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中度智力低下(ID)孕妇的遗传学病因,并为其提供产前诊断。方法以2021年4月28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例孕18周的ID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孕妇及其胎儿的临床资料,并采集其外周血样以及羊水样本用于检测。通过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CNV-seq)分析孕妇基因组的拷贝数变异(CNVs),再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及Sanger测序检测和验证候选基因变异。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对胎儿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通过CNV-seq及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胎儿的CNVs。结果孕妇为23岁,中度智力低下、走路偏向一侧,持物不稳,孕18+3周胎儿发育未见异常。CNV-seq未发现其存在致病CNVs,WES发现其DLG4基因存在c.1675C>T(p.Arg559*)杂合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上述变异被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VS1+PM2_Supporting)。Sanger测序发现胎儿亦携带DLG4基因c.1675C>T(p.Arg559*)杂合变异,同时CNV-seq发现其Xp21.1区存在0.1 Mb杂合缺失,涉及DMD基因,经MLPA检测得到验证。结论DLG4基因c.1675C>T杂合变异可能是该孕妇智力低下的遗传学病因,其胎儿携带相同变异以及DMD基因的缺失,发生智力低下62型的风险较高。

  • 标签: 智力障碍 DLG4基因 DMD基因 产前诊断 孕妇 胎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雾化时机对小儿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术后并发症发生及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儿童医院择期接受纤支镜手术的小儿患者105例为对象,随机将其分为A组53例,B组52例。A组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硫酸沙丁胺醇,B组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比较A、B两组5 min、30 min、1 h、3 h时小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B两组在术后5 min进行雾化,其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0 min进行雾化,A组在气喘、痰中带血、刺激性咳嗽、咽部不适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在术后1 h,A组在气喘、刺激性咳嗽、咽部不适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A组术后1 h时的痰中带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在术后3 h进行雾化,其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下,A组的SaO2(<94%)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纤支镜术后,应立即给予雾化,对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值得推广。

  • 标签: 雾化时机 小儿纤支镜手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新采血检测对于胎儿游离DNA(cell free fetal DNA,cffDNA)浓度过低导致的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失败病例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NIPT检测的20 387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对因cffDNA浓度过低而首次检测失败的孕妇重新采血进行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并随访妊娠的结局。结果17例因cffDNA浓度未达到要求而首次检测失败者全部接受了重新采血,重采率为0.08%。二次采血后有16例获得成功,成功率为94.12%。1例样本因两次cffDNA浓度均不达标而检测失败。结论因cffDNA浓度过低导致检测失败时,若孕周合适同时超声未发现严重异常则建议进行重新采血检测。

  • 标签: 无创产前检测 胎儿游离DNA浓度 失败 重新采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例初步诊断疑似丙酸血症的患儿的遗传学病因,对疾病进行精准诊断,为患儿的诊疗及该家系后续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患儿外周血后提取基因组DNA,对其甲基丙二酸血症和丙酸血症相关致病基因(MUT、MMACHC、MMAA、MMAB、MMADHC、LMBRD1、PCCA、PCCB和SLC22A5)进行高通量测序,筛查致病变异位点;针对高通量测序未覆盖区域设计引物后进行一代测序;抽取其父母和姐姐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后进行变异位点验证。结果患儿MUT基因存在c.1560+2T>C和c.729_730insTT(p.Asp244fs)复合杂合变异,丙酸血症相关基因未发现致病变异。患儿姐姐与父亲携带MUT基因c.1560+2T>C杂合变异;患儿母亲携带MUT基因c.729_730insTT(p.Asp244fs)杂合变异。结论患儿为MUT基因c.729_730insTT(p.Asp244fs)和c.1560+2T>C复合杂合变异所致的甲基丙二酸血症患者,患儿姐姐与患儿父母为携带者;基因检测利于甲基丙二酸血症和丙酸血症的鉴别诊断。

  • 标签: 高通量测序 甲基丙二酸血症 丙酸血症 基因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对67个中原地区DMD家系的产前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探讨DMD产前诊断的策略。方法收集67例DMD产前诊断家系病例,综合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和Sanger测序技术明确家系先证者和孕妇的基因诊断,并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产前诊断结果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验证。结果67个DMD家系中,DMD基因大片段缺失、重复、微小变异分别为73.13%(49/67)、10.45%(7/67)和16.42%(11/67),其中缺失热点区域为第45~52外显子。11例微小变异中,4例变异未见报道过。67位先证者母亲中28位未携带DMD基因变异,新发变异率为41.80%,其中27例为大片段缺失新发变异。37例携带者孕妇的产前诊断中,10例胎儿为男性患者,7例胎儿为女性携带者。结论在DMD的产前诊断中,除检测家系中已知致病变异外,还应排除胎儿DMD基因大片段缺失可能。未携带DMD基因变异的先证者母亲也应进行产前诊断以排除生殖腺嵌合体可能。

