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形(PKP)术后应用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6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30例老年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399例;年龄52~91岁[(72.8±8.3)岁]。骨折节段:T5~T10 82,T11~L2 389,L3~L5 173。178例PKP术后接受治疗(组),252例PKP术后接受基础治疗(基础治疗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年骨密度,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及1年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统计两组再骨折发生率、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60个月[(27.3±4.6)个月]。术前及术后1年组腰椎骨密度T值分别为(-2.3±1.5)SD、(-1.2±2.3)SD(P<0.05),基础治疗组分别为(-2.2±1.2)SD、(-2.1±1.1)SD(P>0.05)。术后1年组骨密度明显优于基础治疗组(P<0.05)。组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年的VAS分别为(8.6±0.8)分、(2.8±0.8)分、(2.1±0.8)分,基础治疗组分别为(8.5±1.1)分、(2.9±0.9)分、(3.0±2.3)分。组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年的ODI分别为48.7±5.3、24.0±2.9、22.3±3.3,基础治疗组分别为48.3±6.1、24.5±3.8、27.6±4.0。术后3 d及1年两组VAS与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术后1年组VAS与ODI明显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术后2年组再次骨折发生率为10.1%(18/178),明显低于基础治疗组的16.7%(43/252)(P<0.05)。组病死率为5.1%(9/178),基础治疗组为6.3%(16/252)(P>0.05)。术后两组均未出现神经损伤、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PKP术后联用能有效提高OVCF患者骨密度、减轻疼痛、促进功能恢复,并有效降低再次骨折发生率。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骨折,压缩性 椎体成形术 唑来膦酸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置钉与徒手Wiltse入路开放置钉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71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19例;年龄22~54岁[(41.0±7.8)岁]。33例采用机器人辅助置钉(A组),38例采用徒手Wiltse入路开放置钉(B组)。比较两组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术后3个月和6个月骨折愈合率,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伤前缘高度比和矢状位Cobb角,术后3 d A级+B级置钉率、关节突关节侵犯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0~24个月[(15.2±4.4)个月]。两组中透视次数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中出血量为100(100,135)ml,少于B组的160(120,200)ml(P<0.01)。A组住院时间为8(7,11)d,短于B组的12(10,16)d(P<0.01)。两组患者未发生术后感染、脊髓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骨折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 d A组VAS和ODI分别为3(2,4)分、21(18,23),低于B组的4(3,5)分、27(20,32)。(P<0.05或0.01),余各时相点两组间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伤前缘高度比和矢状位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 d A组A级+B级置钉率为96.5%(191/198),高于B组的90.4%(206/228)(P<0.05)。A组关节突关节侵犯率为4.0%(8/198),低于B组的11.8%(27/228)(P<0.01)。结论与徒手Wiltse入路开放置钉相比,机器人辅助置钉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可以减少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术后早期疼痛,提高置钉准确性,降低侵犯关节突关节的风险。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折固定术,内 机器人辅助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