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糖尿肾病(DKD)已成为我国慢性肾脏的首要病因,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加强DKD防治已迫在眉睫。但由于DKD发病机制复杂,缺乏特异有效的干预靶点,在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突破性进展,致使终末期DKD不断增多。本文对DKD治疗进展的几个关键节点进行述评,以期规范DKD的临床治疗,推动DKD研究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肾病(DKD)患者高钾血症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中心就诊的DKD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DKD患者高钾血症的发生率以及在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慢性肾脏(CKD)分期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并进一步分析高钾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临床资料完整、符合标准的DKD患者1 721例,其中男1 117例(64.9%),年龄(56±12)岁;女604例(35.1%),年龄(59±12)岁。血钾水平为(4.93±0.77)mmol/L,其中男性和女性血钾水平分别为(4.92±0.77)mmol/L和(4.93±0.76)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2);以CKD分期进行分组,CKD 1~5期患者的血钾水平分别为(4.58±0.52)、(4.65±0.47)、(4.86±0.59)、(5.21±0.79)、(5.61±0.88)m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0.701,P<0.001)。高钾血症的总体发生率为37.0%(636/1 721),其中轻、中、重度高钾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7.4%,10.5%和9.1%,不同性别高钾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36.8%比女性37.3%,χ²=0.035,P=0.851);CKD 1~5期高钾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6.3%、21.2%、37.6%、55.2%、72.5%,发生率随CKD严重程度升高而升高(χ²=365.72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OR=0.975,95%CI:0.972~0.979)、舒张压(OR=0.985,95%CI:0.975~0.994)、血钠(OR=0.972,95%CI:0.945~1.000)是DKD患者高钾血症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DKD患者高钾血症发生率为37.0%,发生率随肾功能恶化逐渐升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舒张压、血钠是其独立相关因素。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高钾血症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脂康对糖尿大鼠造影剂诱导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7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65 mg/kg)建立糖尿模型。造模4周后,取24只糖尿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造影剂肾病组、术前生理盐水灌胃的造影剂肾病组(生理盐水组)、术前血脂康灌胃的造影剂肾病组(血脂康组),每组6只。所有动物均于造影剂给药24 h后处死,收集血液和肾脏组织,检测生化、炎症、氧化应激以及病理等相关指标。结果给予造影剂24 h后,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血脂康组大鼠血肌酐[(59.3±3.3)μmol/L比(73.2±4.1)μmol/L]、血尿素氮[(13.8±0.5)mmol/L比(16.3±0.6)mmol/L]、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蛋白(sNGAL)[(41.4±2.0)ng/ml比(54.9±4.4)ng/ml]和尿肾损伤分子1(uKIM-1)[(11.1±0.5)ng/ml比(16.6±0.5)ng/ml]均降低(均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血脂康组肾小管扩张、刷状边界丧失和肾小管细胞坏死的程度较轻。进一步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血脂康组氧化应激指标改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血脂康组肾丙二醛[(12.1±0.7)nmol/mg比(15.5±0.8)nmol/mg]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35.0±2.2)U/mg比(23.7±3.4)U/mg]和肾亚硝酸盐[(1.7±0.1)nmol/mg比(1.2±0.1)nmol/mg]升高(均P<0.05)。炎症反应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血脂康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结论血脂康可能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来减轻糖尿大鼠造影剂诱导的肾功能不全和组织病理学损伤。

  • 标签: 糖尿病 造影剂肾病 血脂康 氧化应激 炎症
  • 简介:摘要糖尿肾病是糖尿常见并发症,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现有临床常用诊断指标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存在不足,亟需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挖掘应用。本文基于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从糖尿肾病诊断预测、进展预后、治疗靶点3个方面对蛋白质组学在糖尿肾病生物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随着肾脏学开始朝着精确医学方向发展,蛋白质组学技术将是重要抓手,以针对不同的患者使用个体化方案来改善诊断、治疗和预后。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蛋白质组学 生物标志物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高胆固醇血症对慢性肾脏(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发生风险的影响及性别差异。方法资料来源于"河南省城市社区成年人慢性肾脏流行学调查"数据,研究对象来自河南省城市20个社区年龄≥45岁的中老年人群。根据血总胆固醇水平四分位数和性别进行分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高胆固醇血症对发生CKD风险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结果4 779例资料完整的调查对象入选本研究,男性1 934例(40.5%),女性2 845例(59.5%),年龄(61.3±7.7)岁,血清总胆固醇(5.0±1.0)mmol/L。女性高胆固醇血症、白蛋白尿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的患病率分别为10.7%(305/2 845)、6.4%(182/2 845)和2.8%(79/2 845);男性分别为12.7%(245/1 934)、6.9%(133/1 934)和2.3%(45/1 934)。女性人群中,与Q1组比较,Q2和Q4组eGFR下降的患病率较高(均P<0.05)。男性人群中,白蛋白尿和eGFR下降的患病率随血胆固醇水平增高而升高(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别Z=12.231、8.862,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胆固醇血症为中老年人群白蛋白尿和eGFR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OR=1.49,95%CI 1.08~2.07,P=0.016;OR=1.65,95%CI 1.03~2.65,P=0.037)。按照性别分组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胆固醇血症为白蛋白尿和eGFR下降的影响因素,而男性高胆固醇血症并非白蛋白尿和eGFR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OR=1.54,95%CI 0.96~2.46,P=0.075;OR=1.89,95%CI 0.93~3.89,P=0.082)。按照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四分位数分组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Q2和Q4组女性人群中,高胆固醇血症是eGFR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OR=2.35,95%CI 1.29~7.61,P=0.003;OR=2.51,95%CI 1.38~8.39,P=0.001);Q2、Q3、Q4组男性人群中,高胆固醇血症是白蛋白尿的独立影响因素(OR=1.80,95%CI 1.01~3.41,P=0.047;OR=1.85,95%CI 1.02~3.35,P=0.044;OR=2.33,95%CI 1.33~4.33,P=0.002)。结论中老年人群高胆固醇血症是CK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存在性别差异,为临床CKD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高胆固醇血症 肾功能不全,慢性 蛋白尿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