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泵控逆流试验(PCRTO)在成人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VA-ECMO)撤机中应用的经验及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3至7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体外膜氧合(ECMO)辅助后符合脱机试验标准的成人患者。根据我中心撤机流程开始PCRTO,记录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试验通过者撤机,并追踪患者撤机后48 h存活率、ECMO再辅助率及血栓并发症、撤机后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成人VA-ECMO辅助46例,符合脱机试验标准21例,男10例(47.6%),年龄65(55,68)岁,共进行PCRTO 26次,18例试验通过后撤机。撤机后复查下肢动静脉彩超未发现新发血栓,床旁胸片未发现肺栓塞影像。PCRTO成功率69.23%(18/26)。18次PCRTO成功组撤机次日D-二聚体下降[584(348,2 107)μg/L比1 440(631,2 916)μg/L,P=0.014],左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51.4%±8.5%比46.9%±10.6%,P=0.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次PCRTO失败组试验后心率、中心静脉压(CVP)、乳酸均升高,氧合指数下降(均P<0.05)。成功组与失败组比较,年龄,逆流血流速,试验前CVP,试验后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CVP、乳酸及氧合指数,试验前后SpO2及CVP、乳酸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CRTO简单可逆、安全有效,可以在成人VA-ECMO撤机过程中使用。

  • 标签: 体外膜氧合 重症监护病房 泵控逆流试验
  • 简介:摘要对于体外膜氧合(ECMO)辅助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变,目前的认知还远远不足,前瞻性研究的难度也非常大。脑梗死、脑出血等的诊断需要依靠特殊的辅助检查,如果只对少部分患者进行这些检查,诊断率和实际发生率之间就会具有较大差异。从应对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方法看,目前尚无针对ECMO辅助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特异性治疗手段。当前阶段,对ECMO辅助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预防大于治疗,需要充分理解ECMO造成的病理生理改变,对有ECMO适应证的患者及早进行辅助治疗,在ECMO转机中做好每一个细节,加强监测,及时撤机。

  • 标签: 体外膜氧合 创伤,神经系统 并发症
  • 作者: 刘锋 江瑜 郝星 杜中涛 李欣 刘斌 章晓华 王伟 金振晓 龙村 刘燕 朱德明 李佳春 黑飞龙 侯晓彤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危重症中心 体外循环及机械循环辅助科,北京 100029,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上海 20003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成都 610041,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广州 51003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上海 200127,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西安 710032,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体外循环科,北京 100037,武汉亚洲心血管病医院体外循环科,武汉 430022,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北京 100853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国体外循环(CPB)现状并分析原因,指导相关规范的制订与实施。方法本调查系全国性体外循环问卷调查,共48个问题,涉及4个部分:资格与教育、制度与规范、设备与耗材、技术。结果调查回收有效回答540份(76%,540/714)。按年体外循环数量分为4组:A组(≤50例/年)、B组(50~100例/年)、C组(100~500例/年)和D组(≥500例/年)。D组的问卷反馈率100%。调查显示,所有中心均有取得ChSECC认证《中国体外循环资格证书》的灌注师。D组超过80%的中心定期进行灌注师评估及继续教育,该比例在A组、B组中均小于60%。年CPB例数低的中心,其制订、执行相关制度和规范的比例越低。多数中心安全性设备应用不理想,且与年CPB量无关。年CPB例数高的中心应用超滤及血液保护技术等的比例高于例数低者。结论我国灌注师素质及资格认证度较高,总体安全性设备应用率不够理想。年CPB例数越低的中心,人员定期评估和培训的比例越低,未具备规范或不按照规范工作的比例越高。年CPB例数越高的中心,体外循环管理相关技术使用率越高。

  • 标签: 体外循环 灌注师 实践调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中国体外生命支持技术(ECMO)起步晚,但发展迅猛,迅速拓展至多学科,在救治急危重症患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ECMO发展远未达到需求,仍处于高速发展期,存在地域不均衡、部分医院年例数较少、缺乏经验、在基础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急于开展、同一家医院不同学科都建立ECMO团队等问题。国际研究显示,经验丰富的ECMO中心临床效果较好,建立完备的分级转诊机制、做好专业培训、资质认证和后续质量控制已成为我国ECMO技术健康开展的迫切要求。

