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直译和意译视角看萨克雷小说《名利场》的汉译——— 以杨必节选译本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2
/ 2

从直译和意译视角看萨克雷小说《名利场》的汉译——— 以杨必节选译本为例

王露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

摘要:《名利场》是英国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萨克雷的代表作。关于该小说的译本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杨必译本。文章在节选译本的基础上,选取其中的典型案例,从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视角对译本进行翻译批评和赏析,深入探讨直译和意译策略在小说翻译中的运用,并从中得到小说翻译的灵感。

关键词 直译;意译;翻译批评;《名利场》

引言:萨克雷作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家,生前创作了大量作品,语言风趣幽默,尤其注重讽刺手法的运用,萨克雷以辛辣讽刺和幽默的笔触而闻名于世,甚至在英国文坛与狄更斯齐名。(黎欧,杨晓妹,2016)《名利场》通过女冒险家利蓓加混迹上流社会的经历,讽刺了英国社会人与人之间被金钱名利渗透的冷酷关系以及趋炎附势、腐朽堕落的社会风尚,形象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弱肉强食、 争名夺利的 “名利场”。(王沛,2011)杨必在翻译这部作品时,充分发挥了自己文笔轻灵、俏皮的特点,成功的传达了原作的风格。 杨必的翻译摆脱了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 内容的表达无欠无余,十分周全;语言潇洒自如;而结构又非常严谨。(王沛,2011)

1. 理论指导

1.1 直译

  所谓直译 ( literal translation) , 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下,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 ,又保持原文的形式— 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转达原文意思的时候,使译文的表达形式和句法结构尽量同原文一致起来,能完全对等的就完全对等。在原语与目标语具有对等性和相似性时,拿纽马克的话来说:“直译指的是在将原语的主要含义翻译成目标语时,尽管语言环境变化,也要尊重目标语的句法结构的翻译方法”。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在转换过程中,直译尽可能地力图保持原语的形式结构,例如词序、句子结构、修辞效果等,同时力求译文的忠实、通顺、容易理解。(耿小超,2008)

1.2 意译

  当然,在翻译中,并非所有的句子都可以直译,如果直译行不通不妨尝试意译法。所谓的意译 ( free translation) ,是指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的束缚,使译文符合译语规范,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做释义性解释,在转换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原文形式。当然意译不是任意乱译。意译绝不具有随意性,不能不顾原文本意随便翻译,不着边际。(耿小超,2008)

2. 案例分析

2.1 词汇层面

例1:BEFOR THE CURTAIN

译文:开幕以前的几句话

分析:例1在原文的基础上增译了“……的几句话”的内容,让读者阅读时立马有了重点,读者明白作者可能要交代好戏开幕前的一些人或事,这时读者的阅读有了方向。相比较“幕前”这样的译文更清楚明了,也没有“开幕以前”这样的译文显得那么正式拘谨,符合原文语言幽默的风格,有点调侃的意味。同时,此处的句段是作为本章节的标题所在,标题在小说中是一个章节的“眼”,需要体现出章节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因此,当后文紧接着又出现“before the curtain”这个表达时(原文:As the manager of the Performance sits before the curtain ...),译者没有再盲目地将译文处理为“开幕以前的几句话”,而是根据具体语境,将其译为“幔子前面”,更符合该语境下该表达的意思。因为在该原文的语境下,原文作者仅是表达“the manager”这个人所坐的位置,因此直译是最好的办法。同时,译者在选词时没有保留“幕”的词根,选用“幕布”这样的词,而是用了“幔子”这样更贴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词。

例2:bullies pushing about

译文:到处横行的强梁汉子

分析:首先译文将原文的后置定语采用了前置的译法,符合译入语定语多前置的表达习惯。其次,“bullies”一词本意为“霸凌”,但如果采取直译的策略,无法将原文“横行霸道的人”这层意思所表现出来,原文旨在体现这类人霸道、欺负人,和“霸凌”所指意象有出入,直译容易给读者形成错误的意象,因此此处需要把话讲清,把意表明。译文的“强梁汉子”中的“强”则体现了霸道,“汉子”又体现出这类人的粗鄙,于是“到处收保护费、欺负人、横行霸道的混混”画面就跃然纸上了。

例3: quacks

译文:走江湖吃十方的

分析:此处的译文没有局限于准确表达出原文“庸医”的含义,反而采用意译的策略,将其译为“走江湖吃十方”这样极其具有译入语特色的表达,不仅译文得到升华,并且读者读起来也琅琅上口,完全无障碍,甚至不会想到这是由另一门语言翻译过来,仿佛在读由母语写出的小说一般。

例4: actors

译文:戏子们

分析:此处也采用意译策略,没有将其直译为“演员”,显然此处直译是不合理的,而译文“戏子们”的说法则与前文“领班的”一词所暗含的行业相匹配,就像原文的“actors”这份职业对应了前文“Performance”的行业,因此意译的译文是正确且地道的。

2.2 句法层面

  通读译文,我们不难觉出译文的流畅和地道,仿佛在读一本自己语言的小说。汉英差异在句式结构上尤为突出,而我们在阅读译文作品时却毫无阻碍,读者能够收获这样的阅读感受,和译者的付出有必然的联系,尤其是句法层面。

例1: a feeling of profound melancholy comes over him in his survey of the bustling place.

译文:对着底下闹哄哄的市场,瞧了半响,心里不觉悲惨起来。

分析:此处译文的句式结构处理十分巧妙且合乎逻辑。英语的表达习惯是先说重要内容,再讲次要,于是先说有一种feeling,然后才说是“in his survey of..”所导致的feeling。这样的表述顺序完全符合源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而译者的处理则更符合译入语娓娓道来的语言习惯,先“对着…市场”,然后“瞧”,于是“心里不觉悲惨起来”。这样的叙述方式符合译入语动态的语言特征,也合乎译入语读者的逻辑思维。

例3: Look at the faces of the actors and buffons when they come off from their business; and Tom Fool washing the paint off his cheeks before he sits down to dinner with his wife and the little Jack Puddings behind the canvas.

译文:你瞧瞧戏子们丑角们下场以后的脸色 —— 譬如那逗人发笑的傻小子汤姆回到后台洗净了脸上的油彩,准备和老婆儿子(一群傻小子)坐下吃饭时候的形景,你就明白了。

分析:此处存在句法层面的增译。原文在此句之前,有一句对名利场下定义的句子,此处的原文实则就是对前面定义句进行举例子说明,加深读者对名利场的理解。而这一层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没有用关联词体现出来,为了避免译入语读者在阅读时感到困惑,所以译者在最后补充了一句“你就明白了”,实现了前后句的逻辑贯通,读者读起来也不突兀,恰到好处。

结束语:本次译文分析中,笔者发现译者多次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不拘泥于原文的束缚,准确且恰当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图和情感,值得我们学习。同时,原作的表达无论从词法层面或是句法层面分析,都十分简洁地道。这一点看似简单,实则极大考验译者的译入语功底,杨必先生能翻译出如此简洁地道的优秀译本,让读者读之如原著,全是因为杨必先生具有深厚的双语素养,尤其是译入语的语言功底,这是笔者以及所有译者需要不断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黎欧 & 杨晓妹.(2016).论英国作家萨克雷小说的语言风格评析.语文建设(26),98.

[2]王沛.(2011).从归化和异化角度看《名利场》杨必汉译本.时代文学(下半月)(05),121-123.

[3]耿小超.(2008).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1),98-101.

作者简介:王露(1995.07- );女;汉族;重庆人;硕士在读;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笔译