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保留骨骺术是治疗儿童及青少年肢体骨肉瘤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在不增加危及生命并发症发生的前提下避免术后双侧肢体不等长及改善术后的肢体功能。严格遵循手术适应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前骨骺牵张或借助影像学的方法确定术中截骨部位已达到肿瘤切除的安全边界,可采取多种方式修复肿瘤性骨缺损。临床研究证实各种手术方法均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也存在不同的手术并发症.只有将骺板与骨骺同时保留时才能保证肢体长度的等长;骨骺内截骨的结果是骨生长的阻滞导致肢体的不等长。实施骨缺损的生物学重建可在骨生长停止后应用骨延长的方法恢复肢体的长度。

  • 标签: 骨肉瘤 四肢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行保留关节的术(JPLS)治疗后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00年11月—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骨科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16~49(28.47±9.57)岁。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行JPLS的17例患者为保留关节组,行假体关节置换术(JPRS)的17例患者为假体置换组。另外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2月我科患者陪护人员中17名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8名、女9名,年龄18~50(29.83±10.25)岁。于术后12个月,分别采用骨骼肌系统肿瘤协会(MSTS)评分系统、国际膝关节委员会(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量表、生活质量简明健康问卷(SF-36)评价并对比较正常对照组、保留关节组、假体置换组下肢功能、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比较保留关节组、假体置换组患者在MSTS、IKDC评分标准中各条目的分布情况。结果(1)正常对照组、保留关节组、假体置换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保留关节组、假体置换组3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2)术后12个月,假体置换组MSTS评分为(22.82±5.47)分,低于保留关节组的(27.12±1.69)分和正常对照组的(28.18±1.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5.152, P<0.05);而保留关节组和正常对照组间MST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体置换组、保留关节组、正常对照组IKDC评分分别为(59.71±11.73)、(76.18±9.73)、(90.41±7.61)分,评分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33.283, P<0.05)。(3)术后12个月SF-36评分结果显示,假体置换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评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健康变化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而保留关节组健康变化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生理机能、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假体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F-36量表中其他指标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保留关节组、假体置换组MSTS、IKDC评分标准中各条目分布情况比较:保留关节组患者与假体置换组肢体功能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关节组的疼痛、满意度、支具辅助、行走、步态情况优于假体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保留关节组与假体置换组在直跪、下蹲、膝关节弯曲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在无疼痛、肿胀、绞锁、打软腿及一般情况下可进行的运动和上下楼、坐下从椅子上站起、向前直跑、用伤腿跳起并落地、迅速停止或开始等方面,保留关节组均优于假体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JPLS相比JPRS能给骨肉瘤患者带来更好的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对骨肉瘤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评价,建议联合应用IKDC和SF-36等评价指标,以弥补MSTS功能评分的不足,从而更加准确科学地反映患者的肢体功能。

  • 标签: 骨肉瘤 保留关节保肢术 股骨 胫骨 膝关节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离手术治疗老年脊柱骨转移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所有接受分离手术的老年脊柱骨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累及部位、脊柱稳定性评分(SINS)、硬膜外脊髓压迫分级(ESCC分级)、神经功能评价(Frankel分级)、肿瘤处理方式、内固定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合并内科疾病、围手术期并发症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33例老年脊柱骨转移瘤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4例(42.4%),女19例(57.6%),男女比例为0.74∶1。发病年龄为60~75岁,平均年龄65.2岁,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包括:A级2例,B级1例,C级2例,D级19例,E级9例。SINS平均得分为11.6分,最低分8分,最高分16分。ESCC分级,1b2例,1c2例,2级13例,3级16例。术前合并内科疾病患者17例,无内科疾病患者16例,7例患者在椎体肿瘤刮除后行直视下骨水泥填塞,另外26例患者均单纯行肿瘤刮除。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平均使用螺钉数为7.2(4~9)个。中位出血量600(150~2500)ml。中位手术时间168(94~277)min。3例患者出现了围手术期并发症。29例(87.9%)患者获得术后症状改善。结论存在硬膜外压迫的老年脊柱骨转移瘤患者,在做好围手术期准备后,采用分离手术能够在控制创伤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症状改善。

  • 标签: 脊柱 骨转移瘤 老年人 分离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外科干预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方式的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703例脊柱转移瘤住院手术患者资料,男395例(56.19%,395/703),女308例(43.81%,308/703);年龄(58.14±11.46)岁(范围13~84岁)。手术类型按照侵袭程度和肿瘤切除彻底性分为:微创手术、减压手术、分离手术、分块切除手术及整块切除手术。其中微创手术89例(12.66%),减压手术96例(13.66%),分离手术303例(43.10%),分块切除手术182例(25.89%),椎体整块切除手术33例(4.69%)。分析随年代的不同脊柱转移瘤患者临床、病理类型及手术治疗的演变规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影响手术方式决策的相关因素。结果703例的男女比为1.28∶1。39.54%的患者(278/703)单节段受累,24.04%的患者(169/703)为双节段转移,36.42%的患者(256/703)为多节段转移。原发肿瘤类型:最常见的为肺癌(34.57%,243/703),其次为乳腺癌(8.25%,58/703)、骨髓瘤(8.11%,57/703)、胃肠道肿瘤(6.82%,48/703)、肾恶性肿瘤(6.40%,45/703)。2007年至2018年12年中不同年龄、性别、原发肿瘤来源构成百分比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年龄=14.01,P年龄=0.233;χ2性别=35.73,P性别=0.341;χ2原发肿瘤类型=120.09,P原发肿瘤类型=0.074)。骶尾椎转移患者百分比由2008年20.00%下降至2017年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P=0.005);多节段转移患者百分比由2008年26.67%上升至2017年5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P=0.007)。微创手术患者百分比由2007年25.00%下降至2018年5.88%,分块切除手术患者百分比由2008年53.33%下降至2018年10.29%,两种手术方式占比呈显著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微创手术=1.46,P微创手术=0.026;χ2分块切除=19.56,P分块切除<0.001);分离手术患者百分比由2008年13.33%上升至2018年64.71%,整块切除手术患者百分比由2007年0上升至2018年10.29%,两种手术方式均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离手术=27.09,P分离手术<0.001;χ2整块切除=4.16,P整块切除=0.04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转移部位、转移节段数量、椎体病理性骨折、Frankel分级、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是影响手术决策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随年代不同,手术侵袭性和彻底性在增加,表现为分离手术和椎体整块切除手术患者百分比呈显著上升趋势;年龄、转移部位、转移节段数量、椎体病理性骨折、Frankel分级、SINS评分和VAS评分是影响手术决策的独立因素。

  • 标签: 脊柱疾病 肿瘤转移 多中心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