  • 标签: 体外生命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应用经股静脉至股动脉转流实施腹腔脏器灌注保护的经验。方法2016年9月至2020年8月,50例患者接受股静脉至股动脉转流体外循环辅助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1~69岁,平均(40.5±12.4)岁。早期25例患者单纯应用部分体外循环技术,2019年11月起开始使用体外循环联合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技术,应用球囊导管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灌注温血,经肾动脉灌注4℃ HTK液,25例患者接受了脏器灌注。结果体外循环(116.9±35.4)min,转流中最低中心温度(34.7±0.7)℃。术后早期死亡3例(6%,3/50),灌注组无死亡。术后截瘫并发症4例(8%,4/50),术后新发肾功能衰竭透析治疗6例(12%,6/50),其中腹腔灌注组2例(8%,2/25),无灌注组4例(16%,4/25)。结论经股静脉至股动脉浅低温部分体外循环结合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是有效的脊髓和腹腔脏器保护措施,可提高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安全性。

  • 标签: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部分体外循环 脊髓保护 器官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应用股动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辅助患者的远期疗效,量化心脏术后VA-ECMO患者的生存结局,识别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ICU因单独CABG后心源性休克接受VA-ECMO治疗的108例患者,其中男84例,女24例;中位年龄62(55,67)岁,中位体质量指数25(23,27)kg/m2。37例(34%)有左主干病变,56例(52%)行不停跳CABG。按照ECMO后3年生存结局分为生存组(35例)和死亡组(7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差异,Cox回归分析识别ECMO后3年死亡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108例中,65例(60%)成功脱离ECMO,49例(45%)生存出院,35例(32%)生存至ECMO撤机后3年。中位ECMO辅助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3,5)天、8(5,12)天、20(13,29)天。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ECMO后3年死亡独立相关的因素包括高龄(HR=1.06,95%CI:1.03~1.10,P<0.001)、左主干病变(HR=1.62,95%CI:1.00~2.60,P=0.048)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HR=1.09,95%CI:1.03~1.17,P=0.007)。本组年龄≥60岁、左主干病变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60分的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8(95%CI:0.80~0.95),优于SOFA评分0.80(95%CI:0.71~0.89)。结论心脏手术后VA-ECMO患者的整体生存率较低,但生存出院的VA-ECMO患者远期预后良好。高龄、左主干病变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是ECMO撤机后3年内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心源性休克 远期疗效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与手术切开2种置管方式在建立成人股静脉-股动脉体外膜肺氧合(ECMO)时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股静脉-股动脉ECMO辅助的276例成人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经皮穿刺置管62例(经皮穿刺组)、手术切开置管214例(手术切开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校正混杂因素后,共52对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男78例,女26例;平均年龄(59.6±13.0)岁。对匹配前后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与手术切开组相比,经皮穿刺组的ECMO插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8.8%对48.1%)及住院病死率(42.3%对67.3%)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CMO建立后的起始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8)。两组ECMO辅助后24 h血乳酸水平均较辅助前下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创伤较小的股静脉-股动脉ECMO置管方式。与手术切开置管相比,经皮穿刺与较低的ECMO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住院病死率相关。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心源性休克 经皮穿刺置管 手术切开置管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心脏术后难治性低心排血量综合征(PCCS)启动体外膜肺氧合辅助(VA-ECMO)时乳酸水平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144例成人PCCS行VA-ECMO辅助的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安装ECMO时乳酸水平分为两组:低乳酸组(54例)和高乳酸组(90例)。比较两组患者VA-ECMO辅助情况和临床预后。结果144例中92例(63.9%)成功撤机,52例(36.1%)生存出院。与低乳酸组患者比较,高乳酸组启动VA-ECMO辅助时血管活性药物指数(48.2±9.7对24.6±8.5)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12.2±2.9对9.6±2.1)较高,VA-ECMO辅助期间肾脏功能衰竭需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较多(68.9%对35.2%),成功撤机率(53.3%对81.5%)和出院生存率(68.5%对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CMO启动时高乳酸水平是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比值比11.9,95%置信区间2.9~48.0,P<0.05)。结论成人PCCS患者行VA-ECMO辅助时,乳酸水平(>8.6 mmol/L)较高的患者临床预后较差。乳酸水平有助于判断成人PCCS患者启动VA-ECMO辅助的时机。

  • 标签: 心脏术后难治性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体外膜肺氧合 乳酸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