  • 标签: 杜氏肌营养不良 产前诊断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个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Ⅱ,MPS Ⅱ)患者的遗传学病因并对该家系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通过一代测序、琼脂糖凝胶电泳、real-time PCR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等方法对患者IDS基因进行检测并在其母亲身上验证;对该家系胎儿通过羊水穿刺进行产前诊断。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Real-time PCR和MLPA皆显示患者IDS基因第2外显子缺失,其母亲IDS基因正常。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为正常男性。结论患者为IDS基因新发第2外显子缺失导致的MPS Ⅱ患者,其母亲非携带者;本研究结果拓宽了IDS基因致病变异谱;多方法联合应用检测IDS基因变异可对MPS Ⅱ进行准确的遗传学诊断和产前诊断。

  • 标签: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 IDS基因 单外显子缺失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个Canavan病家系的遗传学病因,并为其提供产前诊断。方法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用Sanger测序法对候选变异进行验证,并对产前绒毛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患儿为女性,生后4个月出现嗜睡、肌张力低、双眼无神、尿N-乙酰天冬氨酸升高。头颅磁共振成像示髓鞘化异常,颅内多个大片状异常信号。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患儿携带ASPA基因的复合杂合变异,包括第1外显子的c.187A>G(p.Arg63Gly)和第4外显子的c.634+1G>A(p.?)。Sanger测序证实二者分别遗传自母亲和父亲,其表型正常的哥哥携带c.634+1G>A(p.?)杂合变异,下一胎产前绒毛检查提示胎儿携带c.187A>G(p.Arg63Gly)杂合变异。结论全外显子组测序可以用于诊断Canavan病。ASPA基因的复合杂合变异可能为该家系的遗传学病因。

  • 标签: Canavan病 全外显子组测序 天冬氨酸酰基转移酶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例糖原累积症患儿的遗传学病因并进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患儿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通过高通量测序对患者糖原累积症相关基因进行变异位点筛查并Sanger测序验证,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致病性进行预测。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PHKA2基因(NM_000292)存在c.749C>T(p.S250L)半合子变异,Sanger测序验证其遗传自母亲。该变异尚未报道,经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致病性变异。结论患儿为PHKA2基因c.749C>T(p.S250L)半合子变异引起的糖原累积症Ⅸa型患者,其母亲为携带者;本研究发现PHKA2基因的一个新变异,拓宽了其致病变异谱;高通量测序利于糖原累积症Ⅸa的早期准确鉴别诊断。

  • 标签: PHKA2基因 糖原累积症Ⅸa 高通量测序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例黄疸患者的的遗传学病因并进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患者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通过高通量测序对患者代谢性肝病相关基因进行变异位点筛查,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对致病性进行预测。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ABCC2基因(NM_000392)存在一个错义变异c.3011C>T(p.T1004I)和一个无义变异c.3541C>T(p.R1181X),Sanger测序验证后分别遗传自父母。两个变异尚未见报道,经生物信息学分析皆为致病性变异。结论患者为ABCC2基因c.3011C>T(p.T1004I)和c.3541C>T(p.R1181X)复合杂合变异引起的Dubin-Johnson综合征患者,其父母为携带者;本研究发现了ABCC2基因两个新变异,拓宽了ABCC2基因致病变异谱;基因检测利于Dubin-Johnson综合征的准确鉴别诊断。

  • 标签: ABCC2基因 Dubin-Johnson综合征 高通量测序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例临床诊断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患儿的遗传学病因并对该家系进行产前诊断。方法对该家系先证者通过高通量测序进行代谢性肝病相关致病基因变异筛选,并用Sanger测序验证其变异来源,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新报道变异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为MPV17基因(NM_002437)c.182T>C(p.F61S)与c.293C>T(p.P98L)复合杂合变异引起的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患者,Sanger测序验证变异分别遗传自其父亲和母亲。其中c.182T>C(p.F61S)变异尚未报道,经分析为可能致病性变异。结论MPV17基因c.182T>C(p.F61S)与c.293C>T(p.P98L)复合杂合变异为该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本研究发现了MPV17基因的一个新变异,拓宽了MPV17基因致病变异谱。

