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然 知食趣 慧生活——幼儿园食育课程中的“幸福生活法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4
/ 2

亲自然 知食趣 慧生活——幼儿园食育课程中的“幸福生活法则”

陈萌佳

常州经开区青洋幼儿园,江苏省 常州市213000

摘要:食育又称饮食文化教育,本质上是关于生活和实践的。幼儿园食育,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各种活动学习与饮食相关的知识,让儿童获得正确的饮食知识,培养儿童健康的饮食习惯,达到乐食、礼食、康食的目的。本文以“幸福生活法则”为主题,分析了幼儿园食育课程实施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食育课程;幸福生活法则

幼儿园阶段是儿童人生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其良好生活习惯和科学饮食意识的重要时期。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主要部分,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幸福生活法则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将其应用到幼儿园食育课程中,主要是为了培养儿童的健康饮食习惯,让儿童树立珍惜粮食的意识。

一、幼儿园开展食育教育的必要性

食育教育是当前幼儿园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阶段,儿童对营养的需求非常高,尤其是公众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在饮食方面开始讲究营养搭配均衡。然而,儿童本身对垃圾食品的抵抗力很小,当面对他们最喜欢的食物时,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进食量,这导致许多儿童暴饮暴食,从而减少了他们对新鲜蔬菜和水果的食用。所以通过进行饮食教育,可以向儿童传达科学的饮食观念,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平衡水果、蔬菜、肉类和其他食物的摄入比例。另外,此阶段的儿童缺乏认知力和判断力,对于生活中的食物了解甚少,大部分儿童在选择事物时会优先考虑能够刺激他们味觉和嗅觉的食物,而不会考虑食物是否有营养,这也导致儿童养成不良饮食习惯。例如,部分儿童倾向于油炸食品,它经油炸后放入大量的调料,油炸食品对于儿童来说色香味俱全,但是儿童未意识到油炸食品的危害性,食用油经过反复的使用会产生有害物质,而且长期食用油炸食品会导致身体内脂肪的堆积。面对这种情况,幼儿园应加大开展食育课程的力度,引导儿童学会健康饮食,让儿童意识到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而且还能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二、幼儿园食育课程实施策略

2.1将食物教育与自然教育相结合,树立珍惜食物的意识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应把食品教学和大自然教育相结合,让儿童们以自己的视角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培育儿童的大自然观,让儿童和大自然良好地融合,这样促进了儿童身心的发展。学院亦开设烹调课程,帮助儿童掌握烹调工具及各种食品原材料、不同食品对身体的危害,并且掌握基本的烹调技能。在实践课程上,教师要将烹调课程和自然结合起来,拓展和丰富烹调课程,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的食物,了解食物的自然形态,从而了解到每一颗食品都是自然给予的馈赠,有助于他们形成合理的生态观念。如环境允许幼儿园可以在园内公共区域和自然角落设立种植区,引导小朋友们种植食物,观察其成长,让小朋友们亲自动手,体验食物的来之不易。在种植之前,他们必须事先确认所要播种的粮食,并掌握粮食的生长发育条件,对播种地进行除草和松土,然后播种,并定时浇水和施肥,经过精心照顾,记录下种子的萌发过程和长势,最后得到了播种的成果。在此活动中,可以让儿童感受种植,体会生物成长的神奇,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生命内涵,并学习敬畏大自然、爱惜食物,在生产实践中体验劳作,还可以训练儿童的动手能力。

2.2开展多元化食育,“食”在有趣

当前越来越多的儿童讨厌吃蔬菜和水果,导致很多父母和教师感到非常头疼。为了让儿童接受蔬菜和水果,幼儿园绞尽脑汁开展多种活动,如开展“浓浓面点香 创意花样多”食育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将水果和蔬菜榨成汁,将汁水加入面粉中去,从而揉制成五颜六色的面团,儿童纷纷愿意尝试,并将面团制作成色香味俱全的糕点。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儿童改掉挑食的坏习惯,还有助于儿童感受到食育课程的趣味性。为了确保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多元化,幼儿园还可开设亲子美食活动,对于父母而言制作美食只是一个任务,对于儿童而言制作美食是一种游戏。幼儿园可针对不同的实际状况,开展亲子DIY美食活动,如制作美味的蛋挞、粽子、月饼等。在活动进行中,幼儿园请专人给园内的全体教师讲授制作方法,随后各个班级自己制定开展美食活动的详细规划,在美食活动中儿童充当助手的角色,让儿童参与其中。在DIY美食活动中,让儿童充当父母的小助手,如让儿童负责把鸡蛋打匀,让儿童与父母一起擀面饼、包粽子,在活动过程中一家人其乐融融,自己动手做出来的食物吃起来也更香。此外,幼儿园还可开展“美食直播间”活动。教师与儿童每天各自认领一个菜品,一起研究这道菜品的营养价值,并在用餐前引导儿童从名称、形状、口感、制作方法等角度对这道菜品进行介绍,不仅能够激发儿童的食欲,而且还能让儿童觉得所有食物都好吃,有助于解决儿童挑食的坏习惯。

2.3食育课程融入“真生活”

2.3.1每日帮厨小能手

幼儿园将每天儿童午餐所需的食材放置在园内生活区,由教师带领儿童完成帮厨活动,首先教师引导儿童触摸、观察食材,了解食材的特性,如颜色、形状、食用方法、营养价值等方面。在帮厨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能力为其分配不同的帮厨工作,对于小班儿童,教师可让其将清洗完成的食材传递给食堂阿姨;对于中班儿童,教师可引导其进行简单的食材处理,如洗菜、择菜;对于大班儿童,教师需引导其进行较为复杂的食材处理,如削皮、剥皮、去蒂。另外,教师还可带领儿童去观看食材烹饪环节,了解到食材是如何变成一道美食的。幼儿园通过开展每日帮厨活动,让儿童与每天要吃的食物进行亲密互动,让儿童感受到食堂叔叔阿姨的辛勤工作,不仅可以让儿童了解到“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激发儿童对食物的兴趣,而且还能让儿童感恩食堂叔叔阿姨的付出,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2.3.2餐前播报,自主进餐

午餐环节是幼儿园日常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午餐环节的质量直接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所以幼儿园应注重午餐环节。在正式开始进餐前,幼儿园可设置餐前播报菜品营养环节,小班由教师直接播报,中小班儿童在教师引导下播放菜品营养,并简单解释该营养成分对人体的益处;大班儿童可自行进行播报,并说明食物的营养成分。通过播报的方式让儿童了解均衡饮食的意义,从而学会如何合理挑选食物。另外,幼儿园为进一步改善儿童饮食习惯,让儿童能够在健康且愉悦的环境中用餐,可实施自助午餐模式。对于小班儿童,教师应引导他们将自己挑选好的食物安全带回座位上去;对于中班儿童,教师应鼓励他们自己完成盛饭、盛菜、盛汤等环节;对于大班儿童,教师要赋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自主选择食物、自主决定食物的份量。在儿童用餐过程中,教师应减少干预,而是引导儿童排队取餐、自主用餐、与小伙伴分享食物。

三、结束语

幼儿园在开展食育教育过程中,应将食物教育与自然教育相结合,引导儿童树立珍惜食物的意识;应开展多元化食育,增强食育课程的趣味性;应将食育课程融入“真生活”中,培养儿童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左芝梅.基于二十四节气文化,建构幼儿园种植与食育课程[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3,(11):18-19.

[2]杨金宇,王嫣然,李旭.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内涵诠释、价值诉求及内容构建[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10):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