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转化过程中若干风险及规避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3
/ 2

成果转化过程中若干风险及规避措施

杨振

身份证号610111197903272833

摘要:高校有很强的科研力量,可以集中精力开展科研工作,得到有实践价值的创新成果。高校获得研究成果之后需要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在进行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与相关企业和行业合作,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将成果转移,以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成果转化也会存在一些风险,尤其是知识产权和法律等方面。面对这些风险,高校和企业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规避。基于此,文章将从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风险及规避措施等角度入手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成果转化;风险;规避措施

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风险

根据《专利法》的规定,高校科研成果虽然是由科研人员和团队创造,但是从本质上说研究成果的权利归属于院校,只有院校才能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1]。虽然法律上明确了科研院所和高校对科技成果能够进行自主转让的权利,但是从实践角度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主要是因为科研院校在开展项目研发过程中会得到政府和企业资金的支持,成功获取科研成果之后,成果的所有权界定比较困难,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加之,科研院校为国家所有,获得的科研成果一旦转让出现问题将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为了规避风险,部分科研院校在转让成果时有所顾忌。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途径也比较单一,多是通过企业直面市场、政府部门协同转化或是固定企业定向合作等方式。由于高校与市场对接存在弱势之处,不够了解市场需求,也很难发挥科研成果对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无法高效合理地完成专利转化。

一般来说,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之间有紧密的联系,高校在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2]。如果高校与相关企业和行业共同合作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等现象,将会对各参与主体的名誉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产生经济纠纷。从上述内容来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需要各参与主体共同合作,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进行规避。

二、成果转化过程中风险规避的措施

(一)以国家政策为保障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需积极开展“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行动,推动高校完善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体系,健全专利申请前评估和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制度,特别是优化专利申请资助和授权奖励政策,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和转化效益[3]。《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指出:需建立市场导向的存量专利筛选评价、供需对接、推广应用、跟踪反馈机制,力争2025年年底前实现高校和科研机构未转化有效专利全覆盖。基于国家政策,高校需要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工作,解决诸多问题,探索出一整套完善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流程机制,使高校师生能够充分发挥科研成果的价值。为此,高校和企业需要深度合作,围绕产业链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卡点、堵点开展工作,利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科技管理体制、成果评价体制、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对外开放等方式降低科研成果转化的成本。

(二)厘清职责和权限,构建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牵扯多个部门,任何一个部门出现问题都会引发风险和损失,因此参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各个部门都需要明确自身职责和权限,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工作[4]。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各参与主体的职责来看,高校是进行研究的策源地;企业是需要利用科研成果进行技术创新的主体;孵化器、技术转移机构是保障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政府是促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决策者和推动者。各参与主体在开展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义务,充分发挥作用,确保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为此,各参与主体可以构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监督约束机制,实时检查科研成果转化的进度和具体情况,通过自查自纠和外部监督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

(三)学习借鉴优秀经验,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为贯彻二十大报告中“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口号,清华电子院与清华大学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利用百多个院校科研成果成功孵化了几十家企业。清华电子院秉持“探索成果转化创新模式、提升电子信息综合国力”的原则搭建了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储备了一大批高端科技创新项目,使多项科研专利成功完成转化、实现了产业化的目标[5]。在清华大学的支持下,清华电子院于2018年搭建了高端光电子芯片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和电子综合检测中心三个技术平台,也创建了“新一代融合通信和智慧城市中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先进技术创新中心”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医工创新中心”等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平台。而且,清华电子院也和很多行业的龙头企业合作创立了联合实验室,凭借优势资源和人脉布局科研工作。如,清华电子院和见合八方合作成立联合研发团队,凭借院校的科研技术力量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加快研发进程,突破了技术限制。见合八方在政府优惠政策以及清华电子院的科研力量支持下于光通信、光传感、激光雷达、OCT眼科成像等领域实现了新技术的批量应用,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清华电子院在成果转化方面的案例来看,院校想要将科研成果成功转化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配合和支持。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和院校需要通过专业化基础服务叠加技术与应用平台支持以及为项目提供全周期的资本体系服务和大企业大项目合作等方式构建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在盘活院校存量专利的基础上积极性分级分类管理。尤其是对市场需求潜力较大、具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院校可以通过开展专场推介、成果路演等对接活动,促进转化。院校在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登记专利,通过平台的对接开发研究成果,在贯彻落实专利保护原则的基础上维护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科研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也比较容易出成果,在科研层面有主动权,但是由于自身与市场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在成果转化方面需要与其他主体合作。高校需要与企业合作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在规避转化风险的同时为科研成果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使其得以在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价值。虽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无论是对高校还是企业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开展这项工作时也要兼顾各方面因素,排除转化风险,否则会影响转化的效果。基于这一点,参与这项工作的主体必须构建完善成熟的成果转化机制,避免科研成果转化出现法律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晔晴,周静.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分析——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视角 [J]. 科学管理研究, 2023, 41 (05): 57-62.

[2]程娅. 知识产权管理视角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 [J]. 南海法学, 2020, 4 (04): 114-124.

[3]胡珊珊,刘雨晗,刘兆墉,等. 双创背景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与创新途径探析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 2 (20): 189-190.

[4]王江哲,刘益,陈晓菲. 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基于知识产权保护视角 [J]. 科技管理研究, 2018, 38 (17): 119-126.

[5]毛笛,宣勇.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共同富裕——区域创业与创新的链式中介作用 [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4, (02): 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