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作者: 肖永刚 张吉祥 王黎明 荣维淇 吴凡 蒙轩 吴健雄 王宏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贵州省黔西南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二病区,兴义 562400 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北京 100021,贵州省黔西南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二病区,兴义 562400,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北京 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右前、右后右静脉(APR)之间的类三角区域(APR三角)入路、荧光反染的右侧解剖切除在腹腔镜解剖切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接受腹腔镜解剖性右侧切除治疗的34例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例,女性10例,年龄(58.3±10.3)岁。收集患者手术完成情况、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中输血、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资料。结果34例均为肝脏恶性肿瘤,均在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者。其中V切除3例,VI切除3例,VII切除5例,V+VI2例,VI+VII9例,V+VIII3例,V+VI+VII5例,右后区+前背3例,前背1例。手术时间为(275.58±82.28)min,中出血量为100(100,300)ml,中均无输血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进食流质食物,术后第2~3天下床活动。术后并发症的Clavien-Dindo分级I级32例,III级2例。术后住院时间为(7.23±3.10)d。肿瘤切缘均为阴性。3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94±2.94)个月。截至随访结束,34例患者均存活,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基于"APR三角"的右侧Glisson入路、离断后荧光反染的右侧解剖切除安全可行。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肝切除术 Glisson蒂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建立ICC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肝部分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的587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395例,女性192例,年龄(54.7±10.8)岁,年龄范围20~82岁。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准确性。结果587例IC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26.9%(158/5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300×109/L(OR=1.985,95%CI:1.030~3.824,P=0.041)、肿瘤糖类抗原19-9>37 U/ml(OR=2.978,95%CI:1.994~4.448,P<0.001)、肿瘤位于左叶(OR=1.579,95%CI:1.065~2.341,P=0.023)、多发肿瘤(OR=1.846,95%CI:1.225~2.783,P=0.003)、无肝硬化(OR=2.125,95%CI:1.192~3.783,P=0.011)是IC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其截断值为0.215,灵敏度为75.9%,特异度为58.3%。结论基于术前易于获取的临床指标构建了ICC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有较好的评估效能,可为ICC的治疗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胆管肿瘤 危险因素 肝内胆管细胞癌 淋巴结转移 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