。

  • 标签: 转录组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非整倍体检测 囊胚发育时间 囊胚评级 临床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9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分子致病机制。方法对1999年4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9例遗传性FⅤ缺乏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FⅤ促凝活性(FⅤ∶C)测定进行表型诊断;使用高通量靶向测序筛查F5基因变异,Sanger测序验证并分析双亲携带情况;Swiss-model进行三维结构分析,ClustalX-2.1软件进行同源保守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的FⅤ∶C为0.1~10.6 U/dl,其中8例患者有出血病史,以皮肤/黏膜出血最为多见(3例),其余1例未发生出血事件。所有患者中纯合子5例,复合杂合子4例,共检测到12个致病或疑似致病F5基因突变,其中c.6100C>A/p.Pro2034Thr、c.6575T>C/p.Phe2192Ser、c.1600_1601delinsTG/p.Gln534*、c.4713C>A/p.Tyr1571*和c.952+5G>C为首次报道。结论该研究新发现的基因突变丰富了与遗传性FⅤ缺乏症相关F5基因突变谱,高通量测序方法可以有效检测F5基因突变。

  • 标签: 凝血因子Ⅴ F5基因 突变 高通量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9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分子致病机制。方法对1999年4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9例遗传性FⅤ缺乏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FⅤ促凝活性(FⅤ∶C)测定进行表型诊断;使用高通量靶向测序筛查F5基因变异,Sanger测序验证并分析双亲携带情况;Swiss-model进行三维结构分析,ClustalX-2.1软件进行同源保守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的FⅤ∶C为0.1~10.6 U/dl,其中8例患者有出血病史,以皮肤/黏膜出血最为多见(3例),其余1例未发生出血事件。所有患者中纯合子5例,复合杂合子4例,共检测到12个致病或疑似致病F5基因突变,其中c.6100C>A/p.Pro2034Thr、c.6575T>C/p.Phe2192Ser、c.1600_1601delinsTG/p.Gln534*、c.4713C>A/p.Tyr1571*和c.952+5G>C为首次报道。结论该研究新发现的基因突变丰富了与遗传性FⅤ缺乏症相关F5基因突变谱,高通量测序方法可以有效检测F5基因突变。

  • 标签: 凝血因子Ⅴ F5基因 突变 高通量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对7例Alström综合征患者的 ALMS1基因进行变异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提取7例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应用Sanger测序对患儿及父母进行变异位点验证及致病性分析。结果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在7例患儿中检出12个ALMS1变异位点,分别是c. 5418delC(p.Tyr1807Thrfs*23)、c. 10549C>T(p.Gln3517*)、c.9145dupC(p.Thr3049Asnfs*12)、c.10819C>T(p.Arg3607*)、c.5701_5704delGAGA(p.Glu1901Argfs*18)、c.9154_9155delCT(p.Cys3053Serfs*9)、c.9460delG(p.Val3154*)、c.9379C>T(p.Gln3127*)、c.12115C>T(p.Gln4039*)、c.1468dupA(p.Thr490Asnfs*15)、c.10825C>T(p.Arg3609*)和c.3902C>A(p.Ser1301*);其中7个为无义变异,5个为移码变异;c.9154_9155delCT、c.9460delG、c.9379C>T和c.1468dupA是未报道过的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c.9379C>T和c.12115C>T变异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VS1+PM2)、其余10个变异均判定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PP3+PP4)。结论ALMS1基因变异为这7例患儿的致病原因,基因检测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新变异的检出拓展了ALMS1变异谱。

  • 标签: Alström综合征 ALMS1基因 临床表型 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合并骨髓纤维化(MF)患者的基因突变、临床及预后特征。方法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初诊并同时行骨髓活组织检查的103例AML患者纳入研究,根据WHO(2016)骨髓纤维化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AML伴MF组(MF-1~3)与AML不伴MF组(MF-0),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基因突变、疗效和预后进行回顾性比较。结果①103例患者中AML伴MF组46例(44.7%),其中MF-1 39例(84.8%),MF-2/3 7例(15.2%);AML不伴MF组57例(55.3%)。和AML不伴MF组相比,AML伴MF组中位WBC显著增高[11.205(0.69~191.82)×109/L对4.64(0.18~95.10)×109/L,P=0.024];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43.5%对24.6%,χ2=4.119,P=0.042);FAB分型:4例AML-M0患者均在AML伴MF组,而AML不伴MF组AML-M2所占比例更高(P=0.014)。②AML伴MF组患者FLT3-ITD及NPM1基因突变率更高(15.2%对1.8%,P=0.021;26.1%对10.5%,P=0.039),而CEBPA基因突变率明显低于AML不伴MF组(2.2%对17.5%,P=0.029)。③AML伴MF组完全缓解(CR)率显著低于AML不伴MF组(69.7%对93.2%,χ2=7.412,P=0.006)。多因素分析显示MF,尤其是纤维化程度是影响初诊AML患者CR的独立危险因素。④AML伴MF组3年总生存(OS)率明显低于AML不伴MF组(20.5%对72.2%,χ2=4.032,P=0.045);亚组分析显示MF-1和MF-2/3两组患者的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显著低于AML不伴MF组(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MF,尤其是MF-2/3是影响初诊AML患者OS和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21和0.044)。结论AML合并MF患者具有较为独特的实验室及临床特征;MF是影响AML患者CR、OS和PFS的独立预后不良指标,MF的评估对初诊AML的疗效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急性 骨髓纤维化 预后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木酮糖激酶rs17118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在深圳市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诊治的、资料完整并成功完成基因分型的患者。按照1∶1的比例,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冠心病患者(病例组)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597例,采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rs17118 C/A基因型分布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联性。结果病例组CA基因型(44.6%比38.5%,χ2=4.536, P=0.038)以及CA+AA基因型(51.6%比45.7%,χ2=4.008, P=0.045)分布频率均高于对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CA基因型携带者冠心病发病风险是CC基因型携带者的1.41倍(95%CI:1.03~1.94,P=0.034)。病例组中,AA基因型携带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31±0.82)mmol/L]和总胆固醇[(3.93±1.22)mmol/L]水平明显低于CC基因型[(2.61±0.86)mmol/L、(4.40±1.19) mmol/L,P=0.050、0.035]和CA基因型[(2.68±0.82)mmol/L、(4.49±1.22)mmol/L,P=0.016、0.012],CA+AA基因型携带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也明显低于CC基因型携带者[(1.05±0.26)mmol/L比(1.10±0.31)mmol/L,P=0.035]。结论木酮糖激酶基因可能通过调整脂质代谢,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进而改变个体的疾病遗传易感性,rs17118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病风险有关。

