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甲皮瓣联合第2趾复合组织瓣用于电烧伤后毁损性拇指再造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5月—2021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了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电烧伤致拇指毁损男性患者,年龄27~58岁,彻底清创后拇指缺损分度为Ⅲ度者10例、Ⅳ度者2例。采用游离甲皮瓣联合携带皮岛的第2趾趾骨、关节、肌腱等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甲皮瓣供区Ⅰ期覆盖人工真皮并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Ⅱ期移植腹股沟区中厚皮片覆盖,第2趾供区应用髂骨条填塞固定。再造术后1周观察再造拇指成活情况,皮片移植术后2周观察甲皮瓣供区皮片成活情况,再造术后6周复查X线观察再造拇指指骨及供足第2趾趾骨骨痂形成情况。随访时观察再造拇指外形,评估感觉功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再造拇指功能;观察供足趾及第2趾的趾间关节是否僵硬、足部供区瘢痕增生情况及供足站立、行走功能是否受限。结果再造术后1周,患者再造拇指均成活。皮片移植术后2周,11例患者甲皮瓣供区皮片全部成活;1例患者甲皮瓣供区皮片部分坏死,换药10 d后创面完全愈合。再造术后6周,10例患者再造拇指指骨及供足第2趾趾骨骨痂形成,拔除其克氏针;2例患者再造拇指指骨骨痂形成欠佳,延迟2周拔除其克氏针。随访6~24个月,患者再造拇指外形与健侧拇指接近,指腹两点辨别觉距离为7~11 mm,功能评定:优4例、良6例、可2例;供足趾及第2趾的趾间关节僵硬,足部供区均遗留轻度瘢痕增生,供足站立及行走功能均未明显受限。结论游离甲皮瓣联合第2趾复合组织瓣可用于电烧伤后毁损性拇指再造,该方法应用重建代替修复的理念封闭创面,可恢复毁损拇指的外形及功能,且未对供足造成较大的损伤。

  • 标签: 烧伤,电 拇指 外科皮瓣 游离组织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缺血缺氧性损伤标志物在烧伤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8年10月—2021年5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4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脓毒症患者,其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18~65(35±3)岁。按住院期间是否发生SAE,将患者分为SAE组(21例)及非SAE组(20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深Ⅱ度烧伤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评分。统计2组患者脓毒症确诊后(以下简称确诊后)12、24、48 h的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确诊后12、24、48、72、120、168 h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au蛋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水平,确诊后1、3、7 d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液流速(VmMCA)、搏动指数、脑血流指数(CBFi)。对数据行χ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SAE发生的自变量,绘制预测烧伤脓毒症患者发生SAE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最佳阈值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深Ⅱ度烧伤面积、Ⅲ度烧伤面积、APACHE Ⅱ评分均相近(χ2=0.02,t值分别为0.71、1.59、0.91、1.07,P>0.05)。确诊后12、24、48 h,SAE组患者血清S100β、NSE水平均明显高于非SAE组(t值分别为37.74、77.84、44.16,22.51、38.76、29.31,P<0.01)。确诊后12、24、48、72、120、168 h,SAE组患者血清IL-10、Tau蛋白、ACTH水平均明显高于非SAE组(t值分别为10.68、13.50、10.59、8.09、7.17、4.71,5.51、3.20、3.61、3.58、3.28、4.21,5.91、5.66、4.98、4.69、4.78、2.97,P<0.01);确诊后12、24、48、72、120 h,SAE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非SAE组(t值分别为8.56、7.32、2.08、2.53、3.37,4.44、5.36、5.35、6.85、5.15,P<0.05或P<0.01);确诊后12、24、48 h,SAE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均明显高于非SAE组(t值分别为5.44、5.46、3.55,P<0.01)。确诊后1 d,SAE组患者VmMCA、CBFi均明显低于非SAE组(t值分别为2.94、2.67,P<0.05);确诊后1、3、7 d,SAE组患者搏动指数均明显高于非SAE组(t值分别为2.56、3.20、3.12,P<0.05或P<0.01)。确诊后12 h的血清IL-6、确诊后24 h的血清Tau蛋白、确诊后24 h的血清ACTH、确诊后24 h的血清皮质醇为烧伤脓毒症患者发生SAE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2.42、1.38、4.29、4.19,95%置信区间分别为1.76~3.82、1.06~2.45、1.37~6.68、3.32~8.79,P<0.01)。对41例烧伤脓毒症患者,确诊后12 h的血清IL-6预测SAE发生的ROC的AUC=0.92(95%置信区间为0.84~1.00),最佳阈值为157 pg/mL,敏感度为81%,特异度为89%;确诊后24 h的血清Tau蛋白预测SAE发生的ROC的AUC=0.92(95%置信区间为0.82~1.00),最佳阈值为6.4 pg/mL,敏感度为97%,特异度为99%;确诊后24 h的血清ACTH预测SAE发生的ROC的AUC=0.96(95%置信区间为0.89~1.00),最佳阈值为14.7 pg/mL,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94%;确诊后24 h的血清皮质醇预测SAE发生的ROC的AUC=0.93(95%置信区间为0.86~1.00),最佳阈值为89 nmol/L,敏感度为94%,特异度为97%。结论血清Tau蛋白和ACTH、皮质醇对烧伤脓毒症患者并发SAE具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烧伤 脓毒症 缺血缺氧,脑 脑疾病 血清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