  • 标签: MPV17基因 线粒体病 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 高通量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探讨1例因染色体17p11.2重复所致的Potocki-Lupski综合征(Potocki-Lupski syndrome, PTLS)患儿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分析1例PTLS患儿的临床资料,先证者为2个月男性患儿,临床表现为纳奶差,体重增长缓慢。应用WES对先证者的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及数据分析,并应用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进行验证,同时对其父母进行CNV-seq以明确变异来源。结果WES结果提示先证者17号染色体p11.2位置存在3.92 Mb杂合重复,覆盖了PTLS全部区域,经CNV-seq验证证实该杂合重复,先证者父母CNV-seq结果正常,表明先证者为PTLS新发变异致病。结论本研究运用WES检测了1例新发的17p11.2杂合重复所致PTLS患儿,进一步了解PTLS的临床表型,同时基于WES测序数据对CNV分析进一步提高了WES在罕见遗传性疾病的分子诊断能力,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奠定分子基础。

  • 标签: Potocki-Lupski综合征 全外显子组测序 基因拷贝数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2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变异型。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2个中国汉族先天性白内障家系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二代测序筛查、Sanger测序验证目标基因变异位点。通过检索基因组整合数据库gnomAD获取变异位点的人群频率。通过人类基因变异数据库(HGMD)、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dbSNP)和PubMed数据库检索变异位点的致病性和报道情况。利用蛋白质功能预测软件SIFT、PolyPhen_2、MutationTaster阐释其功能。采用GERP++软件工具分析变异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保守性。结合患者眼科检查结果、病史和基因变异型进行分析、确诊。结果纳入的12个家系均找到致病基因变异。其中9个家系为已知致病变异,包括MIP基因c.97C>T、GJA8基因c.593G>A、CRYBA4基因c.277T>C、CRYBB2基因c.563G>A和c.436G>C、CRYGC基因c.470G>A、CRYGD基因c.70C>A、PAX2基因c.70dupG、OCRL基因E5-E16dup;3个家系为潜在致病性新变异,包括CRYGD基因c.422delG、ELP4基因c.886C>A和CRYBB2基因c.434G>C。CRYGD基因c.422delG变异可使产物蛋白提前终止翻译,为致病变异。ELP4基因c.886C>A和CRYBB2基因c.434G>C对应的氨基酸位点在物种间均高度保守,蛋白质功能分析软件预测其有害。12个家系各基因变异型和疾病表型全部共分离。结论CRYGD基因c.422delG、ELP4基因c.886C>A和CRYBB2基因c.434G>C可能为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性新变异位点。

  • 标签: 先天性白内障 基因突变 靶向测序 分子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并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遗传学病因,为患者及其家系基因诊断、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研究。收集12个家系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采集患者及家系受检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已故患者由家属提供石蜡切片组织提取基因组DNA,抽取相关孕妇羊水细胞提取基因组DNA。应用二代测序筛查、Sanger测序法验证RB1基因候选变异。通过相关数据库和PubMed文献检索相关变异的致病性,依据遗传变异分类标准指南判断并分级候选变异的致病性。依据家系先证者致病突变,相关孕妇行RB1基因产前诊断。结果:纳入的12个视网膜母细胞瘤家系,其中8个家系检测到致病基因变异,检测阳性率67%。检测到的8个不同RB1基因突变中,6个为已报道致病性变异;RB1基因c.2404dupG(p.N803Efs*12)和c.1380_1381insCTTA(p.K462Tfs*2)为本研究发现的新突变。变异致病性综合分析本研究检测到的8个不同RB1基因变异均为致病性。结论:本研究纳入的12个视网膜母细胞瘤家系中有8个家系患者检测到致病突变而获得基因诊断;本研究同时发现了导致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新突变。相关家系依据基因诊断结果进行了有效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 标签: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1基因 靶向测序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blepharophimosis,ptosis and 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BPE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基因变异,为临床诊断确诊提供依据。方法收集7个BPES家系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应用Sanger测序筛查FOXL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区域,对结果为阴性的家系进行二代测序和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查询相关数据库和PubMed检索相关变异的致病性,利用蛋白质预测软件阐释其功能。结合患者的眼部外观、病史和基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在6个家系中找到了致病变异,其中4个为已知变异、1个为既往未见报道的FOXL2基因c.299dupA(p.Asn100Lysfs*2)变异、1个为涉及FOXL2基因的染色体3q22.3q23区杂合缺失。FOXL2基因c.299dupA移码变异可能导致蛋白质翻译提前终止,为致病性变异。结论综合运用Sanger测序、二代测序及微阵列芯片检测,明确了6个BPES家系的致病变异,为相关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睑裂狭小 靶向测序 FOXL2基因 分子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1例症状严重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患者的可能致病基因,为其遗传咨询及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患者DMD基因进行外显子缺失/重复变异分析,进一步通过外周血G显带、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分析患者确切基因变异。结果MLPA结果显示患者DMD基因第1~79外显子全部缺失,G显带核型为46,XY; FISH检测出X染色体短臂存在缺失。SNP array结果显示染色体Xp21.2p21.1区存在5.8 Mb (29 628 158~35 434 714)片段缺失,内含IL1RAPL、MAGEB1-4、ROB、CXorf2、GM、AP3K7IP、FTHL1、DMD、FAM47A、TMEM47、FAM47B等基因的邻近基因缺失综合征。结论该患者确切致病位点为染色体Xp21.2p21.1区5.8 Mb (29 628 158~35 434 714)片段缺失,对家系成员可以进行携带者筛查及产前诊断,高分辨SNP array技术在发现患者潜在的染色体异常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杜氏肌营养不良 邻近基因综合征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NIPT)在胎儿染色体异常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就诊的14 279例单胎孕妇的临床资料,对比其NIPT及产前诊断结果,随访妊娠结局,评估性能。结果NIPT高风险238例,接受产前诊断179例。其中21三体、18三体、13三体、性染色体异常和其他常染色体异常高风险分别有92例、22例、7例、87例和30例;真阳性分别有66例、11例、3例、23例和3例;对应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71%、68.75%、50.00%、41.07%和12.50%;性染色体异常中,46,XY,del(X)、45,X、47,XXX、47,XXY和47,XYY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00%、20.00%、36.36%、83.33%和100.00%。随访发现21三体假阴性1例。结论NIPT在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NIPT检测前后遗传咨询尤其是高风险遗传咨询极其重要。

