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网络安全运行机制建设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3
/ 2

广播电视网络安全运行机制建设探究

魏红娇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播电视面临着传统媒体向网络安全化媒体发展带来的冲击,这些冲击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需要广播电视工作者深入研究网络安全化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需要继续挖掘、探索新的节目创意,在满足受众娱乐需求的基础上,为受众带来新体验。

关键词:广播电视;网络安全;运行机制建设

引言

随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已成为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广播电视网络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广电行业的网络安全工作还任重道远。本文从高效组织管理、实时化态势感知、及时化问题处理、常态化应急演练等角度出发,提出构建广播电视网络安全高效、实用运行机制的实现途径。

1广播电视网络安全运行机制建设的发展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广播电视技术开始占据人们的生活。在城市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广电传媒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广电工作人员在应对相关情况的时候也需要从时代角度出发,提升技术服务的综合水平。现代广播电视信息系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实现了技术的优化,然后结合新的信息处理模式提高人们对行业现象和社会发展的洞察力和决策力,以便更好地处理相应的程序。在这一过程中,所积聚下来的信息资源就是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形势愈发多变的当代社会,广播电视信息系统在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对这些数据的共享也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广播电视信息系统构建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网络风险漏洞,特别是在数据保存方面,容易出现数据泄露等,同时广播电视信息系统数据也存在着利用效能不高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将大数据技术与广播电视信息系统工作相结合,从管理制度、数据分析、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行业发展的有效性,助力广播电视信息系统发展,弥补风险漏洞。

2广播电视网络安全运行机制建设的现状

2.1网络安全运行机制依然不畅

整体来看,虽然《广播电视网络安全管理办法》规定了广电行政管理部门、监测监管部门和系统使用单位的各自职责,但在实际运行中,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突出表现在各个部门的履职边界不明确、履职内容不细致,缺乏量化考核指标。监测监管部门的网络安全监测监管和信息通报预警、监督检查职能履行不够到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监测技术落后、监管流程不清、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系统使用单位发挥网络安全职责主观能动性不够充分;上下协作、左右协同的网络安全应急机制缺乏实战经验,应急预案的时效性、可操作性比较弱等问题。

2.2网络安全从业人员水平的欠缺问题

广电行业技术团队多年来以安全播出为重中之重,直到近年,网络安全作为专项工作并列于安全播出工作,形成了整个行业的新常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广播电视行业单位内部网络安全队伍、技术体系都处于初步建立阶段,处于被动防守的位置,从业人员的安全技术能力和单位的安全管理能力等还有巨大欠缺,这些都势必给网络安全工作带来掣肘。

3广播电视网络安全运行机制建设的主要措施

3.1网络安全问题快速及时处置

快速及时的问题处理是网络安全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实用的组织管理和实时化的态势感知为快速及时处理各种网络安全问题提供了组织保证和技术支撑。职责划分上,各级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应主动担负起“牵头”责任、履行好“抓总”职能,组织监测监管部门和系统使用单位共同构建科学、高效的问题处置办法和细则,尽可能详细列举各种典型问题的处置流程和规范,并规定相应考核办法及奖惩规则。日常运行中,要建立高效通报制度,定期把各单位各部门履职尽责情况和网络安全问题处置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并及时通报。

3.4提高素质的人才保障

“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网络安全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支持企业和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等教育培训机构开展网络安全相关教育与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培养网络安全人才,促进网络安全人才交流。”《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采取措施,鼓励网络安全专门人才从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将运营者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技术人员培训纳入国家继续教育体系。”上述法律法规针对人才培养都做了明确要求和政策支持,各级广电部门应逐步提高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意识,重视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网络安全技术具有通用性,可以通过招录、招聘等方式从外部招揽人才,要“留得住、用得起”。要借助社会力量培养人才,创造条件、加大投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提高现有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素质和能力。

3.3网络安全设备

首先,防火墙。防火墙可监视进入和离开网络的流量,并根据预定的规则进行过滤和阻止。它可以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入侵。其次,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IDS用于监视网络中的活动,识别潜在的入侵行为,而IPS则能够自动响应并阻止入侵。再然后,加密技术。使用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使其只能被授权用户解密。这种技术可以防止数据被未经授权的人截取和窃取。最后,虚拟专用网络(VPN)。VPN通过建立加密连接,将远程用户和外部网络连接到内部网络,并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3.4网络安全软件

在病毒攻击进入到计算机网络运行中后,它会利用网络的快速复制功能,通过不断的病毒复制快速的攻破计算机的系统。也正以为如此,病毒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危害是伤害性极大且难以进行预估的。因此,需要采用计算机病毒防护技术对计算机的网络安全进行必要的维护。通过对病毒的有效防护技术,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这就要求计算机的使用者要拥有一定的安全防护意识,保持相应的良好计算机使用习惯,可以及时对计算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检测。从而及时的发现计算机是不是遭受到病毒的入侵。在对实际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后,入侵计算机的病毒主要是氛围两种形式。一种是不法分子对计算机进行入侵,另一种是计算机使用者的操作不当。不法分子的入侵主要是利用系统中本身存在的漏洞或者是缺陷,对计算机进行攻击。使用者的操作不当主要是浏览了一些不安全的网站,致使病毒进入到计算机的系统当中。计算机网络的运行中,使用者要积极利用病毒防护技术来保护重要的文件,设置好相应的访问权限,最大可能的保护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并且及时更新加固计算机的相关密码,不给病毒可乘之机。

结束语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不仅符合当前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媒介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网络安全化媒体的发展背景下,工作人员在使用广播电视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分析已有的技术水平,根据实际工作要求,使用网络安全化技术作为支撑,提升广播电视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齐立欣.贯彻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条例,构建坚实有力的广电行业关基保障体系[J].广播与电视技术,2021,48(11):13-14.

[2]谢鹤君.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背景下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2021(4):60-61.

[3]刘慧梅.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背景下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探微[J].数码世界,2020(12):59-60.

[4]石伟.面向等保2.0的广电融媒体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研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2021,48(11):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