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国内外网站治愈乙型肝炎新药临床试验的注册现状及试验设计特点,为后续乙型肝炎新药临床试验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20年5月26日,纳入国内外乙型肝炎治愈新药的注册试验。由两位研究者独立检索并筛选文献、提取资料。结果共纳入106项乙型肝炎治愈新药注册临床试验(英文注册网站94项,中文注册网站12项),注册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治疗性疫苗及核心蛋白抑制剂占比最高,分别为27.4%(n = 29)和22.6%(n = 24)。绝大部分临床试验(n = 96,90.6%)处于早期(I期及II期)阶段。I期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主要为健康人及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I期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主要为初治或经治后达到病毒抑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期临床试验的主要评价指标为新药的安全性及耐受性,约半数II期临床试验采用HBsAg阴转/定量下降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总体上,采用新型设计的临床试验数量较少,仅占3.8%(4/106)。国内注册网站乙型肝炎治愈新药试验相对较少,填报信息欠完整。结论国内外乙型肝炎新药临床试验注册量逐年增长,但多处于I期和II期,采用新型设计者较少。国内网站注册试验的信息完整性有待提高。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治愈 临床试验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乙型肝炎肝硬化前瞻性队列中具有抗病毒治疗前后胃镜检查结果的患者52例,基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将患者分为无、轻度、中-重度3组,对比各组抗病毒治疗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变化情况,对不同转归患者的临床特征(血小板、肝肾功能、肝脏硬度及病毒学应答情况)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以恩替卡韦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中位治疗时间3.1(2.5~4.4)年,无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比例从30.8%增加至51.9%,轻度由40.4%降至30.8%,中-重度比例由28.8%降至17.3%(χ2=14.067,P=0.001)。共有40.4%患者出现食管静脉曲张逆转,13.5%患者出现食管静脉曲张进展。中-重度患者进展率显著高于轻度及无食管静脉曲张患者(χ2=28.126,P<0.001),60.0%的中-重度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后仍维持中-重度状态。在进展的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中,基线血小板及5年平均变化率均显著低于不进展的患者(+3.3%与+34.1%,Z=7.00,P=0.027)。结论经过有效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能够获得食管静脉曲张逆转,但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单纯接受抗病毒治疗仍有相当比例进展风险,血小板低且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血小板不显著上升是进展的临床征象。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食管静脉曲张 门静脉高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抗病毒治疗后的组织学逆转和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方法入组符合肝活检或临床诊断标准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初治患者,予以恩替卡韦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每半年进行1次随访评估,治疗第5年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Metavir系统联合“北京标准”(P-I-R评分),评价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5年后的组织学逆转率,并分析其丙氨酸转氨酶(ALT)、肝脏硬度值(LSM)等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对计量资料进行Kruskal Wallis、Wilcoxon秩和检验,对计数资料行Fisher精确检验,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入组73例具有抗病毒治疗5年肝活检标本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初治患者。根据Metavir系统和P-I-R评分,治疗5年后肝硬化逆转率为72.6%(53/73),其中显著逆转组患者(Metavir评分下降≥2期)占比30.1%(22/73),轻度逆转组患者(Metavir评分下降1期或Metavir评分不变但P-I-R评分判定为逆转为主型)占比42.5%(31/73),不逆转组患者占比27.4%(20/73)。与治疗前相比,抗病毒治疗5年后显著逆转组、轻度逆转组及不逆转组患者血清HBV DNA、ALT、天冬氨酸转氨酶、LSM(分别由12.7 kPa降至6.4 kPa、18.1 kPa降至7.3 kPa、21.4 kPa降至11.2 kPa)及Ishak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评分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血小板和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治疗前LSM升高是治疗5年后组织学显著逆转的独立危险因素(OR=0.887,95%CI为0.802~0.981,P=0.020)。结论长期抗病毒治疗后,72.6%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可发生组织学逆转,且所有患者的临床指标均获得改善。

  • 标签: 乙型肝炎 肝硬化 逆转 临床改善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男性及女性非酒精脂肪性肝病(NAFLD)临床、病理及进展期纤维化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回顾性纳入肝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NAFLD患者267例,分为男、女两组,对比两组临床及病理指标的差异,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分类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男性NAFLD患者发病年龄显著低于女性患者(P < 0.01)。男、女两组在人体质量指数、患2型糖尿病比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生物化学指标:男性患者丙氨酸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及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 < 0.01)。肝脏病理学:男性患者气球样变比例显著低于女性患者(P < 0.01),而脂肪性肝炎评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52.0%比61.5%,P = 0.283)及进展期肝纤维化比例(14.3%比17.8%,P = 0.162),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减低为进展期肝纤维化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OR = 0.984,95% CI:0.978~0.989,P < 0.01),2型糖尿病仅为男性进展期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6.557,95% CI:1.667~25.782,P < 0.01)。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仅为女性进展期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016,95% CI:1.003~1.028,P = 0.012)。结论NAFLD患者在不同性别之间临床及病理存在一定差异,血小板是男性及女性进展期肝纤维化的共同预测指标,男性患2型糖尿病,女性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可分别作为进展期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单纯性脂肪肝 脂肪性肝炎 危险因素 进展期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