  • 标签: 无创产前检测 染色体异常 产前诊断 超声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对29个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家系进行TSC1、TSC2基因的变异筛查,并对其中14个家系的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探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联合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TSC相关变异的筛查效果。方法采用NGS-Sanger测序和MLPA技术对29个家系的先证者进行TSC1/TSC2基因的变异检测;抽取胎儿羊水或绒毛样本,通过亲子鉴定试验排除母体污染;针对先证者携带的致病变异对胎儿进行基因诊断。结果在29个TSC家系中共检出27种疑似致病变异,其中TSC1变异5种(18.5%),TSC2变异22种(81.5%),12种未见文献报道。14个接受产前诊断的家系中,5个家系的胎儿为患者,其中2例胎儿携带TSC2基因新发变异,超声提示心脏多发横纹肌瘤,其余9个家系的胎儿判断为正常。结论本研究拓展了TSC1、TSC2基因的变异谱。高通量测序结合MLPA可以高效、准确地为TSC患者提供基因诊断。

  • 标签: 结节性硬化症 TSC1基因 TSC2基因 高通量测序 基因诊断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2005年至2019年15年来中国单中心的2042个无亲缘关系的杜氏/贝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DMD/BMD)家系进行DMD基因突变回顾性分析,探讨DMD基因突变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结构特点及相应的期望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9年8月于本中心就诊的2042个无亲缘关系的DMD/BMD家系,联合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二代测序、Sanger测序技术进行DMD基因突变的检测分析。结果2042个中国汉族DMD/BMD家系中,1986个家系检出突变,56个家系未检出变异,检出率为97.26%(1986/2042)。DMD和BMD分别占78.60%和21.40%,其中包括33名女性先证者。大片段缺失、重复和小突变分别占71.85%,8.76%和19.39%。其中,最常见的外显子缺失和重复类型分别是第45~50外显子缺失和第2外显子重复,在小突变中未发现热点。调查了1595个家庭的DMD家族史,遗传率为58.62%(935/1595),新发突变率为41.38%(660/1595)。在本研究中,可以通过已有的基因治疗方法缓解症状的患者比例为34.28%(700/2042)。结论本研究为单中心大样本量的DMD家系突变研究,为97.26%的DMD患者提供了明确分子诊断,为患者家庭的再次生育提供了有效的遗传咨询或产前诊断,丰富了DMD基因的突变谱,为研究DMD基因突变机制及探索DMD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杜氏肌营养不良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 二代测序 DMD基因 基因突变 基因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游离DNA单分子标签检测技术(cfDNA barcode-enabled single-molecule test,cfBEST)的无创产前检测方法对于眼皮肤白化病Ⅰ型产前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cfBEST方法为1个眼皮肤白化病Ⅰ型家系提供无创产前检测,之后通过羊膜腔穿刺产前诊断进行验证,并随访妊娠的结局。结果cfBEST的无创产前检测结果显示,胎儿游离DNA浓度为6.6%,眼皮肤白化病Ⅰ型相关的TYR基因c.929_930insC(p.Arg311Lysfs*7)变异占比为45.7%,c.1037-7T>A变异占比为0%,且2个变异未检出的后验概率均为1,提示胎儿未携带这两个变异。经羊膜腔穿刺产前诊断验证,结果一致,随访提示胎儿正常。结论基于cfBEST技术的无创产前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血浆游离DNA中的母婴基因型组合,具有临床可行性。

  • 标签: 眼皮肤白化病Ⅰ型 无创产前检测 游离DNA单分子标签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