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疾患。目前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有骨矿化促进药、骨吸收抑制药和骨形成促进药,可供选择种类仍然有限,亟待更多的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本文将阐述骨质疏松基础领域新的潜在的治疗靶点和相关机制的研究现状:(1)骨质疏松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骨重塑过程中的免疫调节(RANK/RANKL通路和WNT通路);(2)单克隆抗体生物制剂研究(抗骨硬化蛋白Romosozumab)与骨质疏松;(3)细胞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骨质疏松;(4)转录因子(GATA4、SFRP1、Tph1和DDK1)与骨质疏松;(5)干细胞与骨质疏松;(6)其他:"骨骼-肠道菌群"调节轴和miRNAs等。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一体黏合骨支架亲水性、组织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方法聚乳酸-乙醇酸(PLGA)/β磷酸三钙(β-TCP)骨支架作为对照组,两组支架均通过快速成型方法制作。亲水性通过吸水率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能力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成骨分化能力通过碱性磷酸酶检测;体外生物安全性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细胞毒性试验检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一体黏合骨支架吸水率[(25.2±0.6)%]显著高于对照组[(2.7±0.2)%,t=17.000,P<0.01,n=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在两组支架共培养3、8、13 d后MTT比色法测定值分别为0.16、0.33、0.75和0.14、0.20、0.45,结果显示共培养的第3~13天,细胞在两组支架上数量均显著增加(t=5.50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从第8天开始细胞在一体黏合骨支架上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6.500,P<0.05,n=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在两组支架共培养第3、8、13天,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值分别为62、151、228和39、84、121细胞在两组支架上的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均显著提高,细胞在一体黏合骨支架上的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8.100,P<0.05,n=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在两组支架共培养2、4、6、8 d后吸光度值分别为0.323、0.523、0.752、0.931和0.328、0.521、0.753、0.932,细胞毒性试验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0,P>0.05,n=3)。结论一体黏合骨支架具有良好的亲水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

  • 标签: 支架 生物相容性 生物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用于脊椎肿瘤切除重建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脊柱肿瘤切除重建治疗的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接受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置换术的研究组和常规脊柱重建术(钛笼植骨)治疗的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37、9.659、4.453,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4,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Frankel分级均明显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62、30.413,P<0.05),但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的Frankel分级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658、0.994,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8,P<0.05),且组间比较发现研究组手术后24 h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6.6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手术后3个月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4,P>0.05);研究组的假体下沉发生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13%(χ2=4.25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在脊柱肿瘤后脊椎重建中发挥出了确切疗效,对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有积极影响。

  • 标签: 3D打印 人工椎体 脊椎重建 脊柱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长链非编码RNA Crnde通过调节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小鼠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培养MC3T3-E1成骨细胞,随后诱导分化3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Crnde表达,应用CRISPR-Cas9方法构建Crnde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同时以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分为Crnde基因敲除小鼠组(n=25)和野生型小鼠组(n=25),小鼠处死前12 h腹腔注射BrdU进行染色观察成骨细胞增殖,检测血清1型前胶原N末端(P1NP)和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CTX-Ⅰ)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骨组织Wnt和β-catenin蛋白表达,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分别运用Osteomeasure系统和MicroCT分析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分析,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Crnde与Wnt蛋白的靶向调节关系。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成骨细胞分化过程Crnde表达情况为在诱导的3周时间内,随着时间延长,Crnde表达明显增加,在第3周表达最高(P>0.05);Wnt和β-catenin在Crnde-/-小鼠和正常小鼠中表达情况中,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rnde-/-组中Wnt和β-catenin蛋白表达低于WT小鼠组(P<0.05);BrdU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小鼠胫骨存在大量BrdU阳性细胞,而Crnde-/-小鼠细胞显著减少;TUNEL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小鼠与Crnde-/-小鼠小鼠凋亡成骨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μCT和Osteomeasure系统结果显示,椎骨的组织形态分析BV/TV,WT组[(19.43±1.53)%],Crnde-/-组[(20.14±1.56)%],Crnde-/-鼠的小梁和皮质骨均显示出低骨量表型,Crnde-/-小鼠的骨形成参数均与野生型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nde-/-小鼠血清P1NP和CTX-I分别为(15.62±1.23) μg/L和(12.36±1.12) μg/L,WT小鼠血清P1NP和CTX-I分别为(22.81±1.56) μg/L和16.21±1.21) μg/L,Crnde-/-小鼠组均比WT小鼠组明显下降(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Crnde模拟物显著降低了野生型组荧光素酶活性(P<0.05),而对突变组荧光素酶活性基本无影响(P>0.05)。结论Crnde通过Wnt/β-catenin信号传导调节骨形成。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 成骨细胞 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