  • 标签: 木酮糖激酶 冠心病 基因多态性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α-酮戊二酸/铁依赖性双加氧酶同源蛋白1(ALKBH1)基因低甲基化在肝细胞癌发病机制及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肝癌细胞(SMMC-7721、Bel-7402、MHCC97、HepG2及Hep3B)和正常肝细胞(HL-7702)购自美国典型培养物保存中心。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90例肝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重亚硫酸盐基因组测序聚合酶链反应(BSP)法检测ALKBH1基因甲基化并定量,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法检测ALKBH1基因甲基化。统计并比较肝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ALKBH1基因甲基化和未甲基化患者平均疾病进展时间及3年生存率差异。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本组肝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ALKBH1基因甲基化定量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甲基化定量(15.6±1.7)%比(57.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45,P<0.05)。SMMC-7721、Bel-7402、MHCC97、HepG2及Hep3B肝癌细胞ALKBH1基因甲基化定量显著低于HL-7702正常肝细胞[甲基化定量(25.1±2.1)%、(19.5±1.8)%、(16.7±1.3)%、(23.6±1.9)%、(20.3±1.5)%比(62.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33,P<0.05)。本组肝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ALKBH1基因甲基化率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25.6%比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897,P<0.05)。肝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ALKBH1基因甲基化率在肿瘤最大径、病灶数量、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肿瘤最大径≥5 cm、病灶数量多发、低中分化和Ⅲ期期肝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ALKBH1基因甲基化率显著低于肿瘤最大径<5 cm、病灶数量单发、高分化和Ⅰ期+Ⅱ期肝癌患者(甲基化率分别21.2%比38.6%、5.0%比31.4%、12.8%比35.3%、4.0%比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8、4.406、4.745、4.881,均P<0.05)。肿瘤组织ALKBH1基因未甲基化患者平均疾病进展时间为(23.7±2.1)个月,3年生存率为52.4%,ALKBH1基因甲基化患者平均疾病进展时间为(29.5±2.7)个月,3年生存率为78.8%,ALKBH1基因未甲基化患者平均疾病进展时间和3年生存率显著低于ALKBH1基因甲基化患者(t或χ2=14.233、9.788,P<0.05)。结论ALKBH1基因低甲基化与肝细胞癌发病机制明显相关,可作为肝细胞癌病情及预后评估的基因水平标志物。

  • 标签: 肝细胞癌 甲基化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AEG-1)和M2型丙酮酸激酶(PKM2)在骨肉瘤组织和骨软骨瘤组织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大庆市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20年11月资料完整的21例骨软骨瘤和71例骨肉瘤组织标本,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EG-1和PKM2的表达水平,并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肉瘤组织中AEG-1阳性表达率60.56%(43/71),明显高于骨软骨瘤组织AEG-1阳性表达率19.05%(4/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78,P<0.01),AEG-1表达水平与骨肉瘤恩内金分期(Eneeking分期)、肺转移明显相关(χ2=4.461、6.277,P<0.05)。骨肉瘤组织中PKM2阳性表达率66.20%(47/71),明显高于骨软骨瘤组织PKM2阳性表达率28.57%(6/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95,P<0.01),PKM2表达水平与骨肉瘤Eneeking分期、肺转移和软组织浸润明显相关(χ2=6.552、5.253、5.591,P<0.05)。结论AEG-1和PKM2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水平升高,AEG-1和PKM2可能与骨肉瘤的恶性程度、疾病的进程以及骨肉瘤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 标签: 骨软骨瘤 骨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